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诗歌丰富多采,就其和音乐的关系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诵诗和歌诗两类,前者是用来诵读的,多属叙事的诗;后者是用来歌唱的,多属抒情的诗,一般不和乐器配合,属于徒歌。《所地民歌》彝语称为《所地雅和》(“所地”为地名,“雅和”是山歌曲调之名)的歌词。这种曲调和歌词,在凉山彝族民间歌谣中都颇具特色。它主要流行于凉山彝语的“所地”方言区,当地汉族称为“小裤脚”地区,是以衣着的特点命名的。当你走人这个地区,不论寒暑朝暮,在冈头谷尾随处都将听到响遏行云的《所地雅和》。诗人何其芳同志曾赞誉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虽然这段话是就整个彝族民歌而言,但显然适合用于对《所地雅和》的描述。这种山歌是即景生情而唱,不像其他多数民歌往往同婚丧嫁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以文字形式论述了藏、彝、侗、壮民族胡琴的文化起源、历史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技法、音乐功能等内容;下篇以乐谱形式汇集了项目学员和部分专家创作的 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原创作品,其中藏族14首、彝族2首、侗族3首、壮族2首。这些原创作品撷取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素材,以胡琴特有的音韵声腔,结合现代胡琴演奏技法加以拓展和升华,显示出中华胡琴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特征。 同时,在保留民族传统音韵的基础上,彰显了胡琴音乐器乐化、艺术化、时尚化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本练习曲集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训练手指的弹奏能力,着重练习传统指序和现代指序的各种不同运指的连接技术、变化指序与过弦方法,适合不同程度的演奏者。练习1~44,更适合初级和中级程度者,在学习掌握各种指法时,逐步提高手指基本能力;练习45~68,适合中级与高级程度的演奏者。对基本指法已经熟练掌握的演奏者而言,可以集中、有效地解决筝曲中特定的运指、连接和过弦方法的技术难点。第二部分,针对左、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全部不同的指序组合而编写,每种组合还可运用不同的节奏变化进行练习。具有中级与高级程度的演奏者和没有很多时间练习的教师或演奏家,可练习第1~24,且每日只需半小时练习时间,就可以练习全部的指序组合,以保持一定的技术状态。练习25是在四个固定的音位上,练习全部的指序组合,使每个手指都
八孔箫是当今最为常用的吹奏乐器之一,常常在民乐独奏、重奏和合奏中出现。喻晓庆先生撰写的《八孔箫基础教程》,讲述的是如何掌握八孔箫的吹奏、训练和演奏一般乐曲的能力。在以往出版的教程基础上,它增添了一些装饰音、叠音和在乐曲中的运用等内容,详细诠释了八孔箫基础训练的方法。同时在曲目方面也充实了一些广为流传的乐曲,使学习者更加兴趣盎然,也更具实操性。
《少年儿童琵琶教程》由闵季骞编著
如果说古琴曲谱是演奏者用来表达琴曲内涵的符号,那么琴曲内的文字则是引导我们去探寻和挖掘创作者的情感来源的线索。每一首琴曲都有它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抑或是激昂慷慨、旷达平静,抑或是悠扬婉转、凄婉哀怨等等。琴者如何能完整贴实地表达出曲目的主旨,听者又能如何能听懂每首琴曲之内涵,使二者能达到的统一,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书旨在收录近代琴家打谱演奏之主要曲目,将谱中原有文字内容,加以注释剖析,尽可能助贴近于琴曲自身表达或延伸出来的主旨思想。
《台州音乐史》在整体架构上贯穿历史为经与专题为纬相结合的撰写模式。在具体章节撰写中,该书从时间的纵向维度(即发展脉络)、空间的横向维度(即音乐形式)来对台州音乐进行展开论述。本书在论述音乐本体发展变迁的同时,注意到音乐与地方文化的相互作用,在论述具体音乐人的创作、表演时,也注意到音乐与地方传统民俗的关系,这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文史谈古筝》资料详实,条理清晰。 《文史谈古筝》一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篇。 上篇为中国古代筝的发展历史,多为文字记载的相关考证和辨析。中篇与下篇分别为历代文献史料和咏筝文学作品选注。本选题为拓展民乐专业教育、丰富民族乐器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古筝视奏训练教程/高等艺术院校名师论著系列》为有五线谱视奏训练需求的习筝者提供了一套共105条的视奏练习,范围涵盖三升三降调号以内的七个调,各调在视奏前均先呈现该调定弦排列,每调的各15条视奏皆按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编排。
这是一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歌集,将中国各省代表性经典民歌由名家改编成钢琴弹奏版,歌名中英文对照。特色是:名家配写,艺术水平高,演奏效果好。每册收录旋律优美的中国经典民歌8—13首。本套书按照地域划分为12册:第1册山西民歌9首;第2册山西、内蒙古民歌9首;第3册陕西民歌11首;第4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民歌11首;第5册四川民歌8首;第6册云南民歌9首;第7册四川、云南、贵州民歌10首;第8册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民歌13首;第9册河南、山东民歌8首;第10册河北、东北民歌9首;第11册安徽、江苏、浙江民歌13首;第12册福建、广东、台湾民歌9首。读者定位:广大喜爱中国民歌的专业、业余钢琴演奏者,喜爱中国民歌的声乐爱好者。
