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论古琴的思想体系)》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中国古琴的著作。1935-1942年,高罗佩来到东亚地区进行文化研究,对中国古琴产生浓厚兴趣,以英文写成《琴道》一书,此书旁征博引,将古琴乐谱、各种琴学著述,以及涉及古琴的文献资料精心译成英文,并加注释,被认为是古代琴学研究领域的作品。 《琴道(论古琴的思想体系)》内容包括古琴原始资料、琴人的心境与原则、琴曲的意义、指法的象征符号、关于古琴的著名故事、古琴相关文献、古董古琴等,并附精美插图。对古琴深有研究的教授李美燕翻译的版本文字优美,可读性强。
《台州音乐史》在整体架构上贯穿历史为经与专题为纬相结合的撰写模式。在具体章节撰写中,该书从时间的纵向维度(即发展脉络)、空间的横向维度(即音乐形式)来对台州音乐进行展开论述。本书在论述音乐本体发展变迁的同时,注意到音乐与地方文化的相互作用,在论述具体音乐人的创作、表演时,也注意到音乐与地方传统民俗的关系,这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金声玉笛·纵目 蜀道之难》由杨晓忠曲
周展和盛秧这对筝乐伉俪倾心编撰的《筝重奏曲集》(一),其曲目组合创意之新,学术视野之广,在目前众多的筝乐作品出版物中显得独树一帜。它不仅彰显出当代古筝重奏作品的学术高度,同时也充分显示出编者独到而宽广的学术视野。二位作者均是长期从事古筝教学和表演的青年翘楚,都是在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筝乐人才,又都在舞台实践和学术磨砺中形成了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学识。这些特质,使二位作者在编撰此著时独具匠心,用自己独到的学术思维构架出该曲集丰富的内涵。
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秀明杨君潮州筝家后起之秀者,在一九八一年春应中国音乐学院聘约来京讲学,任客座讲师五年,于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南筝北传者,追溯历史是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揭阳林永之先生后,传授潮州筝艺之第二人。秀明杨君潮州庵埠人,自幼酷爱潮州音乐,生性聪颖,博闻强记且能虚心对待潮州音乐艺术之学习,精于秦筝又能琵琶、有弦(椰胡),师承徐滁生之同时,亦经常受到萧韵阁、许敦五、高哲睿诸公指点。七十年代又旅游沪滨古都长安等地寻师访友,向郭鹰、高自成诸前辈请益,以是筝艺大进,于表演技术上既有南筝之秀丽风采,亦具北筝刚健之性格。秀明君于古筝技巧既能兴附如意又能轻重得当,确有刚柔相济、深入浅出之妙。
本书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编的手风琴伴奏谱,选取了20世纪40年代至今十六首传唱度较高的红色经典歌曲,每首作品都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具有专属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意义,承载着独特的年代记忆,是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比如《打靶归来》《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激昂,能够激发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重温革命热情。同时,也有《灯火里的中国》这样新时代下歌颂祖国的歌曲,展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本书选用了五线谱和简谱双谱呈现的形式,满足不同演奏者的需求,无论是青少年群体还是老年群体,是专业演奏者还是音乐爱好者,都可以灵活选用,以保证曲目的演奏效果。此外,歌曲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常见的声乐独唱、合唱抑或手风琴独奏或齐奏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研究乐器方面的尺八,在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视域下探究尺八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最终探索精神文化发展指向的人的发展,“文化即人化”,进而论证民族乐器尺八在中国及他国的传承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历史必然性。民族乐器承载民族文化,从历史中走来,本书充分研究梳理民族乐器尺八的国内外传承。从辩证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我们继续发扬民族乐器的文化精神,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乐器及文化,将理论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式地推进民族乐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发展。
本文为一部系统研究“箜篌”的学术专著,以1996年之后新疆出土的且末箜篌、鄯善箜篌、和田箜篌、塔县箜篌等十余件箜篌实物和中国境内现存的200余幅箜篌图像为切入点,与古代箜篌文献相佐证,对箜篌这件古老乐器的出现、发展、传播、消亡及多元文化构成作深入、详实的探究。并对可与中国古代箜篌构成传承、对比关系的国外巴泽雷克古代竖琴、蒙古箜篌、缅甸弯琴及国内的现代箜篌等相近(似)乐器做一定文字的比较说明。书中所涉图文材料多为本人实地、实物测量、摄绘,具有原创性和首发意义。
《乐语筝言——古筝重奏曲七首》由刘乐著
这是一本清新雅致的古琴小品,是大家都喜欢的“古琴新韵”——与经典古琴曲相比,不再那么清冷,而多了温柔与阳光;不再那么幽古,而多了青春与明媚;不再那么肃穆,而更显曲风的亲切;不再那么高远,而更显旋律的简约。 内容分为六部分:赏文、奏谱、诗话、绘画与书法、琴歌、音频。其中,赏文、奏谱、诗话、绘画与书法四部分呈现在纸书上,琴歌部分以图片形式呈现在二维码中,音频部分分为配乐欣赏与唯美伴奏两部分呈现在二维码中。
本书收录了近五十年来创作的中国筝乐作品共76首,是当代筝乐中最为重要的一批作品。它们被广泛使用在筝的演出和教学中。全书分为上下册,上册为简谱,以传统曲目为主,也有部分创作曲目;下册为线谱,以现代曲目为主。
《筝曲新作八首》是当代八位著名作曲家应陕西秦筝学会成立35周年委约创作的作品曲集,包括《黄土地的歌——圪梁梁》《江南》《望雪》《蹀马倾杯舞千秋》《独凭阑》《水墨丹青》《忆长安》《境》等八首。从演奏形式来看,八部作品中有传统筝独奏、筝与弦乐四重奏、筝与打击乐合奏等。作品运用不同语汇、不同地域风格个性,展现了当代作曲家独特新颖、不拘一格的创作特点,呈现出多元语言化的创作风格。作品形式多样,对于扩大筝乐的舞台表现力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力求从整体上推动筝乐艺术水平。
