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是日本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学家石川九杨写给普通人看的中国书法简史,文笔简洁而不失趣味;200多幅书法作品,贯穿3500年中国书法史,带我们走进书法艺术的美学殿堂,领略汉字文化之美,重温书写的记忆。 全书以时间为序,细致梳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各类书体出现的背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清晰解读从王羲之到孙过庭、唐初三大家到颜真卿、北宋三大家到明代诸家、清朝扬州八怪到近代齐白石等各大书法名家的作品风格。 以笔触为线,书中例举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书法作品,如《曹全碑》《兰亭集序》《雁塔圣教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卷》等,辨析不同时期的字形在笔触的速度、深度和角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阐述变化的成因与影响,在书法演变的发展历程中,直观感受中国文化与审美的变
吴冠中(1919~2010),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 油画民族化 、 中国画现代化 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守望着 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 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本书挑选吴冠中各个时期的速写水彩画精品约300余幅编辑成大16开本画册范本,提供给中国画学习爱好者及鉴赏收藏者一种近距离欣赏研究吴冠中速写水彩作品细节并可钻研学习绘画技法及精神的机会,吴冠中的速写水彩代表性作品,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范本做到有严谨详实的学术研究,也有精彩周到的分析鉴赏、细致生动的技法讲解,本书的出版升级了吴冠中作品出版的持续性。
本书将沈尹默先生关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文字汇为一帙,分为四部分。部分 学书有径 ,收录作者较为浅显、引导入门的书法教学文字。第二部分 金针度人 ,收录作者略显艰深、理论性强的书法研讨文字。第三部分 序跋文札 ,收录作者关于书法的序跋、书信。第四部分 论书诗词 ,收录作者有关书法的诗词作品。各部分大略以写作时间排列。沈尹默的论书文字博大精深,本书希冀尽可能呈现其学习书法的历程,以作书法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中国书法学论著提要》为《玉山堂文集》之一种,是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陈滞冬先生的又一力作。初稿完成于1987年,于1989年在成都出版社出版,为书法史资料的继承,收录古今有关书法的著作,加以记录,初次出版时共辑得551条,名《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书稿所记,详及各书书名、异名、著者、内容、篇幅、版本等,凡前人著录有疏舛者,时有驳正。又各书对书法理论发展有贡献及有研究价值者,均予以评价。又对稍显重要之著作,间录其一二段落,以便读者对之有一具体印象和多方面了解。内容涉及金石著录、古文字学著作、书技、书录等,均按出版年月一一排入,便于读者查阅。
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文艺门类中,书法和诗歌是为源远流长的。论书诗是以书家及其书法艺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诗歌和书法这两座高峰。本书以论书诗为切入点,按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划分章节,对论书诗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本书通过诗歌中所记载的文化背景、书法活动、作品意象和艺术风格,以反映书法审美观念、创作思潮及书学思想,探析诗歌与书法共通的价值意义、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蕴。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既有学术性又兼具普及性、趣味性,为书法史、书法理论及书法批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又对书法学习与书法鉴赏具有指导意义,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书坛打开了另一扇门。
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这是一本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涵盖了从笔法、字结构、章法到书法创作的基本技法。它是历史上最全面的一部解说中国书法技法的著作。其中包括一部分已经“失传”的技法——从王羲之到颜真卿的核心笔法。全书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而掌握。书写技法不再是一些迷信、传和个人有限经验的混合物。作者致力于建立传统书法技法与现代视觉艺术之间的联系,注重对想象力的训练,从而为造型艺术家的感觉和技巧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白谦慎著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精)》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很优秀的著作之一”。
《熊秉明文集》(彩图珍藏版)是熊秉明先生除雕塑、书法作品之外的存世文字的合集,包括他的学术著作、随笔、读书札记等。书中配有大量精美插图。 *卷 《关于罗丹 日记摘抄》收录了他关于罗丹的笔记和论文,不仅帮助读者更深地领会罗丹艺术,同时对熊秉明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也会增加了解。 第二卷 《看蒙娜丽莎看》收录了熊秉明先生的美术论文和随笔,展现这位艺术家不同寻常的艺术感觉和对艺术重要问题的思考。 第三卷 《展览会的观念》收录的文字,主要包括他由展览引出的艺术思考和哲学思考。 第四卷《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收录了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此书写作本于教学之需要,反映出他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的独特理解。 第五卷《张旭狂草》曾以法文出版,收入本文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宁晓萌翻译,杜小真校。 第
《熊秉明文集》(彩图珍藏版)是熊秉明先生除雕塑、书法作品之外的存世文字的合集,包括他的学术著作、随笔、读书札记等。书中配有大量精美插图。 *卷 《关于罗丹 日记摘抄》收录了他关于罗丹的笔记和论文,不仅帮助读者更深地领会罗丹艺术,同时对熊秉明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也会增加了解。 第二卷 《看蒙娜丽莎看》收录了熊秉明先生的美术论文和随笔,展现这位艺术家不同寻常的艺术感觉和对艺术重要问题的思考。 第三卷 《展览会的观念》收录的文字,主要包括他由展览引出的艺术思考和哲学思考。 第四卷《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收录了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此书写作本于教学之需要,反映出他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的独特理解。 第五卷《张旭狂草》曾以法文出版,收入本文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宁晓萌翻译,杜小真校。 第
