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风神(套装共6册) 》是中华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宫博物院之书法藏品更是极为珍贵。本系列从中精挑细选名家名篇,全篇完整收录,其中大多为该名篇同一书法体中公认*好的版本,极具典藏价值。 《翰墨风神(套装共6册)》本系列特点在于一书多用,既可欣赏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针对某些特别值得点评的字体提供书法赏析,又将名作中*精彩的部分制作为字帖供读者摹写,还附上释文及注释以便读者了解名篇的内容。此外,每一册都精选一幅作品做成拉页,可供读者裁下装裱之用。
《中国好书法·大师尺牍精品:米芾(放大版)》是米芾尺牍作品的高清放大版精选集,旨在通过20幅脍炙人口、市面罕见的经典作品,让读者领略米芾书法作品的精妙。书中图片精美,力求表现原作风貌,并在原作尺寸的基础上加以放大,让读者更清晰地领略到米芾书法作品,运笔用墨的精妙、婉转,填补了市面高清书法作品集的空白。
《书法名品精选:心经大系(全16件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260字 言简义丰 广博宏深 浓缩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髓 读颂此经 功德殊胜。 1300余年 历代僧俗 抄录此经 以书法弘佛法 依智慧到彼岸 得无上正觉。 16位书家 帝王将相 高僧大德 文人居士 荟萃其倾力之作 流芳墨迹 瓣瓣心香。
米芾,又称米南宫,书法史上 宋四家 之一。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 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深,成就以行书为。此帖为米芾的天衣禅师碑初稿墨迹本,资料珍贵,由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上海大学出版社编写出版。可供书法专业人士及书法爱好者学习参考,有利于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本书是阮良之结合三十余年的书印创作,在明清以降的 印中求印 印外求印 和 印从书出 基础上提炼总结出 以印入书,以印入款 的理念展现。作者篆刻取法古玺汉印,参以伊秉绶、邓石如、黄士陵之法,讲究疏密,统摄圆融。他在书法中参以印章因子,复以印意 古化 书意,增加 金石气 ;以印意 雅化 隶意,增加 书卷气 。以印意 端化 书意,增强 正大气 ,使书印创作成为作者艺术思想的外化。本书正是围绕这个理论主张和实践方法展开研究的,既是作者书印思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作者书印实践理念的理论结晶。本书还收录了阮良之的若干印论和书论,将作者的书印思想深入而系统地展现出来。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国很有名的书法家,被奉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并用作临池范本,从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徙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卷八十有传。 相传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书迹,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钟繇,遍习蔡邕、梁鹄等书,精研笔势,损增古法,一变汉魏书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刘宋羊欣赞其书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称“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庾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赞道:
本书是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挥云 周俊杰书法作品展》系列活动中的一项出版工作。周俊杰是中原书风代表人物,该书共收入作者近几年获奖作品和近期代表作二百余件,反映了作者书法创作各时期的*水平。内容以歌颂祖国、歌颂黄河、歌颂家乡为主,作品内容既有历代名人名篇,也有发自作者内心的感受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形式涵盖真、草、隶、篆等艺术形式。
《古溪艺韵——帅立功书法篆刻集》为帅立功先生的书法、篆刻以及部分陶艺作品的合集。全书根据书法艺术的风格和创作理念,分为五部分:古文字篇、水墨实验篇、现代书法创意篇、篆刻拓印篇和传统书法篇。 古文字篇的书法作品以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为主,其线条既方正刚直又圆润遒劲,风格厚重雄浑、潇洒随意、朴实自然,结体严谨丰满,富有装饰美。水墨实验篇,是对书法的大胆实验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等技法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使得书法字体散发出水墨淋漓的韵味。现代书法创意篇,是在深刻理解文字字义、内涵的基础上,扩展创造出不同文字的新组合,侧重于从字形上解读成语、俗语等,富有形式意味和幽默感。篆刻拓印篇,是帅立功先生多年来的篆刻精华,它们多已在陶器等工艺品上得到应用。与传统的印章不同,这里的印章
