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艺的升华,是茶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一副巧妙的茶联,就像一杯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本书收录、介绍了几十首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集字古诗临摹,且为高清放大图,使读者能够看到集字中细微之处的变化,方便读者赏析、研究、临摹。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京兆华原人。出身官宦世家,父柳子温乃丹州刺史。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词赋”。文宗时期,柳公权以诗赋书法卓绝,极得皇帝赏识,“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武宗即位,柳公权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唐懿宗咸通初,改太子少傅,改少师。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魏公先庙碑》,唐大中六年(852)十一月立,崔玙撰,柳公权书并篆额。共三十六行,每行六十字。此碑系唐初名臣魏征五世孙魏谟所立。魏征唐贞观初立家庙于长安城昌乐里,及魏谟拜相,翻修家庙,立碑为记,请时任兵部侍郎崔玙撰文,特请德高望重的柳公权书丹。以现存柳公权书迹考察,其书法殆可分为前后两期。六十岁以前为集古时期,即
本书对篆书笔法要诀、墨法、章法等进行了扼要的讲解。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技法讲解更为直观实用。
《曹全碑》是汉隶中秀丽清朗一派的代表作,是初学隶书的很好临摹范本。其主要特点是:用笔以圆笔为主,方圆兼用,主笔粗肥突显。造型呈扁平状,圆润秀丽,体态绰约。结体略取侧势,规正典雅。章法匀称舒缓,秀美飞动,道俊逸致。此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分为五个版块。前三个版块用曹全碑分别集了通用联、春联、禅联三种对联,后两版块详细的解读了曹全碑中横、竖、撇、捺、折等笔画特征的用笔方法,以及集字方法和对联小知识。对联小知识里详细的介绍了什么叫对联、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张贴等知识点。
本书收录了欧阳询、日本无名氏、傅山三家小楷《心经》作品。其中第一种《心经》,署「唐欧阳询书」,笔画穿插,安排妥帖,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平正中见险絶,规矩中见飘逸,虽系托名之作,但可视为欧体风格的小楷代表作。第二种《心经》,系日本奈良时期的抄本,严谨端整,点画精熟,神采秀俊,态势若飞,属于典型的「经生体」书风。第三种《心经》,为傅山所书,通篇格调古朴醇厚,用笔扎实含蓄,结构大巧若拙,诚如邓散木《临池偶得》中所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
卢定山,广西南宁市邕宁人,副研究馆员。曾任邕宁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邕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南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卢定山自幼酷爱书艺,从前人的碑帖墨宝中吸吮养料,楷书学欧,行效二王,草崇张旭、怀素,隶书集东汉诸名碑神韵。
他的楷、行书的特点是笔画丰润,使转婉畅,常常夸张笔画间的牵丝,结体匀称优雅,借让巧妙而不落纤巧,筋骨内藏,流美于外。他的书风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雅媚秀润”。这是他继承宋代书法新型书体并注意渗透个人性情,在传统方面下大功夫,力追晋唐书法面目神情的作风上形成的个人风格。赵孟頫的行书作品《烟江叠嶂帖》,内容书写的是苏东坡《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七古一首。此帖笔法圆劲秀丽,间杂一些草法,丰润的笔画中,偶有几根枯笔的线条,使之枯润相生。结字古雅端庄,许多重复的字,绝不雷同,而是形态各异。章法上竖不成行,横不成列,行距疏朗,字距大小不均,间用草法,上下之字用牵丝相连,呼应显露。有些虽不用牵丝,但形断而意连,极尽布白之精巧。实为赵氏盛年之佳作。本书稿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该碑
《书谱》作为书法论著,其精湛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在书学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论点包括书体方面的“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险而便”“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技法方面的“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等,这些美学观点对后人的书法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稿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该碑进行了解析,指明了临习的门径,并对临习中毛笔的选择提出建议,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临池感悟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
