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宋人法帖中的尺牍整理与研究》结项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尺牍真迹、刻帖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凤墅帖》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宋人断代法帖,也是现存宋代规模优选,价值最为珍贵的集帖。此帖大致刊于嘉熙、淳佑间,收集了南宋士人曾宏父平生所藏所见的大量宋代名人墨迹,所涉及的人物几乎涵盖两宋各界名流。且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不见于宋人专集中。《凤墅帖》包括前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附刻画帖二卷,题咏二卷,计共四十四卷,规模宏大。这些真迹内容丰富,诗词文皆有。但是就其主体而言,基本皆是两宋各界名流、文人士大夫的往还尺牍。目前《凤墅法帖》共存拓本十二卷,释文十卷,除去拓本与释文重复的,计存世二十卷,存宋人法书计256帖,其中尺牍202通。作者在综合
《龙门二十品.上》由艺美联主编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为表达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之情,我社特编辑出版《邓小平书法艺术精选》一书。本书是从中央档案馆馆藏的邓小平的手迹中,按书法艺术的角度选辑而成的,共收录作品53件,作品排列以书写时间为序,月份不详的排在该年份最后,日期不详的排在该月份最后,日期相同的按作品名称首字的笔画多少为序。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欣赏邓小平同志的书法,感悟伟人风采,激发爱国、爱党和奋发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
《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作者王本兴使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电脑、复印机等现代电子设备,将微小的拓片文字放大,将其整理归纳、影印成《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实际上,迄今为止,像这样把甲骨文字放大并置于传统的米字格中,供书法爱好者及学生临摹的甲骨文字帖,尚属首创。有的甲骨文单字的写法很多,笔者一般精选四例,很少的也有两例。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单字单形,本字帖未作收录。
《中国书法:从造字艺术到书写艺术》由王晓钧编著
刻石纪事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一。碑刻是中华民族石刻珍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宗教等重要的原始文献。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艺的升华,是茶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一副巧妙的茶联,就像一杯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本书收录、介绍了几十首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集字古诗临摹,且为高清放大图,使读者能够看到集字中细微之处的变化,方便读者赏析、研究、临摹。
韩天雍编著的《三笔三迹(修订本)》修订增加了空海《金刚般若经解题残卷》《大日经开题》《孙过庭书谱断简》《篆隶千字文断简》《益田池碑铭断简》《弘法大师请来目录》《遍照发挥性灵集》卷第五断简;最澄《入唐牒》;小野道风《玉泉帖》和《三体白氏诗卷》及《圆珍赠法印大和尚位并智证大师谥号敕书》;藤原行成的《本能寺切》《白氏文集》卷第六十三断简等。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京兆华原人。出身官宦世家,父柳子温乃丹州刺史。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词赋”。文宗时期,柳公权以诗赋书法卓绝,极得皇帝赏识,“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武宗即位,柳公权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唐懿宗咸通初,改太子少傅,改少师。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魏公先庙碑》,唐大中六年(852)十一月立,崔玙撰,柳公权书并篆额。共三十六行,每行六十字。此碑系唐初名臣魏征五世孙魏谟所立。魏征唐贞观初立家庙于长安城昌乐里,及魏谟拜相,翻修家庙,立碑为记,请时任兵部侍郎崔玙撰文,特请德高望重的柳公权书丹。以现存柳公权书迹考察,其书法殆可分为前后两期。六十岁以前为集古时期,即
本书对篆书笔法要诀、墨法、章法等进行了扼要的讲解。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技法讲解更为直观实用。
《柳公权书演连珠》由孙宝文编
《曹全碑》是汉隶中秀丽清朗一派的代表作,是初学隶书的很好临摹范本。其主要特点是:用笔以圆笔为主,方圆兼用,主笔粗肥突显。造型呈扁平状,圆润秀丽,体态绰约。结体略取侧势,规正典雅。章法匀称舒缓,秀美飞动,道俊逸致。此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分为五个版块。前三个版块用曹全碑分别集了通用联、春联、禅联三种对联,后两版块详细的解读了曹全碑中横、竖、撇、捺、折等笔画特征的用笔方法,以及集字方法和对联小知识。对联小知识里详细的介绍了什么叫对联、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张贴等知识点。
本书收录了欧阳询、日本无名氏、傅山三家小楷《心经》作品。其中第一种《心经》,署「唐欧阳询书」,笔画穿插,安排妥帖,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平正中见险絶,规矩中见飘逸,虽系托名之作,但可视为欧体风格的小楷代表作。第二种《心经》,系日本奈良时期的抄本,严谨端整,点画精熟,神采秀俊,态势若飞,属于典型的「经生体」书风。第三种《心经》,为傅山所书,通篇格调古朴醇厚,用笔扎实含蓄,结构大巧若拙,诚如邓散木《临池偶得》中所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
