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具有 中国戏曲之母 雅称的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大的声腔剧种,也是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 《绕梁之美:曲唱的理论与实践》在对昆曲音乐性、演唱的审美传统研究以及曲唱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习唱昆曲的体会去理解古人留给我们演唱的经验与理论,记录自己习曲的一些心得,分享昆曲演唱该如何习得、传承和发展的经验。 《绕梁之美:曲唱的理论与实践》在昆曲作为 物质文化遗产 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有特别的意义,对喜爱演唱昆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思索的空间。
新曲艺是传统曲艺形式与新的时代性内容相“碰撞”之后所生成的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的一种艺术形态。在其演进过程中。尤其受到中国革命及其文艺工作的青睐,到“十七年”(1949—1966)时期 是得到大力发展。 本书以“十七年”新曲艺为中心,分别从历史演变、文艺方向与政策推动、文艺工作者参与、文体形态与创作理论建设以及传播方式与效果等几个层面探析与总结“人民文艺”普及实践的整体过程、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并综合借鉴与运用社会文化史、听觉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头性、文艺性、革命性与民族性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本书试图指出:在革命的视域中注重口头文艺,不仅因为它能够被革命主体即文盲与半文盲的工农群众所听懂与欣赏, 在于由于声音的在场性与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说话人)与读者(
《月明云淡露华浓——岳美缇艺术传承记录》是“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内收《占花魁》二出、《玉簪记》四出、《牧羊记》一出、《狮吼记》二出、《牡丹亭》综合谈等内容,并附岳美缇老师个人撰写艺术心得及曲唱相关访问,以及岳美缇老师艺术年表及传承剧目表。本书是由岳老师总结并分析她的表演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是传承人 手的体会与感悟。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剧目为中心,聚焦于剧目的前世今生、传承脉络,发掘昆曲这种艺术形式附着于人身上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着力体现“戏以人传”的复杂性。
《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中国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中国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 ”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
本书汇集了当代蜚声 的戏曲界 和重量级专家学者,就中国各地及海外戏曲的坚守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该论文集共计27篇,以党的 作为指导方针,不仅探索了中国的豫剧、潮剧、昆剧等剧种在融合创新上的大胆举措,也重新呈现了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经典剧种的生命力;不仅回顾了古典汉语剧目,还涉及到戏曲语际翻译的问题。同时,编者还点出现代戏剧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如后备人才不足、专业指导缺失、资金支持有限等,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方能保护这一珍贵的精神文化。
本书是系统总结越剧舞台念白的专业新形态教材,汇集了越剧舞台 剧目念白选段,行当丰富,流派纷呈,且经越剧表演艺术家不断实践检验,已成经典,具有重要的实训价值与传承意义。教材为立足于越剧语音的规范与教学实践的运用,着重强调越剧舞 言表现能力的培养,一是越剧规范语音知识的应用;二是越剧舞 言处理的能力。 全书共分三个篇章,具体内容如下: 篇章:行当念白。(一)花旦念白,(二)小生念白 ,(三)老生念白,(四)老旦念白,(五)丑角念白;第二篇章:行当对白;第三篇章:自学念白。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参与国人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当下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其中要重视年轻群体与戏曲的关联是人们的共识。本书以上海地区本科院校学生戏曲社团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方法,深入调研,旨在梳理以大学生戏曲社团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与戏曲之间真实的文化联系,同时,通过各高校学生戏曲社团不同案例的深入分析,尝试找到在政策导向、校园文化、社团实践三者之间搭建良性文化生态环境的合理途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基本情况,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的数量、历史、人员规模、群体结构、戏曲社团的运作方式、隶属关系、组织架构、资金来源等;第二,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戏曲文化实践及认知,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聚合
本书汇集了当代蜚声 的戏曲界 和重量级专家学者,就中国各地及海外戏曲的坚守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该论文集共计27篇,以党的 作为指导方针,不仅探索了中国的豫剧、潮剧、昆剧等剧种在融合创新上的大胆举措,也重新呈现了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经典剧种的生命力;不仅回顾了古典汉语剧目,还涉及到戏曲语际翻译的问题。同时,编者还点出现代戏剧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如后备人才不足、专业指导缺失、资金支持有限等,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方能保护这一珍贵的精神文化。
京剧脸谱200余幅
本书简明扼要、系统完备的介绍中国戏曲。生长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学林中的戏曲学是系统的艺术形式,本书从戏曲学本体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戏曲创作演出主体、戏曲传承传播、戏曲理论研究三个维度进行学理性阐述和系统性梳理,包括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舞台美术、戏曲观演、戏曲传承、戏曲传播、戏曲管理、戏曲发展史、戏曲批评、戏曲习俗等组成部分,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戏曲学知识体系。
杨素梅主编的这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修订版)》包含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这些曲艺杂技形式在物质文化生活 丰富的今天多半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粹,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永远流传下去。
本书为中国昆曲艺术研究的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介绍以传播昆曲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所进行的展览回顾、文创推广、档案管理、志愿者工作等,聚焦博物馆工作内容的研究;第二,记录昆曲发展及推广过程中主要材料及人物相关的传承及保护历程,进行叙述与研究;第三,介绍昆曲相关曲谱文物收集及拯救的来历等,属昆曲史料整理相关研究;第四,关于昆曲名家的表演艺术研究。本书作者皆来自与昆曲相关的不同领域,其中包括昆曲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昆曲专业表演及史料研究者、昆曲保护倡议者、及能够整理老艺人口述昆曲发展的研究人员等。本书内容涉及昆曲相关的领域较为丰富,部分材料极为珍贵,其中文章行文较为流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适合昆曲研究者及爱好者阅读。
本书为第八辑,分为词曲音乐研究、词曲学研究、元代乐府研究、戏曲研究、曲谱研究、词曲文献、河北民间曲艺研究、书评八个栏目。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川盘子艺术,是以表演所使用的道具盘子而得其名。其曲目以表现民众生活,反映乡间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是一种获得百姓喜爱的民间曲艺品种。本书不但详细介绍了四川盘子艺术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也指出了盘子艺术面临的困境、机遇和挑战。关心四川盘子艺术未来发展的读者们,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答案。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的四川盘子艺术曲谱,这是几代人共同凝固的心血,是几代人共同整理、收集,耗费大量精力,不畏艰苦得来的 手资料,是四川盘子艺术的精华凝聚。
新曲艺是传统曲艺形式与新的时代性内容相“碰撞”之后所生成的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的一种艺术形态。在其演进过程中。尤其受到中国革命及其文艺工作的青睐,到“十七年”(1949—1966)时期 是得到大力发展。 本书以“十七年”新曲艺为中心,分别从历史演变、文艺方向与政策推动、文艺工作者参与、文体形态与创作理论建设以及传播方式与效果等几个层面探析与总结“人民文艺”普及实践的整体过程、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并综合借鉴与运用社会文化史、听觉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头性、文艺性、革命性与民族性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本书试图指出:在革命的视域中注重口头文艺,不仅因为它能够被革命主体即文盲与半文盲的工农群众所听懂与欣赏, 在于由于声音的在场性与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说话人)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