怀素的墨迹在唐代已为世人所宝爱,这在《自叙帖》中可见一斑。据《宣和书谱》记载,宋御府藏其草书有一百零一帖。而至清代,据孙星衍、邢澍所著《寰宇访碑录》仅列《圣母》、《藏真》、《律公》、《自叙》、《千文》等数帖。民国至今,又于内宫、民间发现《论书》、《客合》、《冬熟》、《苦笋》、《过钟》、《醉僧》、《高坐》、《玉露》、《食鱼》、《四十二章经》诸帖计十余种。在这些遗迹中,笔者曾在《狂草探微》一书里明确指出,《自叙帖》、《四十二章经》当是其代表作,也是临摹学习的好范本。之所以这样讲,一,这两部帖都是墨迹本;第二,字数都比较多。仅这两个条件就给学习狂草的人们带来许多方便。《自叙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怀素学习和写作狂草的经历及一些封建士大夫们对其书法的赞扬和评论的诗文。从该帖的字里行间可
本书以文徵明书《滕王阁序》为范,着重分析其行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和结构特点等,以供初习者参考。文徵明书《滕王阁序》,因流传日久,故已略有残损,某些字因残损已模糊不清,然而全篇仍然精神饱满,气势连贯,行列间有起伏呼应之妙。此帖得力于《圣教序》,从《兰亭序》脱颖而出,但不拘泥于成规,而是追求二帖的微妙神趣,深得其神韵。其结体端庄,保持了楷书的特征,笔法连绵,融入了草书连带的精华,故其字既易认又易写,是初习者的很好范本。本书稿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该碑进行了解析,指明了临习的门径,并对临习中毛笔的选择提出建议,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临池感悟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
王羲之七岁即善书,师从卫夫人,学张芝、钟繇,并从蔡邕、张昶、李斯等处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了妍美流畅的一代书风。王羲之虽然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真迹现在已无法见到,传世的所谓的王羲之墨迹,诸如《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其实只是唐人的钩摹本而已。《圣教序》字数较多,以行书为主,兼及楷书和草书,我们的常用字此碑大多都有,虽为集字,但风格一致,是学习行书的好范本。《圣教序》原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和太子李治作记的一篇碑文,内容是表彰玄奘法师不畏千险万难从印度取经的精神。皇帝亲自作序,要刻石立碑,自然要请名家来写了。唐太宗很喜欢王羲之的字,但王羲之早已不在人间,怎么办?于是唐太宗把内府珍藏的王羲之行书墨迹精品拿出来,由和尚书家怀仁缀
吴樵六著的《瘦金体入门》是瘦金体书法入门的技法书。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通过瘦金体的分类,瘦金体的基本笔画,瘦金体的间架结构,瘦金体的章法与布局,瘦金体诗帖解说等来阐述瘦金体书法的书写方法。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撰文、书丹者仇靖。该碑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位于今甘肃省成县县城以西的天井山鱼窍峡中,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代摩崖三颂”,也是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摩崖刻石。《西狭颂》颂扬了武都太守李翕平汉西狭阁道之事,具有极重要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碑颂前有《李翕黾池五瑞图》,刻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等图像,宣扬李翕在黾池修道时“致黄龙、白鹿之瑞”事。《西狭颂》碑文字体古逸,用笔朴厚,方圆兼备。书风以隶法为体,笔画中兼具浓厚的篆书意韵,结体高古,庄严雄伟,深为后世书家推崇。本书分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独体字的写法三部分来分析解读,其后又增加原碑高清图以供读者欣赏。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在十块鼓形石上而得名。《石鼓文》的内容是四言诗,书风介于商周金文与秦代小篆之间,可以称为大篆,又籀文。作为篆书学习的入门读物,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即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独体字的写法,拓本欣赏。书中所录《石鼓文》为前人流传下来的,基本保持原貌。
《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元牟巘撰文,元赵孟頫书并篆额。后纸有董其昌、李日华、陈继儒题跋。鉴藏印有晋府诸印,梁清标、梁同书、孔继涑、孙尔准等诸家印。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欧波亭长、水精官道人等。世居湖州一今浙江省)。曾任兵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他工诗文,擅长书画,《元史》本传记载他“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玄妙观,坐落于苏州市,著名的道教寺庙,始建于西晋。元成宗元贞元年,改为玄妙观。《三门记》是元大德年间重修玄妙观山门之后所立之碑。《三门记》纸本,楷书,纵三十五·八厘米,横二八四·一厘米。书法方阔浑厚,笔势雄健,端庄典雅,是赵孟頫大楷代表作之一,书写时约五十岁有余。明人张丑称赞此碑“此卷
本书是一本篆书的集字字帖,全书以诗歌类型分类,包括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讽喻诗等。该书经过精心筛选、多方比较挑选出彼此协调、整齐的篆书作品,用来集结成唐诗。读者既能欣赏古诗词的抑扬顿挫之美,又能体会出书法作品的结构之美。
本书稿从卢定山进入古稀之后写出近百幅的条屏中,摘属其中类属四条屏的38幅,内容以历史上书法名人、伟人的文学诗词作品为主,如:词《沁园春·长沙》、王羲之《兰亭集序》、诸葛亮《诫子书》等,以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为表现形式,让读者能从不同的书写角度看同一幅或不同的作品,从书法的最基本原理中体会该如何书写。
