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具有 中国戏曲之母 雅称的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大的声腔剧种,也是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 《绕梁之美:曲唱的理论与实践》在对昆曲音乐性、演唱的审美传统研究以及曲唱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习唱昆曲的体会去理解古人留给我们演唱的经验与理论,记录自己习曲的一些心得,分享昆曲演唱该如何习得、传承和发展的经验。 《绕梁之美:曲唱的理论与实践》在昆曲作为 物质文化遗产 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有特别的意义,对喜爱演唱昆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思索的空间。
暂无
本书梳理了齐鲁古典戏曲和近现代地方戏曲文献资料,挖掘其美学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齐鲁戏曲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精神,进行了文化解读,开辟了齐鲁文化深入研究的新路径,为齐鲁戏曲的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月明云淡露华浓——岳美缇艺术传承记录》是“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内收《占花魁》二出、《玉簪记》四出、《牧羊记》一出、《狮吼记》二出、《牡丹亭》综合谈等内容,并附岳美缇老师个人撰写艺术心得及曲唱相关访问,以及岳美缇老师艺术年表及传承剧目表。本书是由岳老师总结并分析她的表演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是传承人 手的体会与感悟。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剧目为中心,聚焦于剧目的前世今生、传承脉络,发掘昆曲这种艺术形式附着于人身上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着力体现“戏以人传”的复杂性。
本课题旨在聚焦越剧表演艺术,对越剧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试图从越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主体脉络入手,深入分析论证越剧表演艺术发展中吸收与融合的规律。 为了做好该课题的研究,制定了文献整理法、访谈、口述史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及学科交叉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案,立足于已有的史论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越剧演员及相关人员的口述和访谈材料,以史为经、以论为纬,对越剧表演发展脉络进行多视点、多层面、多维向的分析和总结。
杨素梅主编的这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修订版)》包含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这些曲艺杂技形式在物质文化生活 丰富的今天多半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粹,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永远流传下去。
本书为修订版,作者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峰上,从宇宙观、生产方式、 精神等各个方面总结分析中国戏曲文化,展现中国戏曲文化无比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底蕴,是一本 的古典戏曲研究专著。本书分为“戏曲文化的特殊道路”、“古典戏曲的审美形态”、“戏曲文化的精神特质”三编十章的结构,研讨了古典戏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围绕古典戏曲这一中心,在比较中多侧面、深层次地探索了它的规律和特点。全书质量较好,史论交融、论述精当,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开拓精神。责编对全书做了细致的编辑加工,对留存的错字、错词、病句等文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修改,使其 加完善,并指出了其中需增补引文来源、用词不统一等问题。
京剧脸谱200余幅
杨素梅主编的这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修订版)》包含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这些曲艺杂技形式在物质文化生活 丰富的今天多半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粹,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永远流传下去。
本书在原手稿基础上精选了18部戏曲,并提供了对应的中文。收录有《贞娥刺虎》《打囚车》《逍遥津》《铡美案》4部文戏,《狮吼记》《金雀记》《晴雯撕扇》3部喜剧,《小过年》《双摇会》2部家庭剧,《林冲夜奔》《贵妃醉酒》《打花鼓》3部歌舞剧,《安天会》《武松打虎》2部武戏以及《白蛇传》《八大锤》《连环套》《丁甲山》4部杂戏。搜集整理的中文原文与艾克敦的译文会有些许出入。艾克敦对于中国戏曲的热爱,使得他在中国传统戏曲翻译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首屈一指,可谓 。中国传统戏剧中不乏比肩莎士比亚戏剧的作品,但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推广尚不足,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脚步显然是缓慢的。
。。。
四川盘子艺术,是以表演所使用的道具盘子而得其名。其曲目以表现民众生活,反映乡间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是一种获得百姓喜爱的民间曲艺品种。本书不但详细介绍了四川盘子艺术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也指出了盘子艺术面临的困境、机遇和挑战。关心四川盘子艺术未来发展的读者们,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答案。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的四川盘子艺术曲谱,这是几代人共同凝固的心血,是几代人共同整理、收集,耗费大量精力,不畏艰苦得来的 手资料,是四川盘子艺术的精华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