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1919~2010),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 油画民族化 、 中国画现代化 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守望着 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 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本书挑选吴冠中各个时期的速写水彩画精品约300余幅编辑成大16开本画册范本,提供给中国画学习爱好者及鉴赏收藏者一种近距离欣赏研究吴冠中速写水彩作品细节并可钻研学习绘画技法及精神的机会,吴冠中的速写水彩代表性作品,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范本做到有严谨详实的学术研究,也有精彩周到的分析鉴赏、细致生动的技法讲解,本书的出版升级了吴冠中作品出版的持续性。
本书为方建勋老师编写的书法课程教材,全书从行书的发展,演变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详细讲述了行书这一重要书法的历史,从而呈现了行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和意义。文笔通畅朴实,生动有趣,同时配有丰富的图例,操作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作者认为,书法的书写,根本是人的心意情性的舒展与表达。如果太注重华丽的衣装,看重形式过于内在,技法大于人的表达,则很有可能走向形式主义,本末倒置,失去书法的“灵魂”。经常回顾早期的行书,直面早期书写的率真与直接,正可以让今天的我们在精雕细琢技法时,警醒自己不会忘本,不会掉进“技法至上”的深渊。
本书是面向大众读者的一部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与临习指导普及图书。全书从甲骨文开始,历述篆、隶、楷、行、草、硬笔书法的特征和欣赏方法,兼及篆刻艺术的相关知识。立足于审美的感悟,带领读者领略汉字书法之美。本书在书法鉴赏方面介绍包括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书法的形质层面以及神采、格调、气息、韵味等精神层面的特质。兼而论及书法家的人生历程、性格、审美追求、学书道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情况,并在鉴赏的基础上,对临习书法给予一些指导。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古代书法理论和品鉴历史的著作,以汉魏六朝书论的生成与价值、唐代书论的构建与阐释、宋代书论的拓展与意趣、元代书论的复古与传承、明代书论的完善与深化、清代书论的开拓与总结为题讲述中国书论史,并附有中国古代书论年表简编以述其纲,不但让人知道每一个时代的作品表现源流,也能让人体会支持此项表现的思想和精神。本书无论对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还是认识中国书法文化,都是 有益的著作。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可谓古今书法,又开一境。本书内容丰富,选取其书法代表作,主要采取作品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其书法作品、书法之美、书学思想、艺术人生,从自述、访谈、专著、传记、研究文集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分析,立体而全面地介绍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书法史论研究、书法艺术活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书法代表作。包括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2.书法艺术赏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3.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将书法作品与学艺经历相结合进行梳理。4.书法史论研究
本书为甲骨文书法临习和创作指导用书。作者结合自身学习经验,重点解惑学习甲骨文时所遇到的临摹创作难题。书中内容分为甲骨文临摹解读和甲骨文创作指导。临摹解读部分选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拓片从临摹方法、笔画、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讲解,意在提高书法爱好者的甲骨文书法审美意识和临摹能力。在创作部分,通过呈现不同形制的甲骨文作品,对常见的甲骨文创作进行分析解读,旨在为读者学习甲骨文带来直观有效的启发和参考。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 《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更为细微及更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 。2021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再次大发现,青铜神树、铜顶尊跪坐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大青铜面具、金面具等文物出土,引发了对三星堆新一轮探索和研究。 本书收录了王仁湘先生关于三星堆器物、纹饰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这些文章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其中包括最新发掘的3至8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人像、神坛、屏风座、玉琮等珍贵器物。全书不仅图文并茂地勾勒了古蜀文化的神秘诡异,也展现了古蜀时代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我们希望能借此打开研究者和读者的思路,共同探讨古蜀文明和三星堆文化。
通过研究19世纪的中国艺术史,本书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历史文物在多大程度上被用来表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特性与艺术观;二、在政局动荡的晚清,“尚古”这股流风是否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有意被推动而成为19世纪的文人风尚与时代思潮;三、私人收藏活动的公共意义,除了书画篆刻的创造性与金石学的联系,晚清中国、日本与西方之间呈现积极的艺术交流与文化转译外,此间书画家如何汲取时代精神, 文化界限,以“金石书画”作为振兴中国艺术的良药,并在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之间建立起想象性的联系;四、尚古风潮中的金石学,能否成为晚清文人眼中作为改革“四王”以降中国书画的利器。
