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云南,尤其以昆明、楚雄、红河地区、大理地区和丽江地区最为流行。洞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音乐品种,而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经文谈演。“谈演”一词是当地人所用词汇,主要强调了活动中“谈”(即经文宣讲)和“演”(即仪式动作和过程),音乐只是整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唱”经文,也包括在谈经过程前后或中间的器乐演奏,用以连接前后的经文和烘托气氛。所以,我们在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研究洞经音乐时,因为其中有音乐的成份,进而显示出了艺术的品性;但我们也知道音乐并非该活动的主旨,经文才是其活动的本质所在,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能脱离经文和活动的主旨,这也是很多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所显示出的共性所在。 《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2: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
汉传佛教梵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书系上海市科研创新计划“冷门绝学”项目第二期资助项目,隶属汉传佛教三大腔系梵呗研究系列丛书,该系列已出版图书有《宝华山隆昌寺律腔梵呗》。
《泉州南音论丛》是论文结集,汇集了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南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泉州南音论丛(第2辑)》包括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活态传统南曲之唱腔探究;南音洞箫演奏研究——兼论“做韵”在舞台实践中的运用;南音名谱《梅花操》“甲线”的南琶演奏技法比较研究等篇章内容。
本教程属于技巧训练型教程,从柳琴学习的入门阶段开始,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柳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与教学紧密结合。全书由学前篇、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挑战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一课详解一种技术点,包含基本动作要领、练习方法、音乐常识、练习曲、小结性综合训练等。书中所有练习乐谱都标明指法,并配有图示和文字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本教程收录了大量笔者编写的单项练习并全书采用五线谱记谱方式完成,同时收录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曲和乐曲,以及编者个人创作和委约新作。
扬琴是世界性与民族性兼具的击弦乐器,它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形制多样,遍及世界各大洲数十个 和地区。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扬琴)》内容包括一至九级的练习曲和乐曲,其中有传统乐曲、现代乐曲和移植的外国乐曲,并附有乐曲简介和练习曲的练习要点。希望使用本教材以及参加考级的扬琴爱好者,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练习,严格按教材中的各项要求参加考试。同时希望扬琴音乐的专家及使用本教材的辅导教师,对本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每日必弹——琵琶指能练习曲》 本书顾名思义就是偏重琵琶练习中的基础部分。“基础练习曲”在中西乐器学习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是练习的基础。在琵琶演奏中,左右手的指法、手法较多,而几乎所有的指法、手法都依赖于基础的活指、音阶等练习,因此,不可掉以轻心。对演奏级的人来说,练习曲并不是每天都要练习的,但是基础练习曲却需要每天练习。因为基础练习是保持和增加手指能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正是指这些基础练习。本书所选择的练习曲难度不大,主要针对初、中程度学习者所设,每首练习曲均附有“演奏提示”。(当然,基础练习曲是不分高、中、低演奏级别的。)同时,书中还收录了一些歌曲改编练习曲和乐曲,与指能练习相辅相成。 《少年儿童琵琶教程(修订版)》 《少年儿童琵琶教程(修订版)》是
《琵琶经典作品实用解析》系列辅导教材共分四册,分别对琵琶当代作品、传统作品、协奏作品及重奏作品进行解析。其内容覆盖了琵琶经典的文武套曲、民间音乐、当代独奏作品、协奏曲以及重奏作品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教材的 本,精选了三十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编和创作的琵琶当代独奏作品。从1965年刘德海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到2015年陈丹布创作《袖剑与铜甲金戈》,时间横跨近七十年。
《高胡名典荟萃(修订版中国广东音乐)》这部著作是余其伟同志积多年高胡(粤胡)演奏成就的心血结晶,所收100多首曲子均一一详订出弓法、指法,热爱粤乐粤胡演奏的人,按谱操练,当能领会掌握余其伟同志琴艺的精髓以及粤乐独特的神韵。该书还载有余其伟同志撰写的有关粤乐、高(粤)胡的学术文稿约五万字。
《高胡名典荟萃(修订版中国广东音乐)》这部著作是余其伟同志积多年高胡(粤胡)演奏成就的心血结晶,所收100多首曲子均一一详订出弓法、指法,热爱粤乐粤胡演奏的人,按谱操练,当能领会掌握余其伟同志琴艺的精髓以及粤乐独特的神韵。该书还载有余其伟同志撰写的有关粤乐、高(粤)胡的学术文稿约五万字。
