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好看,好读,甚至有点 好玩 的书;同时,它又给读者带来新知、启发甚至深思。此书以舒伯特的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D.911中的二十四首歌为基本依托,分二十四个章节(外加 引言 和 尾语 )依次对每首歌的内涵、特色、表演要点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进行了别具一格而又兴味盎然的论述与阐发。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 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本书共分为9章,包含音高,节奏,音程、音阶与调,旋律,和弦与和声,乐曲的结构形式,乐器和人声,音乐风格和流派,以及音乐术语等基础知识,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曲为例,让读者系统化地学习乐理知识。全书包含大量图表,生动形象,书中穿插“看得见的音乐”“走近音乐"与“音乐术语表”等版块,结合实际生活与具体案例,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随书附赠的音频资料(可扫码获取)则可以帮助读者对书中讲解的案例建立立体的认识。本书作为音乐学习路上的入门实用工具,可以帮助你通过系统的乐理学习,提升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修养或演唱水平。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尝试挑战更复杂的乐曲,甚至还可以尝试自己谱曲!
标题音乐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极其重要又甚为复杂的音乐命题,它是器乐与 标题内容 的结合,不仅涉及大部分作曲家的大量音乐作品,而且关乎此时的音乐美学观念(包括内容美学[或者说,情感美学]和器乐美学),乃至音乐历史的发展道路问题。 标题音乐既是一种观念,又指特定作品,但迄今为止,相关出版物仍仅聚焦其中的某一方面。故而,本书力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作者主要以19世纪的时间顺序为结构线索,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研读以及相关学术热点的阐发,从音乐作品、美学观念和史学现象的角度综合探讨标题音乐这一命题,揭示其历史内涵,并进而指出对标题音乐的价值判断,不在于其是否具有标题文字,而是基于其所呈现的艺术审美与创新之处。
本书是“ 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之一。 音乐评论家陈立以诗意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带你走近音乐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聆听音乐 不可不听的经典之作。 在陈立深入浅出的亲切导赏下,随着触动人心的经典旋律响起,一幅幅精美的音乐画卷徐徐展开, 终拼接成一幅完整的“音乐图画”,由此你可以轻松踏入古典音乐之门。 书中配有数百幅传世画作和精美照片,随书赠送200余首世界经典名曲音频,扫码即可欣赏。图文并茂,音画交融,邀你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本书共分为9章,包含音高,节奏,音程、音阶与调,旋律,和弦与和声,乐曲的结构形式,乐器和人声,音乐风格和流派,以及音乐术语等基础知识,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曲为例,让读者系统化地学习乐理知识。全书包含大量图表,生动形象,书中穿插“看得见的音乐”“走近音乐"与“音乐术语表”等版块,结合实际生活与具体案例,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随书附赠的音频资料(可扫码获取)则可以帮助读者对书中讲解的案例建立立体的认识。本书作为音乐学习路上的入门实用工具,可以帮助你通过系统的乐理学习,提升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修养或演唱水平。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尝试挑战更复杂的乐曲,甚至还可以尝试自己谱曲!
《古乐之美》根据中国古代乐器按照不同制作材料制定的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将全书分为八卷,甄选六十种古乐器,从乐器形制、历史背景、制造工艺、文学艺术四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美学意义,从音乐与文学、艺术与历史中解读涵盖在乐器中的天地人伦、五行节气,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脉络和哲学思考。
本书探索了录制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技术和方法。不管读者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录音师,他们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技能,本书讲述了各个层面的专业知识,涵盖了录制交响乐、协奏曲曲目、歌剧、室内音乐和独奏钢琴的技法。 本书以管弦乐团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如何聆听作品、如何理解传声器,并介绍了音乐厅、管弦乐团摆位、监听环境的设置,以及管弦乐团各个声部的录制方法。本书还提供了有关录音项目的准备、制作人的角色,以及混音技术的简明信息。在“快速指南”部分,还包含了一些 设置。 本书配套资料提供了各种技术的音频示例,巩固了整本书中讨论的概念,可关注“信通社区”,后台回复“音乐人”获取。 本书特色:·来自古典音乐录音专业人士、多项格菜美奖获得者的实用建议,通俗易懂;·“录音的奥秘”一一系列已被证明在该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留下了辉煌的音乐文化。尽管我们不能听到古代音乐的声音,但有一小部分音乐的残片还“凝固”在文物当中,从和音乐相关的文字记录,到陶器、墙壁、丝绸、纸张等上面的图像资料,再到名家、名曲、名琴,无不见证着昔日的辉煌。本书精心挑选了15幅与音乐有关的古画,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时间跨度为 5000 多年,从历史、艺术、音乐等多个角度,尝试把点状的历史连成线,勾勒出中国古代音乐的些许轮廓。书中对每幅古画分为 3 个部分进行介绍:古画中的故事、名画记和音乐志。此外,本书还搭配有 50 余幅古代乐器图片、示意图等,并收录了精心录制的5首(段)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用来帮助读者 好地去感受中国古代音乐。本书适合青少年以及对音乐、中国历史文化等感兴趣的成年人阅读。
本书作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收益。书中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述得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为这一门音乐科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从教学上来说,本书共60章,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安排合理,法则严格易掌握,要求明确易记忆,极易为初学者所接受,是初学和声者极好的向导。每章后还辅以练习习题配套教学。此次修订,修改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错误,并再体例安排上做了统一的调整。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附光盘第4版)/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编著者霍华德、安格斯。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在靠前章介绍了声波的基本物理性质,使读者从物理学角度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在第2章介绍了听觉特性,即心理声学的基础知识;第3章到第5章介绍音乐声学,主要将乐器的发声原理和音乐的听觉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从事音乐技术工作打下基础;第6章主要介绍声波在封闭空间即房间中的传播特性,使读者了解室内声学特性和音质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对室内音质进行控制的目的;第7章介绍了声学和心理声学相结合的应用,内容包括听音室设计、听力测试、心理声学实验、滤波与均衡、扩声系统、降噪耳机、音频编码系统等。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还附带一张CD,包含79条听音项目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系统地讲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并对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在艺术特点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 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重修琴学门径(已亥版 套装上下册)》的教学体系,是以张子盛先生所研创的“开指五步古琴基础教学法”(专利号:国作登字-2012-A-0062338)为指导思路而设计,由浅入深进阶排列学习内容。 因现有版面体例及篇幅所限,左手的按指基本方法、吟猱训练方法等内容役有在书中列出。读者可以参照笔者另外着作《中小学古琴基础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古琴艺术考级教材》(人民日报出版社)学习。 因新媒体的广泛使用,《重修琴学门径(已亥版 套装上下册)》再版后不再附赠示范光盘,随书示范视频按新书重新排序录制,放在专门开设的手机端平台,方便读者手机观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