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书诸体诗卷》,墨迹绢本。《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自如,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形成了独特风格。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爲生平合作”。
《归去来井序》,行草书纸本,纵25.9厘米,横139.4厘米。共五十三行,每行十字左右,辽宁省博物馆藏。无具体的年代款识,但其前首有文敏亲弟赵子俊所绘陶潜全身像一幅,并有题记:“余少年爱弄笔墨,时亦染翰游戏。今两目眵昏,不复能尔。回首畴昔,政堪一笑。至治元年十二月廿六日。子俊题。”这件作品于清朝乾隆年间入藏内府,铃有清代虼隆、嘉庆、宣统朝多枚内府收藏印,《石渠宝笈》初编有着録。该帖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婉转流美神气充足,深得“二王”真传。用笔娴熟,起笔藏露锋交错,收笔鋭钝有致。结构雍容宽博,平和中见灵动,是赵书风格成熟时期的典范。《秋声赋》,行书纸本,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总40行,共414字,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印“康熙御笔之宝”,辽宁省博物馆藏。书写唐代 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 画家,与欧阳询、顔真卿、柳公权并称爲『楷书四大家』。《洛神赋》,行书纸本,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末署款“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爲盛逸民书”,赵氏四十七岁。卷尾有元代何心山、倪瓒题记,清代英和观款。曾先后被明代项子京,清代陈准、陈崇本、孙尔准、崇恩、近代张翼等名家所收藏。直至1981年,张翼之子张叔诚将其捐赠给了天津博物馆。通篇行中兼楷,结体严谨,端正匀称,字形略扁,字势优美潇洒,清俊遒媚而内含风骨。 点画丰满而富于变化,牵丝轻盈。笔法圆润流畅,其中大多数横画,顺锋起笔,收笔处或用藏锋,或略停后带出附钩,用笔精熟。章法布局上疏朗匀称、和谐中正、力追古法,用墨刚柔相
这本《中国佛教名家书法字典》,该书是作者花费多年精力、精心甄选的佛家名人书迹精华,其中包括唐代狂草大师怀素、明末名僧朱耷、近代弘一大师等人的墨迹。可以说,是集历代名僧书迹之大成,展示了佛教大师们在书法上的造诣。此外,该书也迎合了当代书法爱好者书写禅意心境、向往宁静生活的需求;为当代弘扬佛家书法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弘扬中华禅意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尺牍九札》纸本,行草书,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至崇宁五年间,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米芾的手札和诗文手稿,在自由的状态下无意书写,气韵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为米氏经典代表作。
《归去来井序》,行草书纸本,纵25.9厘米,横139.4厘米。共五十三行,每行十字左右,辽宁省博物馆藏。无具体的年代款识,但其前首有文敏亲弟赵子俊所绘陶潜全身像一幅,并有题记:“余少年爱弄笔墨,时亦染翰游戏。今两目眵昏,不复能尔。回首畴昔,政堪一笑。至治元年十二月廿六日。子俊题。”这件作品于清朝乾隆年间入藏内府,铃有清代虼隆、嘉庆、宣统朝多枚内府收藏印,《石渠宝笈》初编有着録。该帖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婉转流美神气充足,深得“二王”真传。用笔娴熟,起笔藏露锋交错,收笔鋭钝有致。结构雍容宽博,平和中见灵动,是赵书风格成熟时期的典范。《秋声赋》,行书纸本,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总40行,共414字,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印“康熙御笔之宝”,辽宁省博物馆藏。书写唐代 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
《闲居赋》《秋兴赋》都出自潘安之手。潘岳是西晋文坛盟主,官至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这两篇赋文都有辞官归隐之意,抒发自己淡泊名利之意,但他抵不过富贵的 。赵孟頫一生也陷于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情中,所以,赵孟頫也是潘安的知音,他在赋文中的句子中可以找到思想解脱。 全卷用笔遒劲挺健,笔圆带方,结字俊美灵秀,独具姿韵。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爲『苏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归去来兮辞》卷,纵32厘米,横181.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后杞菊赋》卷,纵30.28厘米,横13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爲苏轼的一篇『自嘲』散文,写于任密州太守期间。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表达作者忧患仕宦人生的难言之隐。此二卷文字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章法整齐,有晋人风韵。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前后赤壁赋》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现收藏于 博物院。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书诸体诗卷》,墨迹绢本。《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自如,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形成了独特风格。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爲生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