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史:从诞生到20世纪音乐》梳理了从远古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的音乐历史,描绘了主要的音乐流派、音乐理念、乐器的发展历程,揭露了音乐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列示了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家,并提供了经典曲目的聆听建议。全彩插图丰富地展现了每个时代的音乐风采,动人的音符将从书页里飘出,引领你敲开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大门。
本书共分为9章,包含音高,节奏,音程、音阶与调,旋律,和弦与和声,乐曲的结构形式,乐器和人声,音乐风格和流派,以及音乐术语等基础知识,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曲为例,让读者系统化地学习乐理知识。 全书包含大量图表,生动形象,书中穿插 看得见的音乐 走近音乐"与 音乐术语表 等版块,结合实际生活与具体案例,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随书附赠的音频资料(可扫码获取)则可以帮助读者对书中讲解的案例建立立体的认识。 本书作为音乐学习路上的入门实用工具,可以帮助你通过系统的乐理学习,提升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修养或演唱水平。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尝试挑战更复杂的乐曲,甚至还可以尝试自己谱曲!
这是一本好看,好读,甚至有点 好玩 的书;同时,它又给读者带来新知、启发甚至深思。此书以舒伯特的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D.911中的二十四首歌为基本依托,分二十四个章节(外加 引言 和 尾语 )依次对每首歌的内涵、特色、表演要点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进行了别具一格而又兴味盎然的论述与阐发。
本书系 凤凰 留声机 丛书之一,以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品鉴对象。肖斯塔科维奇被誉为 红色的天才 ,他和他的音乐在苏联经历了几起几落,被批判,被赞扬。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音乐的各种体裁 交响曲、歌剧、舞剧、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且都成就卓越。可以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作曲家。本书精选英国《留声机》杂志近二十多年来数十篇精彩的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深度评论。从当代作曲家、演奏者、评论者、听众等不同维度,对其音乐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现代音乐家眼中的肖斯塔科维奇。
本书共分为9章,包含音高,节奏,音程、音阶与调,旋律,和弦与和声,乐曲的结构形式,乐器和人声,音乐风格和流派,以及音乐术语等基础知识,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曲为例,让读者系统化地学习乐理知识。全书包含大量图表,生动形象,书中穿插“看得见的音乐”“走近音乐"与“音乐术语表”等版块,结合实际生活与具体案例,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随书附赠的音频资料(可扫码获取)则可以帮助读者对书中讲解的案例建立立体的认识。本书作为音乐学习路上的入门实用工具,可以帮助你通过系统的乐理学习,提升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修养或演唱水平。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尝试挑战更复杂的乐曲,甚至还可以尝试自己谱曲!
《音乐社会学导论》是阿多诺1961 1962年为法兰克福大学《音乐社会学》课程所作的讲义。全书分为12章,分别以音乐接受的类型、轻音乐、歌剧、室内乐、现代音乐等为主题来阐释音乐理论。 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是建立在其美学基础上的,而其美学则以其哲学为前提。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这在于艺术不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把握,而是对于那尚不存在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艺术的特性为非实在性与异在性、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精神化和无概念性、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等等。基于这样的美学观念,阿多诺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的批判性。他认为现代世界和人是分裂的碎片,而唯有艺术才能够拯救它们。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导论》是其美学理论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音乐类型的分析和对于音乐接受的分析,贯穿了音乐和社会这一音
《奇遇之年》甄选出超过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每天一首,带领读者潜入一千多年的古典音乐深海。作者为每一首作品提供了动人的描述,让这些由来已久的音乐在当下生活里鲜活动人。除了通常被古典音乐史忽视的40多位女性之外,作者还为读者介绍了有着不同肤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让读者相信,古典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全球艺术形式。
