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练习是专门为训练吐音而创作的。“舌”的训练是笛子演奏技术中最难训练的技术。在笛子演奏技巧中,有些技术能短时间掌握好几种,唯独“舌”的技术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才能训练出较好的颗粒性与清晰度,最后达到在快速演奏中的技术要求。 建议分三个步骤进行训练: 一、 视谱练习; 二、 深入严谨的练习; 三、 提速高标准练习。本系列练习曲以训练技术技巧、技法为主,基本上不涉及(民族)风格问题。
练习曲是钢琴教材中的一个大项目,无论是业余考级,还是专业教学,或是国际国内钢琴比赛,练习曲都是重头戏。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当学生开始学习钢琴,就会逐步进行练习曲的学习,练习曲作为学习中的一条主线,一直会延续到十七八岁。在此之前,学生们将通过练习曲的学习,获得演奏钢琴的各种技术手段,并尽可能地开发双手的技巧能力,使双手在演奏巴洛克、浪漫派或近现代等各类不同风格的乐曲时能够运用自如。 《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实用教学版)》针对每一组练习曲,通过介绍练习方法的方式,希望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一些新的练琴思路。讲解包含了技术和音乐两个方面。
《布格缪勒钢琴进阶练习25首(作品100声像版)》包括:坦诉、阿拉伯风歌曲、牧歌、儿童联欢会、天真烂漫、前进、清澈的溪水、美姿、行猎、娇嫩的花等等。
本书中大量选用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中外音乐名作主题,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类编排,既符合视唱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掌握。同时编者还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一些视唱练习与节奏练习,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要点。
《皮黄》创作于1994-1995年,定稿于2007年,同年获“帕拉天奴”音乐创作大赛一等奖,2013年选入《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作品主要借鉴了京剧西皮、二黄的音乐元素,并以中国古文化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哲学思想构成作品发展的基本观念。从京剧唱腔中提炼出来的三个音(C-bB-G)构成创作基因,并渗透到旋律、和声等方面加强全曲的统一。采用京剧板式结构替代西方奏鸣曲式来发展音乐的戏剧性。借鉴京剧“四大件”伴奏形式构成钢琴简约织体的风格,并使人联想到琴、笛、板鼓、锣镲等乐器的音乐特点。其中在【摇板】一段还尝试了模仿人声的拖腔与京胡的跟腔效果。音乐形象上既有京剧文戏和武戏的表现,也有对云南滇池秀丽景色的描绘和大观楼长联的写意,注重空间感与幻想性,并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爱国英雄的颂扬。
陈巧姑、陈姬姜编著的《童声合唱实用训练教程》是为童声合唱师资培养的实际需求而编写。全书共分16课,从专业角度介绍了童声合唱的基本知识、童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协调训练、吐字与咬字、吐字与咬字、预示指挥及其他、童声合唱指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等知识。内容编排从教师急需考虑,从解决少儿合唱排练实际入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从作品艺术表现、作品排练要点两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范本,有助于教师们进一步提高童声合唱的训练、指挥能力。它的出版可填补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空白点,可作为高校在校师范生合唱指挥课程的教材,亦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儿童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试用教材:音乐理论基础》是为中等音乐学校编写的“基本乐理”试用教材,书中重点介绍了五线谱的乐理知识,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音律、记谱法、调式、音程、和弦、节奏、节拍、音乐的速度与力量、转调、移调、装饰音和旋律的知识。同时还有简谱及工尺简介,常用音乐术语等。内容丰富,简明。适合广大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学习,参考。《音乐理论基础》1962年初版,1980年再版作者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此次重版又作了少许的改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小型乐队编配》由赵德义和胡向阳著,是一本为音乐师范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教科书,也是一本为有兴趣于小型乐队编配的朋友提供的参考书。内容主要有常用乐器简介、音乐织体基础知识、小型乐队编配技术要领和范例分析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小型乐队编配》的编写在内容上力求兼顾各种类型的小乐队,以突出其适用性;在行文上力求简明扼要,尽量避免生涩的专业术语,以突出其通俗性;在实例的选择上则力求具有典型意义,以突出其示范性。
《全国普诵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修订版)》遵循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内容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和音乐教材教法两部分。其中既涉及基本原理的内容,也进行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并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热点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又有现当代教育思潮的阐述。同时,以音乐教学实践为引导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侧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分析。
本书是汉族姑娘张澄宇两次独行于大凉山,寻求一个音乐问题的解答,并对凉山彝族特有的音乐舞蹈——达体舞有着真实激荡的心灵接触。本书特色之处,在于作者不愿以严肃地语调和陌生的专业术语让读者头疼,希望读者能在随性的阅读中认识彝族音乐,看到缤纷的少数民族舞蹈,并喜欢它们。本书作者被自己调查对象——彝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友好感动,她经历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她在凉山爱上了这个民族,因为他们保留着在景象繁华的大都市难觅的真挚。她回报的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在这本“调查报告”的字里行间织进了细密的情意。另外,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活跃时期,以此书图文、乐谱相结合的形式来做一次少数民族音乐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的考察与深究,必定能引起人们的多维思考。
《当代阿卡贝拉音乐风格训练》内容简介:在器乐于16世纪起逐渐流行之前,各式各样的阿卡贝拉一直都是西方音乐中*重要的形式,故此如欲得知更多关于传统阿卡贝拉的数据,参考一般的西方音乐史教科书便可。有学者指出,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其实是有乐器伴奏的,用以重复(double)人声,故此 a cappella 一词的意思如果是指 教堂风格音乐 ,亦可涵盖应用乐器的音乐,祇要器乐声部并非独立的(即仅用以重复歌唱部分)。但今天我们一般都把 a cappella 定义为完全不牵涉乐器的合唱曲。
当代阿卡贝拉(A Cappella,意译为“无伴奏合唱”)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促使了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普及, 各专业艺术团体、高等艺术院校和影视媒体都开始尝试研究、表演和推广当代阿卡贝拉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其表演规律、演唱技术及训练方法仍需要深入研讨。编写本书也正是契合这一市场需求,试图对当代阿卡贝拉音乐风格的训练予以探索。 任何形式的声乐团队均可以使用本书进行当代阿卡贝拉音乐风格的学习,既适合以演唱多种形式的流行歌曲为特色的当代声乐组合,也可以帮助那些希望拓展音乐风格领域的传统声乐团队。作者萃取了八种不同类型的当代音乐,并基于此创作了16首不同篇幅与风格的多声部歌曲。通过学、练这些风格迥异的歌曲,可以逐步掌握每种音乐风格中所特定的旋律、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