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碑帖精粹》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套适于日常欣赏与临习的常备字帖。荟萃百家推出楷、行、隶、篆、小楷各书体代表书家代表作品。优选版本遴选上佳版本,精心裁裱,近于原大呈现,与书法原作相对。原色精印由雅昌艺术四色精印,采用特种纸精微还原,图色无可挑剔。标点释文以简体字标点释文,助力读者轻松了解碑帖内容。舒适耐用内文用不反光特种纸,缓解视觉疲劳。锁线胶订,翻阅感好,舒适耐用。
《中华碑帖精粹》定位于书法爱好者、初学者临习、鉴赏之用。有如下特点:1. 16开,特种纸,彩色印刷。碑帖主流产品形制,适于最广大读者使用。2.汇集名碑名帖,选用精良底本。3.呈现作品包括序跋在内的完整样貌。4.精心校勘释文,便于读者“读碑”“读帖”。5.以中低价位吸引最广大消费者,使人人买得起用得起。第一辑盒装受到读者好评,现拟推出"中华碑帖精粹"系列盒装第二辑,共20种。
本册《宋拓小楷黄庭经》小楷,60行。此帖末行题:“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阴县写”,原本为黄素绢本,真迹久佚,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且传世刻本极多。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本册宋拓小楷黄庭经以我省馆藏珍贵文物为底本高清呈现,诸多读者只是在博物馆内看到,却未曾握在手中翻阅,此次出版,真正使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内景经》全称《上清黄庭内景经》。作者与成书年代待考。全经皆七言韵语,共239句,分作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沩题,以七言歌决的形式讲述养生修炼的原理。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本册宋拓小楷黄庭内景经以我省馆藏珍贵文物为底本高清呈现,诸多读者只是在博物馆内看到,却未曾握在手中翻阅,此次出版,真正使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康熙朝董其昌传派书法家研究》由李文秋著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刻石纪事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一。碑刻是中华民族石刻珍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宗教等重要的原始文献。
《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作者王本兴使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电脑、复印机等现代电子设备,将微小的拓片文字放大,将其整理归纳、影印成《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实际上,迄今为止,像这样把甲骨文字放大并置于传统的米字格中,供书法爱好者及学生临摹的甲骨文字帖,尚属首创。有的甲骨文单字的写法很多,笔者一般精选四例,很少的也有两例。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单字单形,本字帖未作收录。
本书从笔法上详实细致总结了汉简草书的特点,鲜明交代了简省笔画、调锋转连、两笔连写的用笔方法,从汉简草书的基本点画、偏旁部首及结字特点分析字形,并就尹湾汉简《神乌傅》、敦煌马圈湾草书、居延汉简《驹死劾状》和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四种典型汉简草书帖进行讲解,文章论点清晰,论据鲜明,对学习汉简草书书法入门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董其昌小楷三种》由载道文化编
《元赵孟頫胆巴碑》由安徽美术出版社编
学习书法,有没有 好的入门引导?既能满足入门,又能提供深入的门径,就像《 故事》之于《 》, 不仅仅是改写故事后让人 容易接受,而是为深入阅读原典提供一个门径。 本书收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妙严寺记》与《胆巴碑》两本碑帖中的所有范字,合计1666个,按碑帖全文顺序排序并缩小至14mm×14mm大小(用于硬笔临习),为便于阅读,注解碑帖的疑难字词,用白话释义全文;然后,全文去除重复字,得到675个范字并放大至70mm×70mm大小(用于毛笔临写),为书法学习提供了一个便于使用的碑帖简本。这个简本其实不简单,它收录了《妙严寺记》与《胆巴碑》两本碑帖中所有不重复的范字,总结笔画、偏旁、结构、同字异写、章法的规律,既要传达碑帖全貌,又要提供便捷、可靠的学习方法。 “了如指掌写字课”编写的初衷是为初学者提供一条可靠
孙宝文编的《张黑女墓志》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收《张玄墓志铭》后附原大碑版。《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简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又称其《张黑女墓志》。此碑刻于北魏时期,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已无存,是北魏墓志中佼佼者。清代 书家何绍基于道光年间在山东得其剪裱旧拓孤本。此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 。何绍基得此拓本,如获至宝,曾长期带在身边,临池不辍,现藏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