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没有剧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即兴发挥中度过的。既然我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即兴演员,为什么不演得更专业一点?即兴表演是一个比喻,是一种途径,是演员和音乐家几个世纪来一直在使用的技巧,是每个人可以学习和利用的生活方式,是开启正念和潜能的钥匙。本书鼓励读者在人生的舞台上即兴表演,希望读者多冒险、多尝试、多欢笑、多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空的空间》是彼得 布鲁克谈戏剧的理论经典,写于1968年。作者在僵死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当下的戏剧四篇檄文中,分享了他具有开放性的舞台空间概念、充满原创力的戏剧观,同时旁征博引20世纪重要的表演艺术大师们的戏剧理念与创作,以佐证他的戏剧观。全书充满激情、标新立异、引人入胜,展示了戏剧如何藐视规则,构建并打破幻觉,为观众创造持久的记忆。 本书问世50余载经久不衰,已被译为德、法、俄、汉、日、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波兰、希腊、阿拉伯等近20种语言。中文版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导演入门之作,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世纪七*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周年暨逝世二*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本书介绍了即兴戏剧的历史、分类、规则,详细阐述了81个代表性的即兴游戏,以及8种即兴长剧形式,进而阐述了即兴戏剧进阶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即兴戏剧演出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即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了深入学习即兴戏剧的资源和指向。 本书适用于即兴团体、编剧、导演、演员、戏剧工作者及爱好者,以及在创意、教育、咨询、企业培训、心理治疗和社区等领域工作的广大从业者。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黄河九省区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将这些戏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黄河大系?戏曲卷》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详细地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黄河沿岸九省区戏曲的情况,引起读者对丰富而瑰丽的戏曲文化的注意、重视和喜爱,以期弘扬发展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黄河文明。 收录沿黄九省各省代表性的剧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一)文学性。应选取质量较高、文学性较强的剧本,在语言、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地域性。选取各地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作品,反映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或历史事件等,在戏剧语言、唱腔等表现形式上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影响力。尽量选取具有全国性甚至更广泛影响力的作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本书是美国当代戏剧教育界泰斗厄尔?吉斯特表演教学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非常明确的实战性。作者提炼了众多斯坦尼体系继承者的成果,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发展出吉斯特表演法。该方法抛开抽象的理论表述,抓住演员怎样进入角色这一核心问题,一步步带领演员完成借剧本文字唤醒角色生命的整个过程:从分析剧本开始,学会有针对性地自我设问,找到在剧本中做笔记的方法,*终让演员找到有力的行动,从而在表演时更自在、更自信。 书中有大量剧本分析案例,剧作来源以契诃夫和莎士比亚为主,同时涵盖了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众多经典名家,如贝克特、威廉斯、斯特林堡等;剧本和角色分析常常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本书是表演专业教与学的上佳读本,适合入门,更适合精进,对导演和编剧也有
本书根据闽剧老生行当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纲要,选取16首闽剧老生名家经典唱段,13出深受专家、观众认可的经典折子戏,3出荣获全国大奖、传承价值极高的经典大戏作为范例编入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塑造角色并进行角色创作,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教材由易入深,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教学难度,编写时将基本功训练和剧目排演相结合,力求以学促演、以演代学。每首唱段都配有音频资料,每出折子戏与大戏都配有剧本、曲谱、剧照、视频以及相应的剧情简介、人物分析和艺术指导,能够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学得快,为继承和发展闽剧老生表演艺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粤剧这朵盛开在岭南的戏曲艺术奇葩,孕育生成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华人聚居之地。它是这一地区人民共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审美情趣的共同体现,有 南国红豆 的美誉。粤剧融八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积累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使这方水土更加绚丽多彩。
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 土戏 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围绕粤剧文化主题的创新素养项目化学习的活动手册,以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基础,立足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理论、教育戏剧理论以及已有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 唱、念、做、打 四种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为架构,突破传统粤剧课程的形式,创新粤剧课程结构体系。 手册从三个切入维度实现创意实践、艺术表现、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一是从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出发,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切入口,致力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运用理性思维与逻辑分析方法,通过系列戏剧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粤剧传统文化、粤剧名人大师、粤剧传统技艺等,提升学生的戏剧理解与演绎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二是从 玩中学、做中学 的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方
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戏剧概论》是基于作者在早稻田大学长期讲授的 戏剧概论 精品课程酝酿而成,是了解日本及世界戏剧发展史概貌、探究戏剧艺术本质的重要专著,自1978年出版以来风行40载。全书从人类戏剧实践活动出发,以东西方比较学的角度切入,既在相互对照中找到了东西方戏剧各自外在表现形式的特性,又深入探讨了什么是戏剧、剧本与戏剧性、演技与演员、剧场与观众等戏剧的本质共性,其中关于观演关系中能量传播与耗散的戏剧 场 的理念尤具特色,也深具影响。书中还专设两章介绍了日本世界戏剧的发展史,并附有世界戏剧史年表,既有助于对照同时代日本与世界戏剧的关系,又可在世界历史的大范畴内了解戏剧自身的发展。
本书介绍了即兴戏剧的历史、分类、规则,详细阐述了81个代表性的即兴游戏,以及8种即兴长剧形式,进而阐述了即兴戏剧进阶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即兴戏剧演出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即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了深入学习即兴戏剧的资源和指向。 本书适用于即兴团体、编剧、导演、演员、戏剧工作者及爱好者,以及在创意、教育、咨询、企业培训、心理治疗和社区等领域工作的广大从业者。
本书细致考察南戏行当体制的由来,南戏的发展阶段,认真梳理南戏各大声腔的名与实,来源、演变与影响。主要有海盐腔,从海盐腔演变而来的宜黄腔,弋阳腔,受弋阳腔影响的四平腔、京腔、河北高腔、四川高腔等。既有 史 的脉络,又有地域空间的联系。另有两大专题研究:汤显祖与宜黄腔,江西采茶戏。解决了戏曲史上许多长期辨认不清的问题。
《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中国戏剧史(艺术类)/中国文库》编著者徐慕云。 《中国戏剧史》堪称为我国部完备的戏剧史,叙述了起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的“花部”和话剧。《中国戏剧史》理顺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问题,将中国的传统戏曲纳为中国戏剧的一个部分,拓宽了戏剧的外延。《中国戏剧史》非常重视戏剧的演出实践,从临场表演着眼,专门叙述了角色、场面、后台等,读来缤纷多彩,美不胜收。 中国自有戏剧以来,已三千佘年矣。其历史虽若是悠久,但迄今仍无一有系统有条理之记载,未免为发扬戏剧及沟通文化之障碍。封建时代每视戏剧为娱乐品,故国人恒目娼优隶卒为卑贱者流,而以习梨园行者为可耻之事;纵有文入学士欲治剧史,终恐被人讥为雕虫小技,不登大雅,遂均望望然去之,不肯冒然问津。今则时代迥异,潮流趋新,稍具世界眼光
本书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