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 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 漫游、偶遇、感知 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 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全球艺术史 的路径。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到明至清前期,达到*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作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公认是一个重要的家具流派,专称为 明式家具 。其优秀制品不仅被视为艺苑奇珍,而且对现代家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明式家具在近四十年来备受西方人士所赏识与重视,曾出版了几种有关它的著述和图录,反而在中国尚无这方面的专著。王世襄编著的这部《明式家具珍赏》及其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专著,不仅填补了这个使人遗憾的空白,而且还后来居上,在家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远超前人。 本书编著者王世襄是当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致力收藏和钻研中国传统家具达四十年。他从自己的和全国其他公私藏处中精选出162件明式家具珍品,分门别类,并按器形由简而繁,造型由基本形式到
敦煌父女,薪火相传。常书鸿、常沙娜敦煌主题艺术珍藏集,致敬永远的敦煌。 1935年,留法学生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偶然发现考古学家伯希和编撰的《敦煌石窟图录》,看后激动不已。从此以后,他心心念念要回到中国,重新认识祖国的文化历史。40年代,常书鸿带着全家人在只有零零落落的骆驼刺和芨芨草的沙漠里艰难行进,终于来到鸣沙山下,组织筹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展开持续一生的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女常沙娜结缘敦煌,践行父亲的艺术生命,后又在林徽因等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工艺美术设计与教育的方式,将敦煌艺术之美传递给世界。 本书收录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 永远的敦煌少女 常沙娜横跨80余年、各个时期的敦煌主题艺术创作。题材多样,涵纳各朝代敦煌壁画复原临摹、整理、再创作作品百余幅,部分为此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弘扬华夏之美,应重视衣冠之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汉服文化不仅有利于我们构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而且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提升也有重要价值。本书以300余幅精美电脑手绘矢量图:历史名画 服装还原图, 配上简洁的文字,清楚地呈现出汉服作为汉民族的基本服饰,在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数千年间,由简入繁,由质朴到华丽飘逸,再到简便轻盈的流变路径;对汉服的实用性与审美趣味做了利落的梳理,是一本汉服知识的既美观又有趣的读物。秦汉深衣之妖娆,魏晋褒博之潇洒,唐朝霓裳之艳丽,大宋衣风之优雅,明朝服制之完善 汉服之美,从未消褪。翩翩汉家霓裳,绝美中国配色,本书是了解汉服、熟悉汉服,从而传承汉服文化的好途径。同时,精美的排版设计以及装帧设计
本书以几百件开罗埃及博物馆藏品为主体,首次通过大量高清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超大规模地展示了跨越千万年的古埃及文物藏品。除了众所周知的图坦卡蒙珍宝,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像、壁画、珠宝和生活用品等,它们来自吉萨、萨卡拉和达舒尔金字塔建筑群、底比斯王室墓葬群和卡尔纳克神庙等遗址,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古埃及的方方面面,为读者梳理古埃及历史文化的变迁,揭示古埃及人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来世重生的美好愿景,展示人类的智慧结晶。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是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由世界上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古斯塔夫 艾克所著,于1944年首次出版。艾克是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重要学者及先行者,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他第一次对中国家具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与归纳,奠定了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的格局。书中精美的图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家具所达到的艺术成就,让中国家具及家具文化走向了世界。 本次新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由知名家具研究学者周默先生翻译,并以附录形式对原书内容做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译者撰写的导读文章《不知近水花先发》,以及人名简释、中国古代家具部分专业名词简释、外文中国古代家具专业名词列表,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建于18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全面而经典的美术馆。 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中的重磅是世界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大约有8600幅之多。这里是世界上藏有西班牙国宝艺术家委拉斯贵支、戈雅之作品丰富的博物馆,也是藏有荷兰画家博斯的作品丰富的博物馆。馆内同时藏有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伦勃朗、丢勒、波提切利、委罗内塞等大师的作品。如此多的杰出人物和杰作汇聚一堂,这在全世界只有很少的艺术博物馆能够做到。此外,馆藏还有大约五千幅素描、两千幅版画、一千种硬币及奖章、两千种装饰品及其他雕塑艺术品。 本书将普拉多馆藏的世界艺术珍品置入它诞生的年代、环境,带领读者在历史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和杰出性。同时,也由此展现了
本书是继《陶瓷迹型学概论》后,陶瓷迹型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是在新创学科——陶瓷迹型学原理的指导下,用于元代青花瓷器物证鉴定实践的工具书,也是一本以元青花显微迹型作为客观物证,证明元青花真伪的学术专著。中英文对照,为海内外喜好瓷器收藏的藏家提供了科学的可供比对的谱系。 本书科研项目获得了专业机构的支持,如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东方陶瓷迹型物证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国家,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 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
