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戏画是以戏曲为绘画题材,与戏曲形态及其表演内涵紧密相联,是绘画特有的艺术品种,创造了戏曲二度创作的辉煌。 《画里看戏:中国戏曲百图赏》展现了关世俊所创作的百余幅戏画,含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秦腔、高安采茶戏、莆仙戏、吕剧、徽剧等各剧种,数量多,覆盖面广,对了解、欣赏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关世俊以戏入画、以画品戏,生动传神地记录了现当代戏曲名家、名段、名表演的精彩瞬间,为戏曲艺术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丹青记录。既具可观可赏的艺术价值,亦具可借鉴思索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史研究中重要的 图像符号 。 文人票戏者众,然善丹青者少。画家绘戏曲人物者多,却懂戏者稀!而关世俊乃梨园戏骨,触类多能。各种表演动作在其笔下全无扭捏之态。其笔下所涉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剧目之繁甚为罕见。
马丁 普科纳在《戏剧理论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戏剧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旨在建立戏剧与哲学之间的新关系,挑战传统观点,并提出戏剧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论点。 第一章是柏拉图对话的诗学。 普科纳分析了柏拉图如何通过其对话录,如何使用戏剧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录不仅是哲学探讨,也是戏剧作品,其中人物、场景和情节的构建都服务于哲学问题的展现。作者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三种戏剧范畴,总结了柏拉图的戏剧诗学。 第二章是苏格拉底戏剧简史。 本章回顾了以苏格拉底为主题的戏剧作品,探讨了苏格拉底在戏剧中的形象如何随时间演变,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了对苏格拉底哲学的理解和诠释。 第三章是现代苏格拉底戏剧。作者从奥古斯都 斯特林堡、乔治 凯泽、奥斯卡 王尔德、萧伯纳、皮兰德娄
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 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 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戏入人心》是一本丰富而全面的中小学戏剧教学实务参考书。作者内尔 史密斯倾注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将自己数十年戏剧教学、排演经验系统全面地呈现给读者,她将戏剧艺术的理解和课堂空间需求结合起来,提供给教育工作者详尽的实操方法、策略、建议和案例。她以创造性的方式安排本书的结构,将戏剧世界的探索描绘成一个大航海发现的过程,每个课堂的过程都被赋予图景,随着她的陈述,读者感觉踏上了未知旅程,充满期待。
生命本没有剧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即兴发挥中度过的。既然我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即兴演员,为什么不演得更专业一点?即兴表演是一个比喻,是一种途径,是演员和音乐家几个世纪来一直在使用的技巧,是每个人可以学习和利用的生活方式,是开启正念和潜能的钥匙。本书鼓励读者在人生的舞台上即兴表演,希望读者多冒险、多尝试、多欢笑、多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音乐剧导论》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对音乐剧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梳理,并对音乐剧界的重要行业信息予以交代,以便读者对整个音乐剧行业形成初步的认知和宏观的了解。第二章将视角集中于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从场景描述和台词文本的角度,着重阐释了剧本对于构建音乐剧叙事框架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是对音乐剧歌词创作的细致剖析,从不同音乐剧唱段在戏剧功能上的差异性出发,分别呈现了歌词创作对于音乐剧推动叙事、制造冲突、塑造角色和烘托情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聚焦于音乐剧最核心的音乐板块,既从宏观上审视了音乐剧中海纳百川的多元化音乐风格,也从微观上阐释了不同音乐剧作品的音乐创作在戏剧性上的特殊考量。第五章着重剖析音乐剧的肢体语言,从编舞者的视角展现了音乐剧舞蹈创作独具魅力的艺术追求,并逐一列举音乐剧中常见舞蹈
本书介绍了即兴戏剧的历史、分类、规则,详细阐述了81个代表性的即兴游戏,以及8种即兴长剧形式,进而阐述了即兴戏剧进阶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即兴戏剧演出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即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了深入学习即兴戏剧的资源和指向。 本书适用于即兴团体、编剧、导演、演员、戏剧工作者及爱好者,以及在创意、教育、咨询、企业培训、心理治疗和社区等领域工作的广大从业者。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演员行动实用宝典:英式表演训练法(套装全二册)》是英国演员训练法的两本专业书籍《选择行动动词 如何选及如何用》与《行动 演员的同义动词词库》的合订本。 《选择行动动词 如何选及如何用》聚焦于 选择行动动词 ,这是演员在排练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它使剧本的每个瞬间或每个思想都充满目的,从而让排练富有活力、使演出生动鲜活。 选择行动动词 可以让你通过研究剧本并作出最初的行动动词选择;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等几种方式,发现并发掘身体与声音的能量、幅度(范围)、变化以及表达的清晰度。 《行动 演员的同义动词词库》是一本行动动词的同义辞库,演员可以用它来推敲与完善行动的选择,直至找到恰当的行动,赋予每句台词生命。 选择行动动词 是一项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立场,界定了 中国古代叙事 概念,明确了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 的基本要素,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了全面挖掘。在前人理论史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了以历史为主与以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分别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进行梳理。在阐释理论的同时将其回归到历史发展实践中,从社会发展、戏曲体例变化、戏曲创作以及古人戏曲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探寻了叙事思想发展背后的历史实践。
心理和创作心理,是演员进行表演创作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它关乎演员创作的心理健康,关乎演员在表演创作活动中的自由自在和自我感觉。演员创作心理研究,以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基本原理为抓手,尝试以科学的方法,解释演员创作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本研究从十二个方面:演员表演创作心理研究、感知表演艺术、演员与角色的创造、心理与创作心理、意志与创作意志、注意与创作注意、感觉与创作感觉、知觉与创作知觉、想象与创作想象、情绪情感与情感创造、性格与性格的创造、创作中的知觉与灵感,对演员创作心理展开较为广泛的议论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本研究有助于演员把握表演创作及角色创造的复杂性,形成和获得积极的、稳定的表演创作心理及状态。
《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研究学术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教育戏剧的本体论、方□□和价值论进行了较为新颖的理论探讨。在深入思考中国中小学教育戏剧实践中教师角色的独特特征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对英美等国教育戏剧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师培养模式的介绍,为中国教育戏剧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作为解决方案的“戏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指的是应用戏剧的底层逻辑,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搭建一个全新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仅植入角色与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植入隐藏的学习逻辑和学习目标,应用语言、身体、情境、氛围等戏剧要素,利用戏剧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参与者和观看者认识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本书以“用戏剧学经典”为例,介绍了以“戏剧”作为解决方案的六种学习方法:拆解式学习、搭建式学习、行动式学习、游戏式学习、输出式学习、转化式学习。一言以蔽之,用戏剧学经典,就是把抽象的经典思想拆解成一个个具象化的姿势、情绪、行动,然后用身体、情景演绎、互动等形式来练习,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用身体和头脑双向转化的方式,最终把经典思想吸收为生活中的选择,生命的智慧。
本书是 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丛书 之一,该系列丛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表演系主任、戏剧导演何雁策划主编的重要出版项目之一,以介绍、翻译和研究20世纪涌现的重量戏剧大师的表演方法与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丛书中涉及的重量戏剧大师众多,包括本书作者尤金尼奥 巴尔巴,20世纪伟大的表演训练大师迈克尔 契诃夫,美国表演大师桑福德 迈斯纳、克里斯汀 林克莱特、凯瑟琳 菲茨莫里斯、费登奎斯等。本书是巴尔巴经典著作《论导演与戏剧构作 燃烧的房子》的翻译作品,书中展现了原作者在导演与戏剧创作方面的新思维,书中内容对我国戏剧包括话剧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