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知识性、专业性、实用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它不仅对和田玉的基本知识、种类鉴赏、价值分析进行了解读,而且向读者展示了和田玉的识别特征、收藏与保养方法、投资技巧,以及艺术作品在造型、工艺方面的鉴定与评价知识,并且将和田玉和新疆白玉(包括羊脂白玉)、俄罗斯白玉、岫玉及其他玉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是一本提供给收藏与投资爱好者、玉器鉴定师和玉雕工艺师使用的工具书。 包章泰:现任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副会长、文物鉴定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研究中心理事长。从事古玩收藏、研究与鉴定三十余年,积累了过硬的艺术功底,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专业领域中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2000年,创办福建省首家民间博物馆,馆藏文物得到耿宝昌、吕济民等文物界前辈的肯定与赞赏。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其覆盖范围,西起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南到大凌河流域,地处辽宁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四盟及河北省北部地区。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文化延续的空白,确定了以大辽河流域及其支流大凌河、老哈河为主要地带的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文明起源,为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不但创造了农牧业生产工具,创造了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人类文明。红山文化玉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通过分析和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其目的在于了解社会发展史、文化发展史、宗教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这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中国古代玉器拍卖投资考成汇典》精选了近二十年间,读者朋友们熟知的各个高端拍卖行的拍卖品。每件入选的玉器拍品都精心挑选、认真辨伪,并都附有详细的拍卖交易信息,甚至还附有拍卖记录。本书在“拍卖与投资”两大领域中,梳理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实物线索”,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玉器的拍卖导向,可以为热爱玉器的朋友们提供参考,也可让读者朋友们实现快捷搜索和查询的同时,获得视觉和感观上的审美愉悦,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玉器爱好者的投资和鉴赏需求。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玉器收藏爱好者实用而具指导意义的案头读物。
殷志强编著的《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一书,由玉材文化、器具文化、甄别鉴定、工艺设计、附录五部分组成,主要收录近10多年来,笔者研究中国玉器的文章,有的文章在学术会议或专业杂志发表过,大部分是首次发表。 本书虽然属于论集性质,但尽可能注意中国玉器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学术的探索性、文字的可读性,内容紧紧围绕中国玉材、中国玉器、中国玉文化展开,基本反映出笔者近期中国玉器研究的新视野、新进展、新成果。本书还附有20O多幅图片,基本上是作者在各地参观学习所拍,图片的质量虽比不上专业摄影师水平,却是作者亲手拍摄,视角独特,观察新颖。
殷志强编著的《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古玉珍品》正文按照中国玉器发展史的脉络进行编写,分为文明发端——新石器时代玉器;神兽灵玉——商代玉器;以玉行礼——西周玉器;君子比玉——东周(春秋)玉器;龙行天下——东周(战国)玉器;楚风汉韵——汉魏玉器;风情万种——唐宋元玉器;雅俗并举——明代玉器;吉祥如意——清代玉器;邻邦玉风——痕都斯坦玉器等10个部分,既考虑了美国博物馆所藏中国玉器的特点,又将这些玉器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更重要的是,试图以简练的语言,归纳出中国玉文化的特点。 每个部分以玉器为单位,有若干条目构成,全书共有140个左右的条目,收录200件左右的玉器,还有部分玉器的细部特写。每个条目有500个左右的文字说明,对玉器的形态特征、时代特点、艺术特色、历史艺术价值等方面加以说明,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珠宝翡翠》一书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先生撰稿,本书对珠宝翡翠的产地、种类、光泽、化学成分、加工技术以及佩戴要点等做了详细而充分的讲述,特别是对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翡翠等在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爆的藏品做了深入的探讨,是珠宝翡翠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全书插配了1000余幅来自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图片,为广大珠宝翡翠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书分为基础入门、鉴定技巧、*实战、专家答疑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您介绍和田玉的概念、产地、种类、雕刻、鉴定方法、优化处理、价值评估,以及市场行情、*地、收藏与投资等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例分享、专家答疑,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让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样,一步步带领您轻松进入和田玉收藏大门,并进一步由新手炼成行家! 本书注重实用性,语言简洁、图片丰富、配图准确,不仅有精品高清图、真伪对照图,还有局部显微图,让您看着不枯燥,一看就懂!
白玉是中华玉苑中拥有的独特资源,我国玉器的代表之作大多以白玉为原料。古人说玉有“五德”,讲的就是白玉。“温润而泽”“缜密以栗”“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中细然”“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等说法,彰显的正是白玉的这些特点。自新石器时代,白玉已被其利用,商代已形成规模生产。而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白玉都被当做“帝王玉”,皇宫的玉器大多都由白玉制成,这就是皇权的象征。 白玉(特别是和田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缜密,击之其声如钢”。它以精良细腻的质地、纯洁怡人的色泽,在其他有色玉石中占据受屈一指的地位。 本书力从中国玉文化、认识白玉、白玉的特点、白玉的鉴别、白玉的收藏方法、白玉的投资技巧、白玉保养和修复技巧等问题出发,对白玉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剖析
赵幼强主编的《山水我所有(黄宾虹珍品集)(精)》收录了《水墨山水》《渍墨山水》《设色太湖山水》《水墨富春山水》《设色山水》《宿墨山水》设色山水花鸟》等黄宾虹的作品。
衢州万玉堂主人严春元先生,近日专程送来其藏玉精选集的清样。集子即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大册,选其所藏精美玉器五百多件,以文导图,文字精妙,图版清晰。开卷浏览,仿佛置身群玉山庄,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细审万玉堂藏玉,会让你感慨其了不起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规模。万玉堂收藏玉器数量众多。总数近万件。史树青先生专门为之题写“万玉堂”斋名,可谓名符其实。其次是其系统性。中国是崇玉尚玉的国度。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的生产和使用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并分别在良渚文化时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掀起了三个高潮,而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又部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玉文化。万玉堂的玉器收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自新石器时代
《中国玉器鉴赏图录(套装上下2册)》全面展示玉器的品种类别,系统介绍了玉器的鉴别知识,一一标明了玉器的规格尺寸,具体提供了玉器的历史年代,一幅幅精美的玉照,让您大饱眼福。
石器是人猿揖别的主要标志。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神州大地的先民们用形形色色的石头制作各种各样简陋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去狩猎,去开垦,去争夺地盘,乐此不疲。 玉石毕竟数量很少,玉工具和玉兵器弥足珍贵,更因为具有神秘的光泽,被上层贵族用来彰显特权,用来和神灵沟通,失去了实用价值,后来只是被作为仪仗用器,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慢慢被人们遗忘了。 周南泉,享誉世界的玉器鉴定权威,文物收藏界的奇人,集数十年研究、鉴定、收藏经验,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将上古玉工具与玉兵仪器的品种、形制、工艺特征等娓娓道来,演绎出一部古代玉器的收藏宝典,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投资、鉴藏玉器的绝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