《十七帖》是王羲之小草书代表书作。唐张彦远《右军书记》开始著录,称其为“书中龙”,宋代以降,该帖成为法书经典,影响深远。自2018年起,《马健中跋临集王圣教序》《马健中跋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先后出版,得到学界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认可与好评,而且市场销售态势良好。《马健中跋临王羲之(十七帖)》采用临写与跋语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忠实临摹,阐释学术观点,图文并茂,来揭示该帖蕴含的文献与书法多重价值。
卢定山,广西南宁市邕宁人,副研究馆员。曾任邕宁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邕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南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卢定山自幼酷爱书艺,从前人的碑帖墨宝中吸吮养料,楷书学欧,行效二王,草崇张旭、怀素,隶书集东汉诸名碑神韵。
本书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范本,收录了近一万两千个汉字的小篆写法,其中大部分是古代的小篆,小部分是难以从古代篆体资料中查考的小篆,对于后者,作者按照《说文解字》中的偏旁部首、书写特点、和规律,对这类汉字的篆书进行了还原式补充,借以激活小篆这种具特殊文化意义书体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力。
他的楷、行书的特点是笔画丰润,使转婉畅,常常夸张笔画间的牵丝,结体匀称优雅,借让巧妙而不落纤巧,筋骨内藏,流美于外。他的书风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雅媚秀润”。这是他继承宋代书法新型书体并注意渗透个人性情,在传统方面下大功夫,力追晋唐书法面目神情的作风上形成的个人风格。赵孟頫的行书作品《烟江叠嶂帖》,内容书写的是苏东坡《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七古一首。此帖笔法圆劲秀丽,间杂一些草法,丰润的笔画中,偶有几根枯笔的线条,使之枯润相生。结字古雅端庄,许多重复的字,绝不雷同,而是形态各异。章法上竖不成行,横不成列,行距疏朗,字距大小不均,间用草法,上下之字用牵丝相连,呼应显露。有些虽不用牵丝,但形断而意连,极尽布白之精巧。实为赵氏盛年之佳作。本书稿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该碑
《书谱》作为书法论著,其精湛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在书学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论点包括书体方面的“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险而便”“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技法方面的“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等,这些美学观点对后人的书法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稿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该碑进行了解析,指明了临习的门径,并对临习中毛笔的选择提出建议,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临池感悟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
怀素的墨迹在唐代已为世人所宝爱,这在《自叙帖》中可见一斑。据《宣和书谱》记载,宋御府藏其草书有一百零一帖。而至清代,据孙星衍、邢澍所著《寰宇访碑录》仅列《圣母》、《藏真》、《律公》、《自叙》、《千文》等数帖。民国至今,又于内宫、民间发现《论书》、《客合》、《冬熟》、《苦笋》、《过钟》、《醉僧》、《高坐》、《玉露》、《食鱼》、《四十二章经》诸帖计十余种。在这些遗迹中,笔者曾在《狂草探微》一书里明确指出,《自叙帖》、《四十二章经》当是其代表作,也是临摹学习的好范本。之所以这样讲,一,这两部帖都是墨迹本;第二,字数都比较多。仅这两个条件就给学习狂草的人们带来许多方便。《自叙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怀素学习和写作狂草的经历及一些封建士大夫们对其书法的赞扬和评论的诗文。从该帖的字里行间可
本书以文徵明书《滕王阁序》为范,着重分析其行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和结构特点等,以供初习者参考。文徵明书《滕王阁序》,因流传日久,故已略有残损,某些字因残损已模糊不清,然而全篇仍然精神饱满,气势连贯,行列间有起伏呼应之妙。此帖得力于《圣教序》,从《兰亭序》脱颖而出,但不拘泥于成规,而是追求二帖的微妙神趣,深得其神韵。其结体端庄,保持了楷书的特征,笔法连绵,融入了草书连带的精华,故其字既易认又易写,是初习者的很好范本。本书稿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该碑进行了解析,指明了临习的门径,并对临习中毛笔的选择提出建议,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临池感悟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
王羲之七岁即善书,师从卫夫人,学张芝、钟繇,并从蔡邕、张昶、李斯等处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了妍美流畅的一代书风。王羲之虽然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真迹现在已无法见到,传世的所谓的王羲之墨迹,诸如《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其实只是唐人的钩摹本而已。《圣教序》字数较多,以行书为主,兼及楷书和草书,我们的常用字此碑大多都有,虽为集字,但风格一致,是学习行书的好范本。《圣教序》原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和太子李治作记的一篇碑文,内容是表彰玄奘法师不畏千险万难从印度取经的精神。皇帝亲自作序,要刻石立碑,自然要请名家来写了。唐太宗很喜欢王羲之的字,但王羲之早已不在人间,怎么办?于是唐太宗把内府珍藏的王羲之行书墨迹精品拿出来,由和尚书家怀仁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