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玉文化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本书按照时间线索,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拥有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以“玉器”作为切入点,展示未曾间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作者在三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致力于玉器与玉文化的研究,通过“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再研究”,体现了文博工作者的坚守与钻研精神。
本书包含从宝可梦世界的关都地区到帕底亚地区登场的1025只宝可梦的详细数据。书中将宝可梦按属性分类,清晰展示了每只宝可梦的进化形及各种形态变化,同时提供丰富的高清插图和图鉴说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每只宝可梦的独特之处。大开本设计不仅方便阅读,还能让每一页都充满视觉冲击力。无论是资深玩家还是刚入门的新粉丝,这本图鉴都能满足对宝可梦世界的探索需求。
《DK经典三部曲4(全3册)》由(英)乔纳森·格兰西著
白峰编著的《中国玉器概论》是介绍中国传统玉器文化知识的专业教材,内容丰富,对中国玉器文化知识的阐述专业、系统、全面。主要内容包括玉器的基本知识(概念、起源、功能、评价及雕琢技法等)、玉器的形制及纹饰、玉器的发展史(原始社会至现代玉器的特征及发展情况)、玉器的沁色及作伪辨伪、玉器的加工工艺技术(设备、雕琢工序等)、玉器的主要材质(翡翠、软玉、独山玉、绿松石玉、蛇纹石玉、石英质玉石、青金石)等。本书是集玉器专业知识、玉器鉴赏及玉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专业图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宝石学、设计艺术学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珠宝玉器文物相关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从宝玉石的鉴赏原理出发,全面整理常见宝石(含钻石)的专业鉴赏与贸易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优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宝玉石进行精讲,系统梳理出这些宝石的材料学、艺术学、文化史和分级评估等方面的专业鉴赏知识,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了解宝石文化并通晓鉴赏宝石的角度与方法。
乾隆曾在《南巡记》中总结自己的一生:“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其六次南巡,六下江南,必至姑苏城,乾隆与江南、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代宫廷艺术也与苏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为 文博研究机构专家和学者撰写的专题文章,从历史、文物、园林建筑、美学等角度,探析乾隆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之蓬勃发展,以及清代宫廷与苏州织造的关联及江南文化与宫廷艺术的互动。“下编”分为“密诏传位 君临天下”“稽古崇文 靖边宣武”“怡情乐志 物阜工巧”“龙袍袈裟 兴黄安蒙”等四个章节,通过乾隆时期的珍贵宫廷文物,从礼仪典章、文房武备、鉴藏珍玩等多方面勾勒出清代盛世繁华长卷,并揭示苏州织造承办、制作清宫珍玩的真实历史,集中与大规模地呈现故宫所藏与江南
《藏品虫害防治词典(英汉对照)》是一部与危害藏品的昆虫相关的词典,共收录有2479个词条,内容涵盖昆虫名、藏品类型、虫害的防治方式等。其中有249个词条是昆虫名,其余多为与虫害防治相关的词条。所有词条均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列出,昆虫名还含有其拉丁文学名。本词典适于以下读者使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藏品管理单位,设有藏品保护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研究藏品保护的科研机构,以及从事仓储害虫管控的其他单位。 本词典分为两大部分:正文与附录。正文部分为本词典词条的英汉对照,以英文词条的首字母检索对应的中文词义。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即常见馆藏害虫虫名检索(附录一)、相关专业词汇(附录二)以及不同藏品的虫害及其消杀法(附录三)。
冯新平、谭晓春编著的《西方文学简史(邮票插图版)》以西方文学史为阐述对象,在内容上分别从西方古代文学、中世纪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7-19世纪的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书中还配合正文选用了中外各国邮票、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首日封、极限片等邮品约五百余幅,图文并茂,主题突出,既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西方文学史的内容,又欣赏了精彩的邮品,可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修养。
本书以研究明代的书画收藏活动为主要内容。书中一共分为五章,分别从明以前与明代书画收藏与发展,明代书画市场的兴起与发展,明代文人鉴藏活动的形塑,明代书画鉴藏著录等方面来展开研究。作者结合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背景来展开,呈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和研究特色。书中图文并茂,包含书画作品赏鉴,书画题跋等,并结合书画鉴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明代文人之间的书画交往与鉴藏活动。本书一方面通过多角度研究了明人的书画收藏,另一方面也给读者呈现了明人的艺术审美,对后人了解明代书画艺术及收藏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白描所著的《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是一部中国玉器市场的见闻录。内容涉及真假玉器的分辨常识、翡翠ABC货的区分办法,篇篇都是作者在中国玉器市场上的亲闻亲见。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又有具体的收藏经验分享,是一部难得的集学术与实际应用于一体的纪实文学。
本书由专论和图版两部分组成。 专论部分分别由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分别撰写,介绍了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阳羡茶事,其中选用六十余幅图片作为插图以使作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 图版部分介绍宜兴紫砂精品五百一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一九四九年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件(套)精品。 本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认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 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撰稿之外,均出自主编者手笔。
《玉雕鉴赏(附光盘2)》从中国玉器的发展史、中国玉器的品种分类、玉料的选择处理、宝石与玉石的质地结构、玉器的设计甄别、玉器的雕刻技术、玉器的琢磨工艺等,到宝石玉石的鉴定评估、古今玉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名堂、雕刻工艺大师的简介与艺术成果等,无所不包,应言尽言。 赵永魁的《玉雕鉴赏(附光盘1)》无论是从远到近,还是从古到今,都可以称得上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明亮清晰、内容丰富,读后印象颇深,受益匪浅。
本书以“京都玉作”——始于元代的中国北方玉作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商俗资料与地理采访所获得的资料与人物访谈、口述历史的研究等进行比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