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书画家或爱好书法与绘画的人们,创作的书画作品,应是自己艺术技巧、艺术手法的结晶,是自己对客观和主观审美意识的综合反映。在书画作品上盖印,则是创作书画作品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关于盖印,每个书画家则各有各的
孙过庭《书谱》墨迹纸墨精好,神彩焕发,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笔势纵横洒脱,浑然心手相忘,是草书艺术典范。本书是日本二玄社 新装版扩大法书选集 之一,针对初学者需求,自《书谱》卷首摘录一部分易于学习的字集锦成帖,适当放大,适合临摹。
在汉末这个思想、文艺和社会风尚都孕育着巨大新变的时代,蔡邕的代表作《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这两部书论内容进行详尽解读,放置到汉末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联系他丰富的人生和思想历程去思考,理清书法理论与实践源流去研究。 提出了蔡邕以“势”为中心的完整书法理论体系,即承载了“阴阳”“自然”之大道,归纳出九种代表性的笔法,表现出“散”的创作状态,提出“妙境”的书法美学思想。本书力求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蔡邕书势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阐释了蔡邕书论的现实意义。
由徐学毅著的《岭南书学丛考》向读者展示并介绍了了考证法帖的过程及从中作者的书写背景和技艺细节,着重研究了岭南本土及流寓岭南的一些书法大家李邕、大令、右军、韩愈、周敦颐、苏轼、米芾、包拯等的书法。作者从他们的书迹入手,并且一直延伸到对书风的探讨,及一些史事的辨析。本书用词严谨,对史实选用亦十分考究,作者不仅翻查文献资料,还前往实地考察了一些崖刻。因此书中内容能帮助书画学术界、创作界和地方文史工作者 好的理解书法史学,同时本书在学术研究上也拥有十分实用的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了作者已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同时有所补充,内容涉及学术考据与相关文化阐述。篇目分为三个专题,“二王书学研究”(上篇)、“岭南书学研究” (中篇)、 “书学、画学、文学”(下篇)。
张旭,唐代书家。字伯高,陆彦速之甥。吴(今江苏苏州)人。官右率府长史。工正、草书。性嗜酒,每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或以头揾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异,世人谓为『张颠』。自言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初仕为常熟尉,有老人陈牒求判,宿昔又来,旭怒其烦,老人曰: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尔。唐文宗(八二七-八四○)时诏以李白诗、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古诗四帖》,墨迹本。无款。旧曾误传为晋谢灵运书,至明董其昌始定为唐张旭书。五色笺。纸高二十八点八厘米。草书。四十行,行三至七字不等,共一百八十字。书法雄强奇幸,笔势纵横。明丰道生评其书云:『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项元汴印』、『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