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黄河九省区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将这些戏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黄河大系?戏曲卷》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详细地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黄河沿岸九省区戏曲的情况,引起读者对丰富而瑰丽的戏曲文化的注意、重视和喜爱,以期弘扬发展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黄河文明。 收录沿黄九省各省代表性的剧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一)文学性。应选取质量较高、文学性较强的剧本,在语言、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地域性。选取各地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作品,反映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或历史事件等,在戏剧语言、唱腔等表现形式上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影响力。尽量选取具有全国性甚至更广泛影响力的作
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陕西皮影主要表演样式之一。本书从史论的角度对秦腔文学名家名作进行研究,更侧重对秦腔剧本文学性的探究。书中沿着康海、王九思、李芳桂、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马健翎等的人生轨迹、创作道路、具体作品,论述了他们的创作在秦腔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爱爱,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著名艺术家。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技艺大大突破前人,她创立的 爱爱腔 ,独领风骚40余年,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赏。《爱爱腔经典唱段集萃》集结王爱爱经典唱段,辅以声频,给读者如亲临现场般的感觉。《爱爱腔评论集》集结众多行家里手对爱爱腔的评论文章,切中肯綮,读来 有声有色 ,受益匪浅。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 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 的魅力。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收录了石挥 的散文小说、影坛笔记和杂文随笔,以及近200幅罕 见生活照、工作照、海报、节目单、演出本事、杂志 封面、报纸上刊载的相关广告和漫画等,并附有详细 的生平年谱与石挥在京沪两地的活动地图,是探寻石 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手资料。 全书展现了石挥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大杂院 儿》《大李》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表达 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理解;半自传性质的《 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记录了石挥的 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 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 见闻以及成名后回到日军占领的故都探母的见闻和感 触;影坛笔记既包括石挥电影表演与导演经验的总结 ,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杂文选 题多
《桃花扇》取材于历史而聚焦于爱情,但毕竟是戏曲而不是历史,为了成全艺术,并不拘泥史实。侯方域是浊世公子,末代名士,文采有余而风骨不足,难称英雄,所以也不是主角。《桃花扇》真正的主角,真正撑得起那把名扇的扇骨的,当然是李香君。侯方域未能峻拒阮大铖于前,又不能放弃试场于后,孔尚任舍其晚节不计,写到国亡就算曲终,这就是艺术,必须四舍五入。科学才保留小数点后的零头。 《桃花扇》是本事始于秣陵,终于秣陵,顺理成章,当然应由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来演出。早在十年前苏昆就曾演出此剧的改编版。今年三月在北京保利的剧院盛大演出的《桃花扇》,由话剧导演田沁鑫精心执导,不但保持了孔尚任原著的文本与精神,而且在舞台布景、灯光设计等方面融入了西方当代剧场的新技巧,乃使孔尚任的杰作以新的时空
《周信芳画传》是在纪念我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推出的重点图书,分“评传”“画传”“年谱”三部分系统介绍、展示周信芳先生的生平履历与艺术贡献。周信芳,工老生。浙江慈溪人。
......
这本《苗族银饰》由贵族省文化厅、贵族省博物馆编。“服饰是文明的窗口,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苗族银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而且展示了一个集合着各种观念
《名伶访问记》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登载的一些 京昆剧演员访谈的编集,其中也有许多前辈京剧演员如田桂凤、侯俊山、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高四宝、裘桂仙、王琴侬、时慧宝、钱金福、尚和玉、金仲仁、王凤卿等。访谈主要内容为被采访演员的家族历史、表演轨迹、表演剧目、表演技术、表演理念等方面的阐述,涉及梨园掌故、皮黄历史、演员修养、职业精神、剧目编排、科班教育、戏班管理等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京剧名演员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理解的认知维度,许多理念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建构当代京剧学很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内容 史料价值,珍贵性不言而喻,伶人自身,脱下戏服,现身说法,传递出的信息领域 广阔。特别是一些名伶,如田桂凤、程继先、马连良,他们对戏曲表演理念的认知与实践,可以让我
本书是一本京剧著名唱段精选的琴谱集。收入了京剧老生、小生、花脸、老旦、青衣、花旦等不同行当的脍炙人口的传统和新编剧目唱段。这些耳熟能详的曲目是不同流派的名家演绎和创新的成果,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为广大观众和戏迷所喜爱和票演。文后附有京剧主要曲牌的简谱和胡琴锣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