《学唱歌》是一套系统性较强的声乐发声训练教材,主要是为声乐初学者所编写,但同样适用于对歌唱的过程或者新发声方法的探索感兴趣的人。本书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发声技术训练,从说话发声开始慢慢引入到更有挑战性的歌唱发声,并在大多数章节的结尾都会附上自我评定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教材中所讨论的东西。本书选取的代表性声乐曲目涵盖了不同音乐时期、民族、语言和风格的经典歌曲,并按中等音调编写,以此来适应男生和女生的音高。 《学唱歌》突出的特点即是强调整体性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当练习的同时,将相关的发声原理以及基本的表演技巧贯穿其中。《学唱歌》一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开发他们真声,其理想的教学成果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声技巧。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推荐之书。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目前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优选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代尔夫特风景》是17世纪荷兰画家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留给音乐的遗产。在这个鞋盒般大小的空间里,装着一段历史。一位坐在店铺外面乐器摊位旁边的手艺人正陷入沉思。在午后新教堂的尖顶投下的阴影中,有织补工、卖木桶的人、赶驴的人、斯韦林克的半音阶体系,还有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他曾在一句批注中说过,悲伤和贪图安逸会削减人类行动的力量。 那幅画里还有东方航海、坏血病和安东尼·范·列文虎克的显微镜,船夫们在运河上运送蔬菜的身影,维米尔为了画出代尔夫特而走到城市另一边河岸的脚步声,制琴师正用龙血为维奥尔琴染色的双手,磨坊里油花花的轴,惠更斯和笛卡尔的书信,放在碎冰上出售的鲱鱼,码头上缝补船帆的人。也许就在那个读信的清晨,或是在某个无法预知的黄昏,有人会买下一把维奥尔琴或鲁特琴。谁拥有这些乐器,谁
全书收录王安国先生自2005年至今发表的重要文章共60篇,分为四个部分:1.音乐文论 2.音乐教育 3.书序书评 4.随笔抒怀。音乐文论部分收录作者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章,包括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金奖获奖文章《我国音乐创作 新潮 纵观》等。音乐*分收录作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要文章,包括作者担任*音乐课标研制组组长期间的多篇课标解读及对中国当代基础音乐教育若干热点问题的关注等。书序书评收录了作者为作曲家朱践耳、音乐学家居其宏以及为许多年轻学者和老师写的序文,体现出了宽阔的视野和胸怀,特别是对后学不遗余力的扶持与帮助,为音乐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随笔抒怀部分收录了作者悼念朱践耳、李焕之、谢功成、戴鹏海等人的文章等,充满着可贵的人间情怀,颇具可读性。
本书作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收益。书中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述得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为这一门音乐科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从教学上来说,本书共60章,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安排合理,法则严格易掌握,要求明确易记忆,极易为初学者所接受,是初学和声者极好的向导。每章后还辅以练习习题配套教学。此次修订,修改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错误,并再体例安排上做了统一的调整。
本书共分为9章,包含音高,节奏,音程、音阶与调,旋律,和弦与和声,乐曲的结构形式,乐器和人声,音乐风格和流派,以及音乐术语等基础知识,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曲为例,让读者系统化地学习乐理知识。全书包含大量图表,生动形象,书中穿插“看得见的音乐”“走近音乐"与“音乐术语表”等版块,结合实际生活与具体案例,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随书附赠的音频资料(可扫码获取)则可以帮助读者对书中讲解的案例建立立体的认识。本书作为音乐学习路上的入门实用工具,可以帮助你通过系统的乐理学习,提升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修养或演唱水平。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尝试挑战更复杂的乐曲,甚至还可以尝试自己谱曲!
本书探索了录制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技术和方法。不管读者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录音师,他们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技能,本书讲述了各个层面的专业知识,涵盖了录制交响乐、协奏曲曲目、歌剧、室内音乐和独奏钢琴的技法。 本书以管弦乐团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如何聆听作品、如何理解传声器,并介绍了音乐厅、管弦乐团摆位、监听环境的设置,以及管弦乐团各个声部的录制方法。本书还提供了有关录音项目的准备、制作人的角色,以及混音技术的简明信息。在“快速指南”部分,还包含了一些 设置。 本书配套资料提供了各种技术的音频示例,巩固了整本书中讨论的概念,可关注“信通社区”,后台回复“音乐人”获取。 本书特色:·来自古典音乐录音专业人士、多项格菜美奖获得者的实用建议,通俗易懂;·“录音的奥秘”一一系列已被证明在该
这本由耿慧玲、郑炜明、段炳昌、王卫东、刘振维等主编的《琴学荟萃(第五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第5种,收录20篇论文,设计历史、文学、文字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作曲的基础训练》旨在根据学习作曲的学生们通常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明确的“结论式标题”的形式,分章节地介绍了从节奏节拍、旋律写作,线形思维、品味和声——直到关于多声部写作中会实际遇到的实践问题:织体形态、音乐结构、钢琴小品的写作以及在单一音色写作的基础上,接触到诸如艺术歌曲写作以及各种管弦乐音色的处理和室内乐重奏写作的实际问题。一至六章为“技法理论的基础篇”;七至九章为“创作实践的训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