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选硬笔行书字帖》共分三部分:部分为宋词精选临写;第二部分为宋词精选摹写强化训练;第三部分为古帖临写范例。 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点画、运笔和结构、本帖将重点放在摹写强化训练部分。
《唐诗精选硬笔行书字帖》是让您和您的的孩子拥有一手漂亮行体字的好老师,是伴随您和您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唐诗精选硬笔行书字帖》常用字和作品选登注重代表性,细致讲解了行书的特点及练习方法,凸现了硬笔书法的艺术之美。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标志。优美的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幽远,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的沉痛,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的无奈,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的壮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通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深远 多姿多彩的古代诗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情感。 有鉴于此,本帖从近五万首唐诗中精选了八十一首五言诗歌作为书写内容,使习字者在练字的同时,品尝诗歌中所蕴涵的意境。 本帖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古诗精选临写;第二部分为古诗精选摹写强化训练;第三部分为古帖临写范例。 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点画、运笔与结构,本帖将重点放在摹写强化训练部分。 第二部分的古诗精选摹写强化训练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道丽,人称“赵体”。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三跋》,《四体千字文》等。 草书《千字文》选自赵孟頫书的草书部分。书法用笔温润圆劲,点画精到细腻,结体妍美简静,端庄严谨。书风以柔寓刚、外柔内刚,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是学习赵体草书的*范本。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 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清代 书法家、篆刻家。清赵之谦称:“国朝人书以山人(邓石如)为 ,山人以隶书为 。”邓石如的隶书吸取汉碑长处,取资广泛。初期结体扁方,出自曹全,笔意圆润,有棉里裹铁的笔致。 其后,笔法日益苍劲洒脱,腴润稍减。到了晚年,往往运用篆、草的笔势以作隶,骨劲茂丰,淋漓尽致,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峰。这件隶书作品是邓石如嘉庆己未年(1799年)时所书,内容是关于治家、立身处世的格言。此作体势宽博、凝重古朴,是他学书融篆隶之法的代表作品。原作现藏无锡博物馆。 本次修订,利用我社所藏作品照片重新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赵构(1107-1187),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钦宗赵桓弟。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他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并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行书《千字文》等。 《书法自学丛帖:赵构行书 千字文 入门》是宋高宗赵构的行书笔法洒脱婉丽、端雅淳厚、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是学习赵构行书的*范本。
学习书法,临习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可是上下几千年,碑帖数万种,究竟从何学起,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他们都是临古代碑帖,很少学当代书家的字。第二,古代碑帖中,他们又非常注重临习名家、大家的名帖。为此,我们以古代名家有名的原帖为主,编写了这套《中国书法教程》丛书。 《中国书法教程》选用历代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名家碑帖,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名帖的方方面面,所以既适用于中小学生及初级书法爱好者自学之用,也是各种形式书法培训班的好教材。 《王羲之兰亭序习字帖》是以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为主要蓝本编写的。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字逸少,又因他曾官居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柳公权,字诚悬,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人称“柳体”。 《玄秘塔碑》是他的传世代表作之一,其骨力矫健,笔法显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历来为初学者学习楷书的*范本。
常用赠言,名人警句,虽然不能与长篇大论相比,但它朴素、简洁,和真理的距离更近。对劳动与奉献、智慧与宽恕的思索,对勤奋与惜时、自信与进取的警示,对教育与兴趣、方法与习惯的思考,对工作与成功、忍耐与机遇的沉思,对道德与修养、诚实与守信的见解等,虽片言只语,却字字珠玑,催人奋进,启人睿智,砺人志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往往一句赠言,能给人以一生的动力。 有鉴于此,本帖从浩瀚的书海中精选了177句中外古今的常用赠言,使习字者在练字的同时,品味中外古今名人给我们的智慧大餐。 本帖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常用赠言精选临写;第二部分为书法名家卢前硬笔作品;第三部分为常用赠言精选和书法名家卢前硬笔作品摹写强化训练。 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点画、运笔和结构,本帖将重点放在摹写强化训练部
摹本中可信的王羲之草书作品有《初月帖》、《游目帖》、《丧乱帖》、《裹鱼乍帖》等。法帖中比较可信的有《十七帖》,碑刻中比较可信的有《集王羲之圣教序碑》。路振平编著的《王羲之草书习字帖》根据王羲之草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草书用笔六法——基本笔法、代笔法、逆笔法、连笔法、曲笔法、缩笔法,结体六法——相加法、省减法、相似法、偏旁法、尽态法、异形法。从《十七帖》、《大观帖》、《淳化阁帖》中选出结体美观且为现代所常用的字,用电脑放大数倍,依用笔、结体、章法为序排列,对具体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说明,以便使初学者在领略视觉艺术的享受外,在草书知识方面也能有所收获。
《在昔篇》是杨沂孙苦心结撰的一篇重要书学论文,以四言诗的形式,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作者擅长古文字书法,他非常重视这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书学论文,所以亲自用篆书写出。他的儿子在杨沂孙身后将它刻板锓木,以字帖的形式流传。这是《在昔篇》这篇重要文章的版本。 很多学者久闻有这样一篇重要的韵文,但因为流传不广,很少有人读到。我们据以出版的底本,是清代末年的一个初拓本(原拓本高365mm,宽185mm;版心高282mm,宽154mm),后有吴大澂的小篆跋,阳湖赵烈文的魏碑体跋尾。此拓本保存完好,字口清晰,可称善本。此次据初拓本原大版心影印,成品尺寸宽200mm,高330mm。前附靳永所作《古文字书法学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