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教仪剧,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 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 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这本曲集由约瑟夫·海顿人喜爱、演奏技巧的钢琴小品组成。这些乐曲不仅能用于活跃钢琴课教学的气氛,还能显现出海顿音乐的多样性。
管平湖为我国古琴艺术的一代宗师,对于近代中国琴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一生打谱数量丰厚,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本书集中了管平湖先生几乎全部打谱和传承的琴曲, 册十二首琴曲,包括《大胡笳》《长门怨》《欸乃》等;第二册是将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所有管平湖先生打谱和传承的琴曲由五线谱译成简谱,再根据《管平湖古琴曲集》的录音进行修订完成,共十六首琴曲;第三册包含两首大型琴曲,《广陵散》《秋鸿》。第四册是《丝桐神品》中的管先生演奏录音记谱的,共六首琴曲,其中包括《八极游》《静观吟》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艺术歌曲诞生于欧洲,并主要在德奥地区发展形成。这些短小精悍的艺术 作品的*大特点是:歌词多采用精美的诗歌,艺术价值极高,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曹金编译的《德奥艺术歌曲作品专辑(共2册)(精)》收录、译注了75首德奥艺术歌曲宝库中的精品,并按作曲家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整理成册。每册都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歌曲。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以文字形式论述了藏、彝、侗、壮民族胡琴的文化起源、历史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技法、音乐功能等内容;下篇以乐谱形式汇集了项目学员和部分专家创作的 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原创作品,其中藏族14首、彝族2首、侗族3首、壮族2首。这些原创作品撷取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素材,以胡琴特有的音韵声腔,结合现代胡琴演奏技法加以拓展和升华,显示出中华胡琴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特征。 同时,在保留民族传统音韵的基础上,彰显了胡琴音乐器乐化、艺术化、时尚化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音的重现的各个环节,以及人耳对客观声音的主观感知的各种特性,并且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详细论述了人耳对音箱/耳机系统声音的主观感知与客观测试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