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 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庐、石尊者等。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氏工篆书,于石鼓文用力*深,其临写的石鼓文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自出新意,被誉为 石鼓篆书*人 。 石鼓文*著名的拓本为明代安国所藏的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三种北宋拓本,三者以先锋本*古,以中权本存字*多。现以先锋本与吴昌硕七十二岁时为挚友王一亭精临的石鼓文墨迹对照出版。其中,先锋本所缺之字以中权本补充,吴氏未临之字以宋拓本复原后替代。
王羲之(三〇七-三六五,一作三〇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知名书家,有书圣之誉。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法,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集王羲之圣教序》以碑首刻有七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唐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三月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此碑除《序》与《记》外,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同刻于石。此碑怀仁费二十余年集成。宋黄伯思云: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
《曹全碑》刻工精良,虽不免风损,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蜀素帖》《苕溪诗帖》为米芾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柳公权生于唐大历十三年(七七八),卒于唐咸通六年(八六五)。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生平留心经术,尤精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子》等。元和初年二十九岁时即擢进士第,至文宗时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并经常与文宗讨论书法。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而自成一家。他曾学颜真卿的楷书,但他将颜字丰肥的笔画改变成清劲挺拔的笔画,正如苏轼所谓: 柳少师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品,全称《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唐会昌元年(八四一)十二月立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该碑书刻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怀素自叙帖》为草书名品,历来为草书学习这所重视,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为黄庭坚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曹全碑》为隶书学习必经法门,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 书法丛帖 ,共十卷,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宋、元以后,《阁帖》拥有广泛的临摹研习群体,她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进程。历观明、清两代尺牍、文书,件件有《阁帖》的影子。《阁帖》已然构成行、草书的正源,她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恐将之视为中国书法发展的 命脉 也不为过。 明天启初,时任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的董其昌奉诏至江南仿书,在老友陈继儒家见宋初原拓《淳化阁帖》祖本,摩挲叹赏之余,借归临摹,至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十五日次第临毕,时间已越二年。 《阁帖》是宋太宗集宫中所藏魏、晋、隋、唐诸家墨迹汇刻而成的著名法帖,素有 法帖之祖 的美称。它的墨拓本一直是历代书家师法学习的圭臬
《金农 临华山庙碑》由赵宏主编
行书,素笺本,乌丝栏。纵28.2厘米,横221厘米。此卷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共录十一首诗。作于皇二年(1050),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约四十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 蔡襄书法在宋代早有定评,此卷属其成熟期作品。用笔圆润婉美,于端重中寓飘逸之致,颇有晋唐法度。整篇结构自然流畅,始为行书中夹带楷书,后愈写愈酣畅,书法逐渐变为行草,终是兴致所至,挥洒自如,成了小草,是不可多得的蔡襄书法精品。所以后人评为“此公小行书”。
《玄秘塔碑》颂功德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从撰文、书丹到镌刻世称“三绝”。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家世及生平,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之后,此碑乃其属下群僚在他死后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而所记皆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明万历初年,此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现存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代表作,以风格秀逸多姿、结构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本书是日本二玄社 新装版扩大法书选集 之一,针对初学者需求,自《曹全碑》卷首摘录一部分易于学习的字集锦成帖,适当放大,适合临摹。
孙宝文编著的《王羲之墨迹选》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 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收王羲之的“远宦帖”、“平安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孔侍中帖”、“游目帖”、“上虞帖”等十余种墨迹,其精品单帖均收入书中。
《冯宝麟临泰山刻石》由冯宝麟著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性忠鲠。工诗文。“宋四家”之一。其书学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浑厚端丽,当世有盛名。苏轼论曰:“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 。”宋代朱长文评曰:“君谟真行草皆优入妙品,笃好博学,冠卓一时。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中华书局编辑 的《蔡襄自书诗卷》,纸本,乌丝界栏,行书。纵二八·二厘米,横二二一·二厘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蔡襄书于皇祐三年(1051),其年四十岁左右。内容为录自撰诗十一首。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清人顾复《平生壮观》以此卷为蔡襄“ 小行书”。
颜真卿,世称“颜平原”,又称“颜鲁公”。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 的书法家。《祭侄文稿》,纸本行书。二十三行,二百三十五字,又涂抹三十四字,合计二百六十九字。纵二八。八厘米,横七五。五厘米。现藏于 博物院。《祭伯父文稿》是颜真卿追悼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者之祭文稿本。真迹不存。《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与郭僕射书》,行草书,是颜真卿写给郭僕射的书信稿。真迹不存,原石在西安碑林。此帖苍劲古雅,宋代米芾评曰:“《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中华书局编辑 的《颜真卿行书三稿》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颜真卿 颜勤礼碑 》由赵国英主编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右下笔潭》中称其:“如新莺歌白啭之声”,杨守敬评:“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灵飞经》的章法为纵有行,横无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长短、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变化自然,且整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通篇字浑然一体,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变化多端,妙趣横生。《灵飞经》以其秀媚舒展,沉着遵正,风姿不凡的艺术特色为历代书家所钟爱。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近代大书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益于《灵飞经》。可见《灵飞经》有着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现据启功先生所藏《渤海藏真帖》初拓本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