本书是一本为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提供了原则性、框架性与指导性的专著。此书有以下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性、实用性较强。以教材形式写作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法,不仅适合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而且便于职业与非职业音乐配器爱好者的自学。第二,理论知识结构严谨,专业配器作品谱例丰富,教学指导具有实操性。作者通过十年的搜集、整理、总结与创作,其内容涉及六十多件中国民族乐器、民族乐器基本常识、乐器演奏技法、配器理论教法及民族乐团编制规模等内容,具有较强、较广的专业理论知识。第三,配器理论独具创新,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深刻见解,在民族管弦乐配器实操教学体系上开创了先河,填补和完善民乐配器理论之空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四,该书内容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循序
本书从古琴斫琴的起源、与伏莪、神农、楚国的关系,中国哲学、《乐记》、诗学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古琴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琴者,禁也”命题的深度发掘等等展开了特别的研究。尤其是,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等等历史、社会的状态对古琴的浸润,儒家、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力所能及,都进行了努力的发掘。本书别具一格,是一部艺术界、古琴界,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界、哲学史研究界都写不出来,但是大家都喜欢的一部待别的著作。本书由为什么要学习古琴、古琴的起源、古琴的神奇传说、儒家文化与古琴艺术、老子与古琴艺术、道家文化与古琴艺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精神、春秋时期古琴文化的盛况、屈原与楚国的古琴艺术等等相关内容构成,文化与古琴结合,哲学与艺术交融,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中国传统琵琶十三套曲目”是由清代李芳园从两千年历史传承中整理出的“经典”曲目。本书作者庄永平对传承中各种版本所做的比较研究。在透彻地研究了历史上的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直到“工尺谱字”等琵琶曲谱演变过程后,将各个时期不同流派对的乐曲的差异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此外,书稿后半部分可见其专为版本比较研究所创造的将不同版本编排入同一个总谱的曲谱汇编,可谓一次独一无二的创举。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琵琶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一、琵琶的来历与演变;二、传统琵琶乐谱概述;三、近、现代琵琶流派及特征;四、传统琵琶曲的结构与分类;下编:传统琵琶十三套大曲汇编研究一、《十面埋伏》曲谱研究;二、《将军令》曲谱研究;三、《霸王卸甲》曲谱研究;四、《海青拿天鹅》曲谱研究;五、《普庵咒》曲谱研究
本书有改编自著名作曲家张朝老师的《绿-风之歌》, 王云飞老师为“翡翠”筝团创作的《十里红妆》, 还有入选第二届“翡翠-五色炫音”作曲工作坊的两位青年作曲家覃锋达、苏子麟的《无穷动》和《太古》等。这些专业作曲家从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出发, 为古筝重奏艺术带来更加丰富的音响和表现空间, 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该曲集包括何占豪老师创作或改编的25首古筝重奏作品,如:《茉莉芬芳》《春江花月夜》《梁祝》《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等,这些作品耳熟能详、旋律优美、风格突出,为古筝乐团提供了新曲库,既有专业性,又有趣味性。所有作品均附有音视频,由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组织乐团录制。
“大乐与天地同和”,国乐无双,民族音乐正逢盛世! 本书共分为六章,介绍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介绍了弹拨乐器中的琵琶、古琴和古筝等;第四章介绍了拉弦乐器的典型代表——胡琴家族;第五章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吹管乐器,如笛、箫、笙、管、唢呐等;第六章介绍了打击乐器中最常见的钟、磬、鼓。 本书将多种乐器的来源、特点、传承、变革与相关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图文并茂,行文间还设置了四个小栏目——在“涨知识”“开眼界”两个小栏目中分享一些与乐器相关的科普知识和图片,在“方言”小栏目中分享作者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有趣的经历,在“方响”小栏目中分享相关的音、视频资源。本书干货满满又妙趣横生,适合每一位对中国民族乐器感兴趣的读者闲来阅读。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二)》已经出版了好几年,由于间隔时间较长,第三册需要出版的乐谱就很多,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现分成第三册和第四册来出版。其中,第三册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筝乐作品,第四册是筝乐演奏家创作和改编的作品。这两册曲集是为专业古筝演奏者而编撰的,乐曲的选择主要考虑专业训练及研究的需要,所以均采用五线谱记谱。 中国筝乐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性艺术,有诸多地方流派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地方流派的孕育、成长及向外传播中,中国古筝艺术的地方流派,随着流派传人的代代传承而不断壮大、成熟,随着流派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内部整合,并通过在技术和音乐上吸收其他流派的营养来发展。 我们正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的伟大时代,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珍惜我们所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