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 博物馆热 逛展热 的流行,以及文博类电视节目及相关影视、纪录片在国内的播出,让越来越多国内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博物馆里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信息的不对等,许多国人对这些海外国宝并不了解。因此,我们计划出版一本名为《海外国宝全书》的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中国的读者了解和认识这些离家的国宝,进一步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先考虑到文物价值、知名度和关注度,再去寻亚洲、欧洲、北美等地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如欧洲的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洲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等,亚洲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泉屋博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朱塞培 翁加雷蒂是隐逸派三杰之一。他写诗字斟句 酌,寻找被经验的光斑意外照亮的少数词语,并将 这些零散的词惊险地连缀成美妙的诗句。其诗作体现出一种极为精致微妙的现代诗歌意识,甚至能清晰感受到 忧郁斜倚在微风的栏杆上 ,感受到一个个的词在黑暗中次第分娩为寂静的花朵。 《失乐园暗影》收录翁加雷蒂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一百四十八首,早的诗和晚写就的诗相隔差不多六十年,总体而言,一颗敏感的年轻又苍老的诗心主宰了一切,并使那些立于词语之上的瞬间进入永恒。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笔者1984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保管、陈列展览、研究等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陶瓷款识研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近年来,笔者应邀在国内外古陶瓷鉴定班和艺术品鉴赏班授课时,常有学员建议我编写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古陶瓷款识方面的书,笔者亦感到很有必要。为此,笔者在广泛查阅和收集资料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成是书,力求满足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需要,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查阅。 《中国古陶瓷款识》在编写体例上采取先分类再按时代顺序叙述的方式,尽量做到使读者查阅方便。编排上,力图紧凑醒目;文字表达,力争深入浅出。所附图片也采用当今颇受欢迎的“图随文走”的形式,以便读者一目了然。
《玉道》是*部完整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分为 玉之成、玉之史、玉之美、玉之德、玉之和 五部,从五个角度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历史、审美、道德化,以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融合。 在本书的写作编纂过程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北大教授王守常,以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组成的顾问团队,从国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分别对本书的完成提出了专业而诚恳的意见。强大的顾问团队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书尚未面市,便已受到玉器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的大力追捧。
马未都先生多年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在陶瓷、家具等文物领域享有盛名。出版过多本文物研究与收藏的书籍。此次马未都转变了视角,从陶瓷所呈现的色彩,这一直观的角度,研究各种颜色在陶瓷上的成因,不仅阐述其技术条件,更深层挖掘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审美心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马未都首次尝试写作,也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瓷之色》分十二章,介绍十一种颜色釉瓷器(青瓷篇幅较大,分作上下两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呈现了,各种颜色在瓷器上因各个不同时代,而呈现出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并辅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介绍和学术专著,更多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与大众化。
《宝石材料分析方法/高等学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系列教材》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分析、分子光谱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分析)、紫外 可见光谱分析、光致发光光谱、X射线光谱分析5个部分。 《宝石材料分析方法/高等学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系列教材》内容的安排与编写力图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宝石材料的各种现代分析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了解衍射分析、分子光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及应用,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必要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做到: (1)正确选择宝石材料的测试分析方法; (2)看懂或会分析一般的测试分析结果; (3)可以与专业分析测试人员共同商讨有关宝石材料研究的实验方案和分析较复杂的测试结果; (4)具备