本书是由广州番禺博物馆及广州东方博物馆牵头,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龙泉市博物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合作编著的陶瓷迹型研究学术专著。作为陶瓷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系列从书中的第三本,主要研究对象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迹型特征,将2015年陶瓷迹型研究团队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前往浙江龙泉窑窑址、龙泉市博物馆以及广东大埔余里窑窑址采集的标本迹型图片整理建构成标准图谱模型,在梳理明代龙泉窑系青瓷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鉴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证依据。全书中英文对照,图片资料丰富,极具专业价值。
张乃燕先生是张静江之侄,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著有《欧洲大战史》、《世界大战全史》、《芸庐历史丛书》、《罗马史》、《希腊史》,《欧战中之军用化学》、《药用有机砒化学》、《有机染化学》等著作, 张乃燕先生就任中大校长期间,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大礼堂是其标志性成果,卸任中大校长后,他潜心书画,成果颇丰,其孙张文嘉先生致力收藏了其一生材料,并把其中部分材料捐赠东南大学档案馆,其中大礼堂建设过程材料,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东南大学历史的一手材料,张乃燕先生的字画也独树一帜、风格清新,本书汇集大礼堂建设的一手原版资料及张乃燕先生的字画、其他作品。
中国青铜器经历了产生和初的发展阶段。夏和商早中期青铜器即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夏、商早中期青铜器,继承了龙山文化陶器的造型和艺术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一阶段的青铜器,由小到大,从简到繁,由朴素无华到富丽堂皇,为商代晚期以至两周时期青铜器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基础,在考古学和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选录夏代青铜器二十余件、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一百三十余件,其中一些作品为首次面世。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 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是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 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巡回展览的一个成果结集。项目将流失海外壁画以临摹、复制的方式 回归中国 。作品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理念,以匠人匠心,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以文物层级的表现标准对壁画进行再现并在国内做展览与传播,这是国内首次以这种形式将流失海外的壁画做集中展示。 本项目以流失海外壁画为立足点,反映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是活化特有文化资源,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传承文明成果的实践个案。《千年壁画、百年沧桑 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由古代壁画传承与传播、壁画复制临摹技艺与作品、传统壁画访谈以及学术研讨会专家评价等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作者收藏扇面30年,积累颇丰。本书以明清扇面实物为研究对象,是系统研究明清扇面书画艺术的鉴藏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明清用扇概况的论述,从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扇面的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藏等作了深入分析,亦从收藏角度,对扇面配件(扇骨、纸、签条、扇套、包装)等进行知识普及;二是图文结合,在实物的基础上,对所藏扇面之200幅精品一一考释,鉴别释文、印章、题款等,考证作者(收藏者)、附带小传,分析源流及书画艺术特点。
王献唐一生经眼金石书画无数,善作题跋,内容多为考述源流,甄别真伪,评其价值,或兼抒心怀。文字或长或短,多博证详稽,释疑订谬,识见渊致,语言精峭,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曾撰有《金石过眼录》《金契石友小谱》等,惜已散佚。本书蒐集整理了王献唐所见鼎彝金石文物、历代书法绘画以及相关著述等所作题跋精品数百篇,按铜器、货币、印玺、封泥、刻石、碑版、砖瓦、陶器、书法、绘画等,分类汇编,并配有部分原件图片,其中多为首次公开,是研究金石书画之学的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王献唐全集》编纂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21ATQ001)成果之一。
在浩如烟海的瓷器艺术中,彩瓷代表了瓷器艺术登峰造极的非凡成就,是极为丰富璀璨的一大品类。贵博所藏彩瓷品种包罗万象,年代从六朝至近现代跨越一千七百余年,风格从简单到繁华,从静雅到奢丽。它们以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国人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的嬗变,彰显了人类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本书由龙华烈士纪念馆多位专业研究员编写,依托馆内丰富的文物藏品和研究资料,选取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的87件(套)精品文物,讲述了文物背后有关烈士的生平故事,反映了烈士的不朽精神和爱国情怀,不少文物是首次公开出版,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烈士精神有力的体现。本书中文物故事真实生动,图文并茂,让读者感受刀光剑影的革命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充满活力的改革时期之氛围,是广大读者走近烈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读本。
2017年,龙华烈士纪念馆完成了基本陈列《英雄壮歌 上海英烈纪念陈列》的升级改造,通过 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 的手法,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凸显人物事迹和精神。在该基本陈列的基础上,龙华烈士纪念馆专业人员编写了该馆藏画册,按照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和时代的先锋这六大主题,以图片、格言、故事等呈现英烈事迹,突出英烈精神。该画册旨在弘扬英烈伟大精神、唤起更多献身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