《中国好书法·大师长卷精品:王铎》介绍了大师王铎的作品,王铎以明朝礼部尚书之职于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降清后,在次年正月被授以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晋太子太保,顺治九年三月病逝河南孟津乡里,谥文安。乾隆年问监修《四库全书》中《清史·列传》时,王铎被列为“贰臣”,入《清史·列传》乙编。在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禁锢下,一臣若投二主,一妇若嫁二夫,便是“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一个“贰臣”已将王铎的政治贞节钉在了耻辱的柱子上,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但站在不应以人废书的立场上讲,评价王铎的书法及他对清代以后书法的影响,我们应该持以艺术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方法来认识王铎,给王铎及其书艺一个公正、真实的评定。王铎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书家,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本书从历代隶书碑刻中精心遴选出 代表性的隶书名品15种,涵盖古代隶书的主要精华,流派纷呈,风格殊异。如“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碑》《衡方碑》《西狭颂》等,皆是汉隶中值得称颂的经典名作,是后代所推崇的永恒典范。本书图版选用 底本,以高清图像精心呈现。可平铺翻阅,轻便耐用,在 程度上提升读者的赏玩、临习体验。
《翰墨留香 大同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以大同市博物馆藏明清时期的书画为研究对象,精选出75幅具有代表性的馆藏书画佳作进行展示,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其中既有董其昌、龚贤、黄慎、戴熙、郑板桥、傅山等名家作品,也有反映大同本土的书画名家,如栗毓美、李殿林等的书画作品,尤为难得的是其中一些书画作品是首次公开发布。
《清代贵州书法家作品集》遴选了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一百件书法作品,其作者均为清代贵州籍书画家或文学家。清代贵州的书法,在清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特别的面貌。清政府派来的官员及外来书法家源源不断地进入贵州这片土地,给贵州的书法艺术融入了一股股新鲜血液。尤其是一些著名书画家在贵州的书画活动,对贵州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发挥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因而,这一时期许多贵州本土的书法才俊有机会大量观赏传世书画佳作,甚至到全国大江南北游学出仕,领略了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从而书艺日臻,其中以郑珍、莫友芝、王恩诰、袁思韠、严寅亮、何威凤等影响较大,在省内外都赢得了相当声誉。
过云楼的书画收藏乃顾氏三代竭数十年之力搜罗所得,江南故家旧藏因战乱流散,其菁华竟会聚于斯。所藏明清两代名贤手札,侧重于晚明东林、复社成员,清初逃僧和逸民,乾嘉学者以及明清两代文学大家、书画巨子,对于研究晚明党社运动、鼎革时期的文人心态乃至明清两代的思想学术、艺术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于20世纪90年代末散出,转入新的藏家。此次重辑,得一百二十九家,共计一百八十通,约有原来数量的十之七八。覆出之物,廿年之后重新编辑,实不可全,但亦可见过云楼藏札梗概矣。 此次出版,采用四色彩印的形式,原札的用纸、用墨、用印、字体、礼仪、落款、题跋等内容与形式,均可得到真实再现。同时附有释文、作者小传及相关考证、注释等,整理合乎规范。
《融合:兰亭书法社双年展( 2016 )作品集》是专为兰亭书法社 2016 年双年展出版的一本作品集。作品集收录 150 余件书法作品,注重学术研究,展示艺术成就,对推进书法艺术大众化,扩大书法的国际影响力,对浙江建设文化强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好书法·大师手稿系列:齐白石手稿》是迄今为止精、放大呈现的齐白石手稿盛宴,收录近270幅震撼人心的齐白石手稿,精选《癸卯日记》《寄园日记》《蜀游杂记》《白石诗草》《与姚石倩书》《与叔勉先生书》《致伊藤为雄信札》《账簿及杂记》《白石自状略》等22种白石先生手稿。
《稽首龙门 芦荻龙门二十品题跋暨临摹(精)》收入作者芦荻收藏的民国时期《龙门二十品》原拓,并做了详细考据及题跋,另外,作者又对原拓进行研究并精心临摹,学以致用,是当今研究龙门二十品不可多得的资料图书。
孙宝文编著的《王羲之兰亭序》讲述: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众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其时,他写下千古不朽、並被後人誉为天下 行书的名作《兰亭序》。唐代,酷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蹟。他爱不释手,常於深夜秉烛临摹。他还命朝中大臣冯承素等人钩摹《兰亭序》,赏赐给亲贵近臣,令褚遂良、虞世南等 书家临写《兰亭序》。据传,唐太宗驾鹤西归,《兰亭序》真蹟随之葬於昭陵。沧海桑田,当年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和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竟然流传有绪, 地保存下来。这三件国之瑰宝,现收藏於故宫博物院。此外,在 博物院,还藏有一件褚遂良书兰亭序黄绢本。《王羲之兰亭序》可供书法爱好者收藏临摹。
《徽州百祠》从选题策划出版到前后历时三年,书中介绍了分布在徽州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百余座具有代表性,保存完整古祠堂,书中细介绍了徽州祠堂的外部结构、内部装修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并全面系统地解读了徽州祠堂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本书采用纪实文体,按区县分布对于徽州古祠堂进行梳理介绍,每一个祠堂对其地理位置、姓氏渊流、祠堂行制(规制)、历史人物事件、文献记载进行深入论述,对祠堂建造结构、祠堂中的族规堂训、祠堂中的匾额、祠堂中的碑刻、祠堂中的故事、祠堂中的祠产、祠堂中的雕刻等细节均有详细论述。该书由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编撰,陈琪主编,著名徽学专家复旦大学博导王振忠教授 ,南开大学教授卞利做作序和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