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 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和声学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之一,主要归纳、总结了传统多声部音乐中和弦结构及其流动 状态下(涉及调性音乐底层)声部写作的逻辑和规律,为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及 流派的音乐语言,并将其与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融会贯通(即追求合理、流畅的声部进行)奠定了科学依据。 初学者在掌握传统和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通过必要的、相应的专项练习来逐步提升对多声部音乐的审美水平和分析能力,为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内容全面、逻辑严谨,基本覆盖了古典至浪漫主义时期(含俄罗斯民族音乐)常用的和声进行,作为我国大多数音乐院校长期使用的主流教材,其专业性及在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不言而喻。 为进一步领会和声学的理论要点,掌握声部进行的写作技巧,笔者在该《和声学教程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更
《秋声琴馆遗稿》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是关于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的作品集,全书分为“上篇著述”和“下篇琴谱”两个部分。“上篇著述”又分为“学琴劄记”和“学琴札记补”两个部分,共约56篇小短文,主要是关于凌其阵先生自身学琴往事和心得体会、论文、札记等。“下篇琴谱”分为“琴曲”和“琴歌”,各16首,主要是凌其阵先生代表作《醉渔唱晚》《大学之道》等等。该书是将琴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琴学合集。
龚敏、耿慧玲、王卫东、刘振维编著的《琴学论衡--二0一五古琴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内容 多元化,涉及琴论、琴学、琴乐、琴谱、琴器、琴人、琴派以及与古琴相关的文学、戏曲、中外文化交流、文物与考古等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也牵涉文献学、翻译学、传播学、美学、史学等等,宗旨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古琴文化,促进琴学研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如何 好地发挥其价值;鉴赏和研究馆藏古琴,推进琴学理论研究的继续发展。该书的出版为古琴研究、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琴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琴友们值得收藏的精品。
大赛艺委会编著的《感受阳光的爱(附光盘 3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歌曲148首)(精)》是专门为2017年的比赛征集并编辑成册的歌曲集。 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本歌曲集分幼儿组、儿童组、少年组、组合组四大部分。所收录歌曲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在思想性方面注重弘扬“主旋律”,为儿童提供“正能量”。 重要的是,创作者们注重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依托和标准,保证了作品高品质与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