《高胡名典荟萃(修订版中国广东音乐)》这部著作是余其伟同志积多年高胡(粤胡)演奏成就的心血结晶,所收100多首曲子均一一详订出弓法、指法,热爱粤乐粤胡演奏的人,按谱操练,当能领会掌握余其伟同志琴艺的精髓以及粤乐独特的神韵。该书还载有余其伟同志撰写的有关粤乐、高(粤)胡的学术文稿约五万字。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 的歌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家就直接参与对民歌的词曲和歌唱背景作全面的记录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歌的收集整理有了很大成绩,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就包括31卷,近4万首作品。乔建中编著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精选28个省区、56个民族的民歌,其中包括了《黄河船夫曲》、《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茉莉花》、《走西口》、《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摇篮曲》等脍炙人口的民歌。每一首民歌后面都有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介绍、分析性文字,对民歌爱好者和研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 的歌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家就直接参与对民歌的词曲和歌唱背景作全面的记录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歌的收集整理有了很大成绩,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就包括31卷,近4万首作品。乔建中编著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精选28个省区、56个民族的民歌,其中包括了《黄河船夫曲》、《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茉莉花》、《走西口》、《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摇篮曲》等脍炙人口的民歌。每一首民歌后面都有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介绍、分析性文字,对民歌爱好者和研
经历三千年积淀的古琴文化,有浩瀚的琴谱与理论文字传世,更有不同门派口传心授的弹奏方式,现代琴人只能窥探得其中的少部分。《古琴进阶六十六问》为香港古琴家及音乐学者谢俊仁继2016年《审律寻幽:谢俊仁古琴论文与曲谱集》之后的另一力作,以问答形式,讨论古琴爱好者常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内容分为《音律卷》、《弹奏卷》、《传承与创新卷》、与《琴谱与琴曲卷》,题目包括:古谱变音的运用,使用“苦音”的琴曲,纯律调弦,古代琴调名称的理解,如何弹好左手的滑音,琴曲多变的节拍,琴人如何运用古琴的音色变化,琴弦的金属噪音,减字谱在传承过程的功用,打谱如何才可以接近古人的原意,如何开拓古琴音乐的新领域,《琴谱谐声》的奇怪律学理论的来源,较早版本的《忆故人》跟彭庆寿所传版本的分别等等,范围涵盖理论与实践。作者
《泉州南音论丛》是论文结集,汇集了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南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泉州南音论丛(第2辑)》包括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活态传统南曲之唱腔探究;南音洞箫演奏研究——兼论“做韵”在舞台实践中的运用;南音名谱《梅花操》“甲线”的南琶演奏技法比较研究等篇章内容。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琵琶经典作品实用解析》系列辅导教材共分四册,分别对琵琶当代作品、传统作品、协奏作品及重奏作品进行解析。其内容覆盖了琵琶经典的文武套曲、民间音乐、当代独奏作品、协奏曲以及重奏作品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教材的 本,精选了三十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编和创作的琵琶当代独奏作品。从1965年刘德海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到2015年陈丹布创作《袖剑与铜甲金戈》,时间横跨近七十年。
本书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教授和其弟子罗晶教授担任主编,收集整理并系统梳理了浙派筝艺流派的历史脉络、乐器改进、技法发展、相关人物及代表性曲目,为第一本完整系统性介绍浙派古筝艺术流派的著作,为浙派筝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古筝作品《秦土情》是近年来陕西筝曲 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该作品是一首 陕西风格特征的近现代新创古筝作品,作品以陕西地方音乐为素材,由引子、慢板、小快板、广板几部分组成,又在曲式结构、和声特点、演奏技法等方面融入现代创作技巧,运用多样的演奏技法以及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将凄楚、忧愁、激愤的深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情宣泄作曲家对故土的热切思念之情。该曲集收录了《秦土情》独奏版、钢琴伴奏版、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交响乐队协奏版、室内乐协奏版、筝重奏版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多是作曲家根据音乐会及演奏者的需求,进行编配或改编,为古筝演奏和教学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