该书汇集了大量流传于世的柳公权书法善本字迹的精华。这些字迹或古朴、或高雅、或险劲、或飘逸,总之都是各有特点。该书的编著对喜爱柳体书法的爱好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同时,对临习柳体书法笔势及字体的演变,对于研究书法史、书法文化发展史、书法文献整理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也有利于中华书法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加之本书检索方便快捷,具有拼音检索、笔画检索两种检索方法,也方便临习者临摹和参考。
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中有中国特色的领域。 书法成为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理想的入口。然而随着书写习惯的变化,书法与现代人渐行渐远。 作者在四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为当代读者解答人们 为关切的问题:“书法究竟是什么?” 作者知识广博,思想敏锐,把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引到当代各种问题面前。 本书从现象出发,既有细节的论述,又有对历史深切的思考,深入浅出,新光斓然,
《魏晋新书风——简斋书法史论稿》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涛关于魏晋书法研究的论文结集。本书从汉代课史书法教育研究到东汉草书发展盛况,从江夏李氏叙略到卫氏书法研究,从庾翼《故吏帖》考辨到梁朝《千字文》书法评价,研究涉及汉魏两晋南北朝的方方面面。11篇研究论文中,除《魏晋新书风》一文写于2020至2021年间,其余篇目均写于2013年前。全书编排合理,逻辑清晰,论述严谨,且不乏新见。本次出版对所录论文作了全面修订,是近年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
本书收录全,作品精,版本佳,图版高清,并结合小楷特点,设计适中开本,采用裸背装订工艺,易于读者展开临摹。全书装帧古朴,用纸考究,与小楷沉静古雅的特点相得益彰。一书在手,既可观览这些纸精墨妙、摹拓精良的传世碑帖,又能读诵书中一篇篇诸如《金刚经》《心经》《南华经》《归去来兮辞》等经典美文。可以说,《小楷名品》以良好的学术含量,复制级的高清图版,成为一套可以相伴终生的经典法帖。学书人深味涵泳,承继法统,就可在此基础上,迈出可贵的一步。
这是一本由乔治·比克汉姆精心雕刻的英文书法典范集,收录了25位英国书写大师的200余件珍品,堪称18世纪书法教学的巅峰之作,对英国圆体字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这部经典作品不仅呈现古典英文书法的魅力,更是生动描绘了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和商业繁荣的画卷,是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包含120余幅清晰的铜版画、200多幅图文结合的图片、10套完整字母表和200多个花饰字母范本,备受创作者、书法家、商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推崇,被誉为图片和文字设计的卓越灵感源泉。
这是一本关于书法字体设计的教程。全书分为3章。第1章主要介绍书法字体设计的一些概况,包括书法设计应用的现状、书法的魅力及书法与设计之间的关联性。第2章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书法字体设计的具体方法,帮助读者掌握不同风格的书法字体设计,将创意融入书法字体设计中。第3章主要展示和分析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读者可以从这些案例中体会书法字体设计的魅力,并了解书法字体设计是如何应用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市场的需求。 本书适合平面设计师、字体设计师及广大书法字体爱好者阅读。
本书从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笔法、书体、书风等方面,对中古时期书迹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揭示了中古时期书法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古时期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与笔法演变、书体、书风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充分利用汉晋简牍、残纸等原始书迹和铭石书迹,结合史料文献,从墨迹、铭刻两大书迹体系出发,对体现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书迹,以专题的形式深入探讨,明辨书法之变的特征和根源,以期推进中古书法史研究。
书名取自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二王之外有书,斯可与论书”,此话被后人看作“碑学”与“帖学”分庭抗礼的标志性宣言。作者通过对碑学历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碑学”的脉络、旨趣与实践。清初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从汉隶到楷书的石刻文字书体(铭石书),被视为古代书法学习的新资源,进入学者、书家等文化精英的视野,甚至成为经典。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噪下,用“碑学”来笼统地指称石刻书迹的学习,风气渐盛,并与“帖学”对举。而“碑学”的含义涉及书体的演变,书法观念、趣味的异同等等,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描述代表人物的书法活动,通过揭橥“碑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深化了我们将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思考。
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和白蕉《书法十讲》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少有的大家写作的书法通俗读物。它们的共同优点是知识专业,文字轻松,深入浅出。《中国文字与书法》长于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书法十讲》主要定位于操作指南。三十多年来,它们数次被再版,但都是单独面世,并无交集。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一次新的化合出版:将《中国文字与书法》中的讲述书法历史的精华篇章,作为第一部分“书法的历史”,让读者快速了解书法的发展源流;将《书法十讲》中讲述书写具体操作的精华部分,作为第二部分“书法的练习”,使读者动手书写有法可循。两部分一起,既有理论,又有实操,合为《中国书法史》。文中提及的人物、作品等,我们还配制了全新的图片,以使读者更直观明快地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