《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系列:宋徽宗 楷书千字文 技法精讲》是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是故宫出版社面向社会大众推出,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书法名家大作的技法类高品质出版物。精选出历代书法名家名作,针对性聘请对书法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从多角度剖析讲解临习技巧。宋徽宗赵佶所创出的新体书法“瘦金体”挺拔秀丽、飘逸犀利,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袁桷曾赞“瘦金体”笔法飞动,有凌云步虚之意。在这册《楷书千字文》中,这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用笔瘦劲、挺拔、舒展、遒丽,横划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灵动娟丽,有欢畅流利之感。
《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十二方中国历代经典名碑,涵盖了篆、隶、楷多种字体,分别为:《峄山碑》《石鼓文》《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西狭颂》《乙瑛碑》《石门颂》《曹全碑》《张猛龙碑》《颜勤礼碑》《道因法师碑》。彩色印刷、锁线装订,以一碑一册的形式单独发售。 《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张迁碑》为其中一种,从书法的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张迁碑》进行技法解析,以便学书者洞悉该碑书法精妙之处。同时,本书附上《张迁碑》拓本善本,以便学书者临习。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现藏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碑高226厘米,宽91厘米,厚24厘米。碑额三行12字。碑阳26行,满行46字,末四行为题名年月,主要赞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学劝农的功绩;碑阴12列题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记立碑关系诸人的官名姓氏等。《张猛龙碑》在北魏碑刻中最负盛名,用笔方圆兼备。书风谨严典雅,刚柔相济;既奇趣灵动,又古朴俊逸。于齐整中求庄和,于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张猛龙碑》为后来唐代楷书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初期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等,就直接从《张猛龙碑》中受益良多。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即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独体字的写法,拓本欣赏。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将以多种形式陆续推出面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书法家重要作品的高品质出版物。本套技法精讲系列丛书一辑,是本社针对二○○八年首次出版的五十册《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名家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五十册中古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人具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大师作品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竖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难辨字、形近字)、结体特征、同字异形等方面,是一套专为临习与研究名家书法而编写的参考书。
本书从笔法上详实细致总结了汉简草书的特点,鲜明交代了简省笔画、调锋转连、两笔连写的用笔方法,从汉简草书的基本点画、偏旁部首及结字特点分析字形,并就尹湾汉简《神乌傅》、敦煌马圈湾草书、居延汉简《驹死劾状》和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四种典型汉简草书帖进行讲解,文章论点清晰,论据鲜明,对学习汉简草书书法入门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指按照汉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从上古发展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赵文成著的《书法》是一本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读物,分为“书法概说”、“历代书法演变及书法作品赏析”“书法家小故事”“书法与文房四宝”“如何学习书法”四部分。作者按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五代书法、辽宋金元术法、明清书法的顺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历代重点的书法家和经典传世书法作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且附上了百余张图片,以供读者比对,从而 直观地感受这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内容丰富而全面,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