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诗歌丰富多采,就其和音乐的关系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诵诗和歌诗两类,前者是用来诵读的,多属叙事的诗;后者是用来歌唱的,多属抒情的诗,一般不和乐器配合,属于徒歌。《所地民歌》彝语称为《所地雅和》(“所地”为地名,“雅和”是山歌曲调之名)的歌词。这种曲调和歌词,在凉山彝族民间歌谣中都颇具特色。它主要流行于凉山彝语的“所地”方言区,当地汉族称为“小裤脚”地区,是以衣着的特点命名的。当你走人这个地区,不论寒暑朝暮,在冈头谷尾随处都将听到响遏行云的《所地雅和》。诗人何其芳同志曾赞誉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虽然这段话是就整个彝族民歌而言,但显然适合用于对《所地雅和》的描述。这种山歌是即景生情而唱,不像其他多数民歌往往同婚丧嫁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以文字形式论述了藏、彝、侗、壮民族胡琴的文化起源、历史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技法、音乐功能等内容;下篇以乐谱形式汇集了项目学员和部分专家创作的 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原创作品,其中藏族14首、彝族2首、侗族3首、壮族2首。这些原创作品撷取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素材,以胡琴特有的音韵声腔,结合现代胡琴演奏技法加以拓展和升华,显示出中华胡琴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特征。 同时,在保留民族传统音韵的基础上,彰显了胡琴音乐器乐化、艺术化、时尚化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八孔箫是当今最为常用的吹奏乐器之一,常常在民乐独奏、重奏和合奏中出现。喻晓庆先生撰写的《八孔箫基础教程》,讲述的是如何掌握八孔箫的吹奏、训练和演奏一般乐曲的能力。在以往出版的教程基础上,它增添了一些装饰音、叠音和在乐曲中的运用等内容,详细诠释了八孔箫基础训练的方法。同时在曲目方面也充实了一些广为流传的乐曲,使学习者更加兴趣盎然,也更具实操性。
《少年儿童琵琶教程》由闵季骞编著
本书是针对非琵琶专业大学生艺术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用书,主要包括琵琶的发展历程,琵琶的流派,琵琶的种类,琵琶的制作与保养,琵琶的基本构造,以及把位、换把、轮指、练习曲等基本训练内容。作者详细讲解了成人零基础阶段学习琵琶的基本方法、练习示范和基本要求。全书精选了练习演奏的练习曲、乐曲曲谱,以及对乐曲的介绍、分析、讲解。 适合非琵琶专业大学生以及广大琵琶爱好者学习欣赏。
《声乐基本功训练法》由丁伟,丁浩东,赵士伟编著
本书是《儿童学二胡入门》作者刘长福在该书狂销数十万册的基础上,精心修订的全新升级版入门级别的二胡教程。内容更加丰富,适应的读者群体更加广泛,因而在此次修订后更名为《二胡进阶教程》(初级)。名称虽然变化,但仍然秉承了原书知识性、技巧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编排。为了提升演奏者的学习兴趣,书中的第二部分纳入了更多耳熟能详的歌曲,演奏者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练习这些歌曲,更具体、更深刻地体会演奏技巧与歌唱感觉的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掌握了二胡演奏的基本要领后,就可直接进入《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下)的学习。
首演于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公众知晓率优选、普及率最广的作品之一,题材来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并以越剧中的曲调作为音乐素材。“梁祝”作者之一的陈钢教授,为纪念作品首演60周年,本次精心改编、推出了“梁祝”的室内乐版(小提琴独奏与弦乐四重奏)。目前,“梁祝”已出版了钢琴独奏曲、钢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四手联弹等多个改编版本。在本版“梁祝”中,作者在独奏小提琴中新添了一段华彩段,以刻画祝英台怀恋与抗争,期盼与向往的多重情怀。
《中国民族调式小提琴音阶》由谢楠,陈曦,谢昊明曲
该书是以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抗战音乐文化、红色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校教材。因此,教材编写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为行动准则,教材编写志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党爱国情怀,以理论讲授与现实剖析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20世纪中国红色音乐的优越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先进性。教材从音乐史学、美学分析教材编写和设计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为教材的整体设计架构进一步提供依据,同时以我国红色音乐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了我国红色音乐创作演变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及其创作特征加以梳理,从而使本科生对我国红色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管平湖(1897年―1967年),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此次出版的《广陵散》是根据王迪先生记谱的五线谱与减字谱对照本译成的简谱与减字谱对照本。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由王迪先生记谱的《广陵散》与《神奇秘谱》原谱对照,管先生实际演奏的指法及徽位共有二百六十处改动。这些改动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依据清代以来的徽分标注法,对徽分作细微变动。第二类,是源于明末清初琴曲趋向于五声音阶,管先生对某些五声音
《少儿学古琴(修订版)》按照五声音阶规律,标出滑音起始位置,初学者有规律可循。左手单指按双弦、三弦处标示提示符号,弹奏一目了然。附古琴常用调按音音位图、泛音音位图,帮助初学者尽快熟悉古琴音位、把握音准。
《金声玉笛·纵目 蜀道之难》由杨晓忠曲
《古筝乐曲精选 .2》由 张婧编著
扬琴,作为一件既能独奏又具有较强伴奏功能的中国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拥有宽广的音域、多样的技法、丰富的和声、淳厚的音色,在与其他民族乐器的合作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功能性、音乐性和融合性。笔者在扬琴伴奏领域感获颇丰,2019年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面向民乐系开设“伴奏与即兴伴奏能力训练”课程。该课程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练习的平台;二是通过课上的不断探索,开创出既具传承性、又有新意的演奏形式。笔者结合舞台实践以及与各专业演奏家的商榷、磨合,运用扬琴特有的演奏手法和音乐语言,为多种乐器的多部作品编配了扬琴伴奏,希望可以为这些常用作品的伴奏提供一个较为有力的参考依据。本谱集分别从弦乐、管乐、弹拨乐中精选了几首普及度较高的作品,以五线谱和简谱两种形式呈现给大家。
《苗族古歌》又称“大歌”,作为苗族的创世史诗,它是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记录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的各种文化艺术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它们的源头。《苗族古歌》的内容森罗万象,有苗族的发展史、远古时期的开天辟地、繁衍人类、耕耘劳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重建家园,还有苗族人民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而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的研究价值,还具有教育、审美和娱乐等方面的杰出价值;它是研究远古思想的形象化材料,是苗族历史的艺术写照,也是了解苗族社会习俗的窗口。
演奏级的考试按照乐曲掌握的不同要求分为三个等级:演奏一级、演奏二级和演奏三级。本教材每一级别选定五首乐曲,由三首独奏曲与两首协奏曲组成。独奏曲有简谱、五线谱双谱记谱版本,协奏曲为五线谱记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