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曹路生先生的话剧集,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人类表演学博士,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副主编,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在数量和形式上都非常丰硕,荣获过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等。书稿中共收录了九个剧本,编剧取材于著名的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基于雨果的《九三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伏尼契的《牛虻》、徐渭《玉禅师》原著基础上进行的话剧剧本创作,还有根据文献资料创作的《弘一法师》、《庄周戏妻》,其中《弘一法师》是传记体文献剧。还有两个剧本是在现当代小说基础上改编成的剧本,如改编自当代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主角》,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另一个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尘
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剧场”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空的空间”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现成空间”中更好?
这是一本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全面探讨京剧“唱法”的专著,读者定位于从事京剧表演或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与票友。 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对京剧的源流、行当、名角、经典剧目、声韵音乐、脸谱行头、表演程式、演出习俗等专业问题作了详尽的解答。 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通识”“气息”“发声”和“音韵”。作者通过大量实例详细探讨了京剧的“唱法”问题——从“气”“声”“字”“腔”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掌握京剧内涵、提高调门的技巧——透过对上述四类共两百多个京剧问题的解答,构建了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京剧唱腔方法理论体系,对专业读者与广大京剧票友均有助益。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最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精)》是根据《全唐诗》清内府号刻本整理成的,收录了唐代通行的反映乐舞真实情况的诗,未采用唐及五代词。全书分为音乐、舞蹈、服饰及附录四部分。各部分资料按照《全唐诗》中的先后顺序编排,登录方式:先写题目,次写函数及册数,然后写作者姓名,在作者姓名之下注明卷数及页数。书前有欧阳予倩所撰《前言》,阴法鲁撰《唐代乐舞简介》等,每类乐、舞和服饰之前,大都有编者所撰简要说明。
本书依据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史料,靠前次完整、系统地对此时期的话剧进行全景观的考察。靠前章海派话剧概论为海派话剧界定并勾勒出其大致形貌;第二章海派话剧的产生溯源并理清了海派话剧和文明戏的关系;第三章从人生百味的流露、民间性的闪现、通俗化的演剧风格三方面分析其文学风貌;第四章分析海派话剧的剧评面貌,包括话剧对于现代市民生活方式的建构、大众文化时代的媒介呈现等。尾声部分寻觅整理了海派话剧的退场踪影。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1CZW020。本书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为切入口,深入越剧,对其整体生态进行考察,并探究新世纪戏曲改革的新路径。全书共四章,分别从新中国“戏改”的文化语境、“戏改”之“改人”与越剧结构裂变、“戏改”之“改制”与越剧艺术生产的组织化、“戏改”之“改戏”与“人民”新越剧四个层面加以剖析,既涉及越剧艺术的内部生产,又涵盖社会语境、文化体制等外围空间,同时亦有对当下越剧发展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裘盛戎先生创作演出的32出剧目的主要唱腔,并配以伴奏琴谱和相应的剧情介绍与演唱提示,以适合广大裘派传人及爱好者的不同需要。是一册目前较为全面的裘派唱腔及伴奏曲集。 有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目前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很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有名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
《青春戏剧档案》一书收录当代戏剧文学10部,包括:朱宜的《长生》、赵秉皓的《微观世界》、何薇的《纸桃》、任淼的《歌尽桃花扇底风》、杨小雪的《人间童话》等。 这些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的作者没有一位在创作它们时年龄超过了22岁,因此它们都是很不成熟的习作,比起专业技巧上的幼稚来说,它们的作者在生活上缺乏起码的历练和积累是更致命的弱点;第二,非常可能也是因为作者们年轻,他们的艺术想象大胆地进入了当代中国主流戏剧视为“雷池”的精神空间。 《青春戏剧档案》由吕效平主编。
本书是波瓦戏剧理论的技术篇,探讨的是如何运用剧场解放个人和改变生活。欲望彩虹的技术针对的是都市中受困的人,如何利用“审美空间”的力量来检验个人的、主观的压迫,把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欲望彩虹是帮助我们首次看到我们已经内化的压迫的技术,这些技术具体包括“脑中警察”、“形象剧场”等。本书分别从其理论基础、期望和内省的技术,相关技术的实践案例以及在印度的工作经验四个方面对欲望彩虹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阐述。
马连良先生是我国京剧目前的一代的泰斗、大师。不只是从他兴创了一个老生的艺术流派,也不只是从他对京剧老生行当中的影响,而是因为他的艺术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京剧表演的艺术体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马先生在京剧改革领域及新编历史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其文章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各种报刊杂志中,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时间跨越四十余年。可惜至今都未出版过一本其回忆及谈艺的文集,可谓一件憾事。如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联合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围绕马连良的署名文章、媒体访谈、专题报道、往来书信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来进行挖掘整理,将其中七十篇左右的文章入选文集,按照谈艺忆往、笔札诗词、访谈自述等三部分组成全书。文章内容不仅反映了马连良先生的艺术人生、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珍贵史料。自述部
戏曲锣鼓经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并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照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就称为锣鼓经。目前中国较多的戏曲剧种,在表演,舞蹈动作和启唱中所运用的锣鼓经,大多以京剧锣鼓为主,本教材主要介绍京剧基本的、常用的锣鼓经,并根据我省的戏曲剧种特点,介绍了绍剧和婺剧的常用锣鼓经,供读者了解、学习和参考。为了传播,推广介绍中国戏曲打击乐丰富多彩的独特风格,教材配有英文说明;对京剧常用的、基本的锣鼓经配有网址链接通过生成二维码的形式提供。读者只需通过扫描对应二维码就可查阅和学习,同时对照教材中的锣鼓经谱例说明,可达到尽快熟悉了解,加快学习进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