本书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民乐“华韵”系列中的一册,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演出实践中总结并编创的一本融传统与现代技巧在内的系统的视奏训练教材。全书共分十章,以五线谱的形式,从C调开始一直到四个升降号调,以及无调性音乐片段,覆盖了二胡视奏及现代作品演奏所需要的练习范畴,是一本体系化的完备的二胡视奏教材,也将成为二胡教学中训练视奏及现代乐曲演奏能力的重要教材。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下文简称阿克塞县)位于河西走廊西南端,隶属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阿克塞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西部城镇,是全国3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是甘肃省专享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甘肃省最早实现城镇化和牧民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1949年之前,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人原来居住在新疆巴里坤、阿勒泰地区,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封建主的残酷剥削,1936-1939年先后来到甘、青交界地带,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1954年正式成立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当时县政府在博罗转井镇。“阿克塞”是哈萨克语,意为“纯洁的”“白色的”。白色是圣洁的颜色,是哈萨克族崇尚的颜色。阿克塞县因“阿克塞”这个词
华韵系列丛书之一。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宋郑樵《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中国自古诗乐舞相融相携,“诗品”的“真”与“自然”、“意”与“境况”,触动了作者以古筝的语言品读“诗品”的想法,或者说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互为观照,以原诗为意、为境、为名,原创二十四首符合诗作意境、风格的古筝练习曲小品,并尽可能在程度上做到循序渐进、由易至难,使演奏者有文可悟、依文练曲,力求曲艺精炼,曲意深远。如《雄浑——连抹与连托的练习》《冲淡——上下滑音与回滑的练习》等。
本书选用了开塞、顿特、马扎斯、克莱采尔、帕格尼尼等小提琴练习曲中适合于二胡训练的内容,按照二胡的标准定弦(内弦d1、外弦a1)及音域,对原谱进行了调整和变动,又重新编订了弓法、指法、按由浅至深的学习进度编为上、下两册。曹德维1977年-1982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8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多年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了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二弦、椰胡等我国各种主要拉弦乐器的演奏技巧。曾获1985年北京二胡邀请赛二等奖和很好曲目演奏奖,1987年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一等奖。先后出访香港、日本、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瑞士、丹麦、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曾录制《刘天华二胡曲集》、中国音乐大系《二胡曲集》,为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二胡独奏及广东音乐,为深圳先科音
本书从古琴斫琴的起源、与伏莪、神农、楚国的关系,中国哲学、《乐记》、诗学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古琴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琴者,禁也”命题的深度发掘等等展开了特别的研究。尤其是,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等等历史、社会的状态对古琴的浸润,儒家、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力所能及,都进行了努力的发掘。本书别具一格,是一部艺术界、古琴界,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界、哲学史研究界都写不出来,但是大家都喜欢的一部待别的著作。本书由为什么要学习古琴、古琴的起源、古琴的神奇传说、儒家文化与古琴艺术、老子与古琴艺术、道家文化与古琴艺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精神、春秋时期古琴文化的盛况、屈原与楚国的古琴艺术等等相关内容构成,文化与古琴结合,哲学与艺术交融,相得益彰,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