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碑帖精粹》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套适于日常欣赏与临习的常备字帖。荟萃百家推出楷、行、隶、篆、小楷各书体代表书家代表作品。优选版本遴选上佳版本,精心裁裱,近于原大呈现,与书法原作相对。原色精印由雅昌艺术四色精印,采用特种纸精微还原,图色无可挑剔。标点释文以简体字标点释文,助力读者轻松了解碑帖内容。舒适耐用内文用不反光特种纸,缓解视觉疲劳。锁线胶订,翻阅感好,舒适耐用。
《中华碑帖精粹》定位于书法爱好者、初学者临习、鉴赏之用。有如下特点:1. 16开,特种纸,彩色印刷。碑帖主流产品形制,适于最广大读者使用。2.汇集名碑名帖,选用精良底本。3.呈现作品包括序跋在内的完整样貌。4.精心校勘释文,便于读者“读碑”“读帖”。5.以中低价位吸引最广大消费者,使人人买得起用得起。第一辑盒装受到读者好评,现拟推出"中华碑帖精粹"系列盒装第二辑,共20种。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吴樵六著的《瘦金体入门》是瘦金体书法入门的技法书。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通过瘦金体的分类,瘦金体的基本笔画,瘦金体的间架结构,瘦金体的章法与布局,瘦金体诗帖解说等来阐述瘦金体书法的书写方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代表了宋代书法的优选成就,被称为宋四家。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远绍二王,近接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诸家,结体笃实,笔墨润朗;黄庭坚书法则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结体欹侧多姿,用笔八面出锋,变化多端,才情毕露;蔡襄书法则得力于二王、颜、柳。
黄牧甫(一八四九至一九〇八),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专享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本书中的班孟坚《公孙宏传赞》、张平子《归田赋》、鲍明远《舞鹤赋》皆为名篇,可以直接进行临摹。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在中国书法史上是部,不但把仅存的3000多个实用单字复活到8200多个单字,囊括了《新华字典》的所有文字,同时并重新考证8200多个单字的演变轨迹和源头,挑战千年隶书源于小篆的定论。提出一个源头两条脉络,西周金文为源头,篆书和隶书分别是金文的两条脉络,两个流向,终变为两种书法体系。《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按《新华字典》里的文字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囊括了《新华字典》里的全部文字,并对手编的8000多个汉字逐一考证,然后用简帛书法艺术重新创作。一字一页,加上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前言、题拔等,共约6400页,初步拟定全套4册出版。本书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第四部,约1600页。
“了如指掌书法”系列教材由高效入门、高效训练、高效创作三个阶段组成。编写思路是让人有次第的系统学习书法。从笔法、结构、章法、文字学启蒙,到碑帖文章内容与整体书写技法的综合训练,再到成语、对联、诗词集字创作。虽平凡,却暗藏文化大脉,循序渐进地把书法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训练当中。不再孤立地一笔一画呆练,体会书法与文化相关,字与文情词义相发,人与古哲幽思相会,渐至笔墨润泽,德艺俱美之境。 龚鹏程、赵安悱主编的《了如指掌书法高效训练(柳体)》是对柳体楷书原碑帖进行临摹教学,以锤炼书法技巧。
由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的《汉袁安袁敞碑(修订版)》简称《袁安碑》,篆书十行,每行十五字,碑穿在第五、六行中间,为汉碑中所仅见。一九二九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二十八里辛家村发现。《汉司徒袁敞碑》简称《袁敞碑》,形制大小与《袁安碑》相仿,一九二三年春在河南偃师县出土。《袁安碑》与《袁敞碑》篆法相同,如出一手,结构宽博,笔致遒劲。本次据初拓本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萧华书法大教室精品教材系列”是萧华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改、完善教学讲义后的成果。其中,基本笔画行笔示意图便于学生观察、了解、明白笔锋在点画的起、行、收运笔过程中各自不同的形状;“临帖的三部曲”——看、比、改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临习时克服写自由体的习惯;“手指调峰法”可以确保中锋行笔,改正行笔中笔毛绞、拧、变形,笔锋不入纸的毛病;掌握一个笔画运笔中的两个关键点——起笔调锋,收笔聚锋,可以使点画更细腻,圆润,神采焕发。书中采用临写示范与原帖字相对照,使学生在临习原帖时有了参照、拐杖,避免走弯路,引导学生过渡到碑帖中。硬笔临写示范可以使学生按照毛笔字的书写方法提高硬笔字的书写水平。
清代光绪四年,赵之谦为在江西任职的李文敏篆书《群书治要·三略》,冀望其为官一任,造福于一方。李文敏,字少俯,又字捷峰,陕西西乡人,时年擢升江西巡抚。这件篆书八屏,气度恢弘。每屏纵一百七十四点四厘米,横四十三厘米,八屏总计篆字三百零六个,字高近半尺。赵氏五十岁书写的这件精品力作,可谓人书俱老,亦是其晚年代表作。本系列图书属于高端产品,资料好,市场创意新,大开本,内文用纸为特种纸,采用高质量的印刷技术。
《怀素书法大字典》是在《怀素全集》编辑的基础上,将怀素书法中的单字按照笔画顺序排列而成,便于查阅和检索。怀素书法以草书为主,体现了唐代草书发展历程中很好状态的艺术成就,但也因如此,怀素草书历来以难认难临著称,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学术素养,将怀素草书单字一一辨认,将怀素书法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本书黄牧甫创作(临摹)的内容、题材、容量分成了四本,即上边列出的四本书的书名。其中《黄牧甫临钟鼎文字十二种》,从中可以窥探作为一代大家的黄牧甫是如何取法经典、如何深入经典、如何理解经典的,可以从中为书法作者学习篆书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私人藏本,抢先发售全本原大调频网精印,开本:19.5x32.5cm,布面书封,进口无涂层纸,蝴蝶装《等慈寺碑》又称《等慈寺塔记铭碑》,因碑额刻有阳文篆书三行九字“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故此碑名以此而全称之,今相沿成习简称为《唐等慈寺碑》。 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初具唐楷风范,保持着隋碑的基本特色,结构严谨,行笔健劲,剥蚀极少,可为实用书法之范本。此碑是唐太宗诏命于交兵之处、为阵亡将士荐福所刻立的七碑之一,故其历史文物及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收录了欧阳询、日本无名氏、傅山三家小楷《心经》作品。其中第一种《心经》,署「唐欧阳询书」,笔画穿插,安排妥帖,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平正中见险絶,规矩中见飘逸,虽系托名之作,但可视为欧体风格的小楷代表作。第二种《心经》,系日本奈良时期的抄本,严谨端整,点画精熟,神采秀俊,态势若飞,属于典型的「经生体」书风。第三种《心经》,为傅山所书,通篇格调古朴醇厚,用笔扎实含蓄,结构大巧若拙,诚如邓散木《临池偶得》中所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
《米芾离骚经:卷1、卷2》由耘俗斋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