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曾繁涤编辑整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张善孖、张大千手录的曾熙书画作品的诗文题跋以及这些题跋的释文。张大千、张善孖与曾李二师之间的往来书画诗文。后是与前面题跋相关的书画作品约70幅。此外,尚有朱万章撰写的序言,以及张氏兄弟和曾李二师以及一众友人相关图片资料若干。有些资料是次面世,可以为研究大风堂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其师曾熙之间的文脉传承艺术流变提供大量珍贵资料,也为收藏他们的艺术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稿为香港近墨堂藏品遴选精品的合集。本辑收录十种:张骏《桂宫仙诗 思补堂诗》、邵珪《赤壁赋》、王鏊《行草四种》、王守仁《致薛侃札》、夏言《西苑进呈诗》、王问《赠云望先生 春梦婆诗》、彭年《闲居赋归田赋》、莫是龙《尺牍集》、娄坚《千字文》、米万钟《栈道十首》。每种都有图版及相应释文,并加注释,末附一至两篇考证赏析性文字,对该帖其人其事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充分发掘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以期读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了解书家的个性与情怀、书作的特色与成就,以及对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脉络作一深入的认识。
孙宝文编著的《王羲之兰亭序》讲述: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众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其时,他写下千古不朽、並被後人誉为天下 行书的名作《兰亭序》。唐代,酷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蹟。他爱不释手,常於深夜秉烛临摹。他还命朝中大臣冯承素等人钩摹《兰亭序》,赏赐给亲贵近臣,令褚遂良、虞世南等 书家临写《兰亭序》。据传,唐太宗驾鹤西归,《兰亭序》真蹟随之葬於昭陵。沧海桑田,当年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和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竟然流传有绪, 地保存下来。这三件国之瑰宝,现收藏於故宫博物院。此外,在 博物院,还藏有一件褚遂良书兰亭序黄绢本。《王羲之兰亭序》可供书法爱好者收藏临摹。
本书从历代隶书碑刻中精心遴选出 代表性的隶书名品15种,涵盖古代隶书的主要精华,流派纷呈,风格殊异。如“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碑》《衡方碑》《西狭颂》等,皆是汉隶中值得称颂的经典名作,是后代所推崇的永恒典范。本书图版选用 底本,以高清图像精心呈现。可平铺翻阅,轻便耐用,在 程度上提升读者的赏玩、临习体验。
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文人高深的精神境界。书法“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古至今,无数热爱书法艺术的人将大量名家名作临摹、刻石,以期永久保存。不仅如此,他们还刊印了众多书法作品集,让这些瑰宝可以流传于世。从官府刊印的《昇元帖》、《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到私刻的《潭帖》、《乐善堂帖》、《停云馆帖》等,古人刊印的书法作品种类繁多,不可胜数。就影响而言,当数《三希堂法帖》的意义为重大。
前朝各代和本朝收藏的砚台甚多,乾隆皇帝认为所藏砚台年代久远却无综合记录,若遗失可惜,遂于乾隆四十三年(1768)命内廷侍臣于敏中、梁国治等人甄别优劣,收录各类砚计二百四十枚,作成图谱,并题名为《西清砚谱》。现在采用国家图书馆藏《西清砚谱》的初稿本影印,后附别册对砚谱中的题识进行点校,并收录部分实物照片与砚谱中的摹画图进行对比。 《乾隆御制稿本西清砚谱(共两函 套装共14册)》为研究我国古砚史提供了极为形象与翔实的宝贵资料,是了解清宫所藏历代名砚概况及其流传经过的重要参考书。
王羲之(公元三〇三-三六一年)是中国很有名的书法家,被奉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并用作临池范本,从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徙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卷八十有传。 相传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书迹,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钟繇,遍习蔡邕、梁鹄等书,精研笔势,损增古法,一变汉魏书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刘宋羊欣赞其书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称“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庾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