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专论和图版两部分组成。 专论部分分别由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分别撰写,介绍了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阳羡茶事,其中选用六十余幅图片作为插图以使作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 图版部分介绍宜兴紫砂精品五百一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一九四九年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件(套)精品。 本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认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 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撰稿之外,均出自主编者手笔。
本书是关于研究普通玉器的鉴定与交易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新石器时期玉器、西周时代玉器、汉代玉器的制作特征、汉代玉器的分类特征、西周时代玉器、辽金玉器的投资与收藏、中古玉器的品鉴与投资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新疆和田玉》内容简介:本书综合运用地质学、宝玉石学和玉器文化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和田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全书分上下两册,共十四章。不仅究明了新疆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地质特征、真伪鉴定、质量评价要素、分级标准,还对和田玉的开采、工艺、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释与解读,对于新疆和田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新疆和田玉》内容简介:本书综合运用地质学、宝玉石学和玉器文化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和田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全书分上下两册,共十四章。不仅究明了新疆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地质特征、真伪鉴定、质量评价要素、分级标准,还对和田玉的开采、工艺、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释与解读,对于新疆和田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针对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职业的教程。书稿品类齐全,从珠宝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珠宝玉石基础课程(包括概念、结晶学、晶体光学、性质、仪器等)、钻石学、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贵金属首饰与检测、珠宝玉石优化处理、珠宝玉石加工工艺共9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珠宝玉石和贵金属首饰的分类、性质、鉴定、合成方法、优化处理方法、分级、文化特征、鉴定技法以及产地产状等特征,可用作珠宝首饰鉴定师的培训教材和珠宝首饰从业人员的自学用书。
本书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龙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龙泉青瓷”主题展览的配套图书,本书充分地将该展览的盛况,从源产地讲到出口,再从行销海外讲到风靡世界,最后展现当代龙泉青瓷工艺的发展近况,可谓古今结合,龙泉青瓷的传承亦未曾断绝。该展览的主体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瓷器之路,同时也讲述了一条龙泉青瓷从古至今的传承之路。
陶瓷为潮州地区的重要名片,其发展历史悠久。本书以潮州地区陶瓷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新石器时期至2020年,以历年来考古调查与发现成果、档案资料、口述访谈等资料为基础,分为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部分共十六章,论述历史上潮州地区陶瓷业的地理分布、产品类型、工艺特征,涉及陶瓷的生产、运输销售及使用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总结陶瓷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关注陶瓷行业组织、工匠和商号。最后另附“近代以来东南亚潮人陶瓷业”,专门论述东南亚地区潮人经营的陶瓷业发展情况。 全书资料翔实,图片丰富,语言流畅,分析与总结潮州陶瓷发展历程的特点,透过陶瓷业的境遇,了解时代背景,以潮州陶瓷史为窗口,从中可一窥潮州地区手工业发展进程,了解广东陶瓷发展历程。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目前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抢救”意义。
吴越申主编的《2016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作品集(精)》是一本2016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作品集,收录2016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作品中的特别金奖、金奖、银奖、铜奖、 奖作品以及部分作者介绍,有利于玉器行业加工者作为参考。
2012年,桂林鸡血玉成为 中国 东盟博览会国家政要及贵宾指定礼品 。国礼是什么样子?盒子、实物图片,一一呈现;设计原理,娓娓道来。并以此为契机,梳理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红文化、玉文化、红玉文化,并试图树立鸡血玉的历史定位。 此后,作者打破传统玉文化的分类,另辟蹊径,图文互动,令人或捧腹、或沉思,三百多页的全彩印刷,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通过鸡血玉成为国礼为引子,读者可以逐步了解一种玉,了解一种玉的发展历程,了解图文互动的美妙可人,了解红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肯定是一部将会引起你面部表情变化、内心荡漾起较大波澜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