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有利于书法个性的字体,但难记、难识、难写,导致书法爱好者学习草书障碍重重。为帮助读者练习草书,本书仿古代影响颇大的《草决百韵歌》,以五言歌诀形式,约万字,针对草书学写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难题,如易混淆偏旁部首、易写错字体对比分析,分别开出化解之策,并总结有相关规律和理论,均是作者几十年来习练草书之经验结晶。在编排形式上也颇具匠心,歌诀作者以规范草书写就,旁附以印刷宋体为草书释文,一一对应,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呼吸。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这是一册介绍中国书法史的简明读本。作者刘涛既有史学眼光和史识积淀,又有长期的书法实践与教学经验,他以书体举纲,梳理流变,细述发展。将书法艺术的常识、汉字的演变、各种书体的书法特点、历代书法名迹、书法家等内容,串联成一册“大家小书”。文约义丰,说理清澈,图文相宜,诚谓“极简”。初版当年即获“中国好书”荣誉,深受读者好评。 本次推出修订版,在2014 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调整,作者自言,“力求简明、浅显、通畅”。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白谦慎著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精)》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很优秀的著作之一”。
本书从“书法是 线条的艺术”这一视角出发,回答了一系列书法关键问题,例如书法艺术和普通书写有何区别?初学者该如何选帖?楷、行、草书的横为何左低右高?如何看待丑书和书法的“现代化”?书法为何难以创新?等等。作者以笔法问题为核心,用哲学思维和艺术史的眼光,建构了一个明晰、完整、透彻的书法美学体系,揭示了书法艺术“千古不易”的美与本质,以及现当代流行的种种书法误区。又通过深入浅出的文笔和大量的字例分析帮助读者锻炼眼力,打通书法欣赏与临习的关窍。
人类史上,汉语、汉字、汉文是成熟最早的语言文字体系之一。她们的成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汉字的成熟在 语文 体系中又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汉字 完备地展示了人类在认识问题上的所有能力,使耳朵和眼睛互相弥补、互相参证,可以综合起来形成完整全面、准确无误地认识对象、表述对象的条件,有 影 有 响 地表述出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们假助 耳 、 眼 去传流。应该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草书》是历代书迹集萃(草书)。
《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墨乐之韵》收录了《阳春白雪需要更多的粉丝——由李斌权音乐书法引起的思考(斯舜威)》、《时间与空间的文化律动——我看李斌权的书法音乐会》、《博大沉雄,宏阔幽远的生命乐章 ——李斌权音乐书法探索刍议》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首次集中、全面、系统地对近十多年来新出土两汉吴晋简牍从书法角度进行考察,共介绍分析了新出简牍28种。 《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还以新出简牍墨迹为中心,做了多个汉代书刻专题研究,如“东汉末新体(早期楷、行、今草)”“两汉草书新探”“西汉前中期隶变与汉隶形成”“东汉后期墨迹隶书与碑铭隶书的关系”“东汉至西晋简牍墨迹发展演变”“西北简纸文书新论”“西汉末央宫骨签刻文”“曹操墓石牌刻文”等专题,尝试以新材料、新角度讨论问题。《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简明分析了汉代审美文化背景及其影响下的书刻丰富多样性特征;重点讨论了汉代简牍制度与书写等方面的问题,如汉简牍文书形制,简牍版面、篇题、编联,简
《印人逸事》是一部从人文美学角度评述中国古典篆刻艺术的专著。它不同于一般篆刻类著作从技法入笔的叙述模式,而是按照中国历史的文明发展脉络,将篆刻史上大家的身世生平、艺术生就、趣闻轶事、印史地位及风格流派的形成,以平实的笔调呈现出来,既保持了学术作品的严谨,又兼顾了普及读物的流畅。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行草书,白麻纸本,纵28.2厘米, 横72.3厘米,全篇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 ,书于唐干元元年(七五八),是悼念从兄顔杲卿的幼子季明所写,现藏于 博物院。前隔水有“顔鲁公书祭侄帖”题识;幅后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又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干学等跋。全文情发肺腑,意凝笔端,诵之疾痛惨怛,哀思郁勃。通篇结体宽博,平正奇险,外紧内松,呈现出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