一本中国书法理论的百科全书。本书为我国专门对历代书法理论分类编排并加以评注的著作,通过溯源、征引、旁征、比较、评价、注释,将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择要分为十五大类。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很好,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文艺门类中,书法和诗歌是 为源远流长的。论书诗是以书家及其书法艺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诗歌和书法这两座高峰。本书以论书诗为切入点,按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划分章节,对论书诗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本书通过诗歌中所记载的文化背景、书法活动、作品意象和艺术风格,以反映书法审美观念、创作思潮及书学思想,探析诗歌与书法共通的价值意义、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蕴。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既有学术性又兼具普及性、趣味性,为书法史、书法理论及书法批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又对书法学习与书法鉴赏具有指导意义,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书坛打开了另一扇门。
陈绶祥著的《字里行间/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是“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 讲“同文之前”,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同文求轨”,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工巧双飞”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 第四讲“互化同宗”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 的书家及其 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文治”的本质。
《字里行间》是 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 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讲 同文之前 ,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 同文求轨 ,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 工巧双飞 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第四讲 互化同宗 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著名的书家及其优秀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 文治 的本质。
中华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但时至今世, 书法 的面貌精神已大不相侔了。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以通俗而简要的问答形式,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传承、内涵、学识、意义;中编追根溯源,从理论上矫正了以往对汉字书法的某些错误观念;下编为单篇论文,或通俗,或学术,均包含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意。主旨是,讲书法要先懂中华文化,晓悟汉字、毛笔两大特异文化创造所组构成的中国书法的规律和审美要求。 在这次的新版中,不但新增了作者探究书法之道的文章,而且专门收集了作者收藏多年的 破帖 ,都是难得一见的临摹范本,也有作者对书帖的妙语点评,情深恳切,弥足珍贵。 我对 书学 下功夫比对 红学 多得多。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
启功先生《论述 句》之七写道:“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这首 句讲的便是智永。 智永是山阴(浙江绍兴)人,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的书法也恪守家法,是“二王”书法的重要传续者。智永是书法苦行僧,一生运笔不辍。传言他在永欣寺阁楼研习书法三十年,退笔成冢。于是书艺大进,闻名遐迩,向他求书的人纷至沓来,踏坏了寺里的门槛,只好用铁皮包裹起来,人称“铁门限”。 前人对于智永的书法评价很多,大多认为智永磨砚成臼,能下苦功,精熟过人,惜无奇态。而苏轼认为智永的书法像陶渊明的诗歌,因为精能之至,反而达到了“疏淡”的境界,疏淡之中自有奇趣。 智永书法流传至今的 少,所能见到的只有《真草千字文》的几种流传本。流传到日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二册,《五祀卫鼎》,由李绪杰编著。五祀卫鼎为西周恭王五年制。该鼎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在西周恭王五年,交易土地的事情。该铭文既是先秦土地制度演变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西周中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铭文书法有着西周中期的典型风貌,变化中蕴含规整。
王新宇编著的《中国视觉艺术经典欣赏(书法)》汇编经典欣赏中国视觉艺术:书法概述的形象和描绘不仅注重科学性和知识取向,但还强调滑稽有趣的特征选择30书法作品都代表了成就,中国书法艺术编辑应用简单理解和分析大量精美的插图和欣赏他们的一个美丽的作品。书还介绍了众多的艺术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大量的专栏。
竹堂文丛《书法直言》是作者十余年来所写书法评论,大部分曾发表于书法类报刊。作者文史功力相对扎实,有创作实践,文风朴实典重,观点颇有独到之处,在书法评论界有一定影响,210000字。本书所选评论,均能切中书法时弊,对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有启发意义。 竹堂文丛《曾经》是作者关于文学、生活及书法的随笔集,内容分为书内、书外两个部分。书外,指文学随笔、生活随笔;书内,指书法随笔。本书的两部分内容,相得益彰,既体现了作者全面的素养,也使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版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襄城》为竹堂文丛中的一本,此为第2版,作者为孟会祥。本书为散文集,描绘了作者故乡风物人情,书写那些简单而敏感的岁月,让人与自然相呼吸吐纳,以真实真挚取胜,文风平实,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情,给
在进行单字学习(了如指掌书法高效入门系列)和整篇书风训练(了如指掌书法高效训练系列)后,就要渐渐进入自行创作的阶段了。可创作也有规则,字与字之间如何配合,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与呼应如何处理,章法如何组织,行款印章如何配合,这便是“了如指掌书法高效创作系列”的主题。龚鹏程、赵安悱主编的《了如指掌书法高效创作(颜体1)》共分六个单元,分别配合横幅、条幅、扇面、斗方、对联、中堂六种创作幅式。每个单元由作品欣赏介入,分为两至三讲不等。与一般的集字创作不同,本书不提供标准作品示范,碑帖中没有的字通过提供相似结构或相同偏旁部件的范字来训练学习者自主思考和书写能力。 本书偏重书写思维训练与创作文本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集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