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标准青铜四器《大盂鼎》《夨人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为基本选材和依据,以 篆引 为标准概括了中国篆字的全部。以中国正宗篆书青铜器拓本文字为主,进行探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兼及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的阐述,涉及浩如烟海的文字演变与发展的渊源关系,就其历史沿革的时间而言,涵盖了自商代到秦汉长达2000多年;就其从篆书书法角度而言,本书很多问题的研究均是从新的起点开始,有很多新的尝试,如首次用上述四器铭文研究中国篆书、指出小篆作者当属程邈、首次给大篆科学分类、首次提出铜器铭文篆书书写四分法,等等。本书以弘扬我国上古传统国学为宗旨,使之发扬光大,促使社会广泛应用。以普及与提高并举,掀起使用上古优秀文化的高潮。
说起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印坛盟主之一的王福庵,人人皆知,但对王氏传人中有出蓝之誉的吴朴堂却知者不多。学者、诗词家陈运彰在六十余年前曾说:“福庵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爲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庵尤其秀也。”本书选录了吴朴堂先生各阶段的篆刻印蜕逾千枚、边款逾二百面,大部份是 出版发行的作品,不仅在收录印作数量上远超之前所出版的各类吴朴堂先生印谱,而且尽可能选取 清晰的原拓印蜕和边款,采用“下真迹一等”的原色印刷,力求 限度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吴朴堂先生的篆刻面貌。同时, 在编谱体例上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本书按照“诗词闲句”“书画鉴藏”“名号斋馆”和“附录”分类顺序排版,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用来形容字体帮“每日一字”的练习是 恰当不过的。一天、两天、十天、一个月……每天看似简单的字体设计练习,日积月累下来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可以傍身的财富。 本书是字体帮“每日一字”中 字体设计作品的合集,它不仅见证了“每日一字”的成果,而且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可以学习、借鉴的工具书。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10类(线条类、清新类、力量类、宋体类、卡通类、书法类、 类、商业类、手绘类和图形创意类)共2048个字体设计作品,还可以看到同一个命题不同设计师的不同演绎效果。通过大量的观察、学习和练习,读者也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自己设计作品。 本书适合字体设计爱好者、平面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电商设计师和UI设计师等,同时也适合字体设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与参考。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是清代 书家,书技法精 ,其篆书结字之美,真体内充,行气如虹,周流变化,竟至于天地无穷。 王虚舟篆书,似疏雨行歌,日往烟萝,笔划线条刻意摒弃了粗细变化、起笔收笔等特徵,以极强的弹性和疏朗端庄感给观者带来强大的视觉衝击。并对后世圆朱文篆刻的影响极为重大。 《王虚舟篆书二种(共2册)》为王虚舟知名篆书作品《诗经》及《千字文》。这两部作品在篆书书法和圆朱文篆刻领域的影响至为深广,但断版时间已超过大半个世纪,坊间极罕。本次出版采用宣纸精印,手工线装,遵旧例,以《王虚舟篆书毛诗》和《王虚舟篆书千文》为名印行。
陈方既先生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领域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书法热的兴起,书法创作实践和书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书法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产生了许多茫然和困惑,亟待书学理论研究者把握传统的文化精神,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剖析和阐述,以期对当代书法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作出正确的引导。为了让 多的书法学习者与书法理论研究者探讨、研究陈方既先生书学思想,由陈方既先生生前亲自选辑整理出了五本著作,以结集出版。 《陈方既书论选集(共5册)(精)》以客观事实为据,对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字体之所以形成发展以及不同时代之所以有不同的审美需求等进行研究,以此把握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核: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既源
说起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印坛盟主之一的王福庵,人人皆知,但对王氏传人中有出蓝之誉的吴朴堂却知者不多。学者、诗词家陈运彰在六十余年前曾说:“福庵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爲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庵尤其秀也。”本书选录了吴朴堂先生各阶段的篆刻印蜕逾千枚、边款逾二百面,大部份是 出版发行的作品,不仅在收录印作数量上远超之前所出版的各类吴朴堂先生印谱,而且尽可能选取 清晰的原拓印蜕和边款,采用“下真迹一等”的原色印刷,力求 限度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吴朴堂先生的篆刻面貌。同时, 在编谱体例上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本书按照“诗词闲句”“书画鉴藏”“名号斋馆”和“附录”分类顺序排版,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碑别字新编(修订本)(精)》系刘大新先生在秦公《碑别字新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而成。所录别字采自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石经等,共收字头三千五百余字,重文别字二万一千三百余字。并以《中华大字典部首索引》顺序排列部首,便于检索。
《金石字典》是一部较为权威的金石篆刻工具图书,以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的九千三百余字为基本字,汇集自殷商至秦汉时期的甲骨文、钟鼎文、刻石以及秦砖、古陶、古玺、古币、古兵器之铭文,每字均注明出处或器物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