《中国史前玉器史》的内容有绪论:玉器的六大成因、俗世玉器——巫玉的基石、巫玉之萌发与成长、东北夷古国玉利器的发展与繁荣打造了巫玉目前的靠前个高潮、昊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的缓慢发展、兼摄北南巫教玉器之长的淮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600余件宣铜器,本书择选代表性的172件,以清宫旧藏为主,上迄明宣德,下至清晚期,除宣德炉外,还有尊、瓶、壶、罐、盘等门类,以及作为附件的箸瓶、香盒等,系统地展现故宫博物院藏宣铜器风采。书前附有文章《宣铜器研究》,涉及宣铜器定名、故宫博物院藏宣铜器概况及“宣德炉”标准器等问题。所录宣铜器实例,分为大明宣德年制款(包括宣、宣德、宣德年制款)器、明清国朝年号款(除宣德年号外)器、人名及斋堂等他款器(包括无款器)三大类,每类中再按照器型细分,依照年代先后排序。每件文物,都附有详细的尺寸、重量和来源记录,并有锌、银、锑等金属含量检测数值,可资断代之参考。本书这批宣铜器为首次集中出版,通过图文,系统展现其造型、款识、皮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性和欣赏性,是了解明清时期宣德炉的上好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有色宝石,是宝石大家族中除钻石外所有有颜色宝石的总称。在有色宝石家族中,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与钻石并列为世界五大贵重宝石,受到了众多高端群体和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此外,有色宝石还有碧玺、海蓝宝石、紫晶、黄晶、托帕石、尖晶石、变石、橄榄石、石榴子石、透辉石和坦桑利亚石等。其特点是:种类丰富、颜色多样;价格差别大 ;文化内涵丰富;款式时尚、设计个性化。因种类繁多、价格差异大,为不同阶层和喜好的人们带来了极具个性化的选择,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书重点介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有色宝石品种。
中国瓷器发展至明本图录代,景德镇被誉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明清两代500多年,至精至美的瓷器多出于景德镇。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遗址进行过多次正式考古发掘和抢救性发掘,出土的御窑瓷片数以吨计,自2015年以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览,至今已举办了6个系列展,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本书为配展图录,为明代御窑系列的收官之作,收录一些新发现且未曾展出的明代御窑瓷器残件和修复品,并与精心挑选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进行对比,旨在汇报整理明代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片标本的近期新成果、进一步展示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内文采用超感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麻布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做工精良。
本书内容丰富,知识点全面,不但讲述了寿山石的历史文化、产地分布、开采状况等,还对寿山石的品种分类、真伪辨识、工艺雕刻、选购收藏、加工保养等均做了详细介绍。并配有百余幅寿山石及石雕作品的高清彩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寿山石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展现一个瑰丽斑斓的寿山石世界。
本图录为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配套图录,收录作品主要来自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逾百件出土及传世文物奇珍,或栩栩如生,或精美细腻,或古朴神秘,包含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等丰富品类。重现了两汉天下安平、睦邻友邦的大国智慧,百姓殷富、安居乐享的生活气象,以及厌胜辟邪、心系彼岸的精神世界。旨在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汉朝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通过展示两汉王朝掠影,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让国际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泱泱文脉。
太田孝太郎(1881—1967),号梦庵,日本岩手县盛冈人,近代著名的古玺印收藏家、印学研究家、书法家,寓居中国多年。与罗振玉、方若等著名学者交游,收藏先秦至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玺印一千余方。1920年至1932陆续辑钤藏印成《梦庵藏印》《枫园集古印谱》及《续集》三谱。1949年又将所藏的陈介祺、王懿荣等旧藏八方玉印集成《好晴楼藏玉印》,日本印坛泰斗小林斗盦曾从太田梦庵问学,太田梦庵去世后,八方玉印尽归小林斗盦收藏,并因此名其斋号“怀玉印室”。 太田梦庵是日本古印学研究权威,著有《汉魏六朝官印考》《汉魏六朝官印考谱録》《古铜印谱举隅》《古铜印谱举隅补遗》等,为日本优选水平的古印研究著作。 太田梦庵去世后捐赠给岩手县立博物馆的1092方是日本玺印收藏界中时代序列最齐全、功能与风格类型最多样的中国古玺印收藏体系。
《中国汉画大图典》以我国历年出土发掘的汉代雕塑和画绘作品为基础,整理汇集出约13000个汉画图像艺术单元,分门别类,形成一套七卷本的以图为字,用图像来解读先秦及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图书。本图典一至六卷的图
《从雅好秘玩到流动的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交易》综览汉至清末上下千余年的书法鉴藏与交易史,规模宏阔,内容充实。作者张冰、范丽娜一方面在正史、书画著录、题跋及笔记等各种文献中发掘一手材料,另一方面采纳了近年学界的个案研究成果,使全书既有丰富的细节,亦有宏观的视野。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古代书画鉴藏史的入门书籍,对于已在此领域耕耘的研究者来说,其综览视域亦将有助于新课题的开发。
《海外书迹研究》聚焦收藏于海外的中国书法作品,通过介绍书法仿制复本的技术和传统、各类书体的源流、书法作品形制的演变和特点,以及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中国书法更具整合性的感知途径。作者的观点融贯中西,独出机杼,语言晓畅,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