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马未都先生多年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在陶瓷、家具等文物领域享有盛名。出版过多本文物研究与收藏的书籍。此次马未都转变了视角,从陶瓷所呈现的色彩,这一直观的角度,研究各种颜色在陶瓷上的成因,不仅阐述其技术条件,更深层挖掘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审美心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马未都首次尝试写作,也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瓷之色》分十二章,介绍十一种颜色釉瓷器(青瓷篇幅较大,分作上下两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呈现了,各种颜色在瓷器上因各个不同时代,而呈现出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并辅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介绍和学术专著,更多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与大众化。
宜兴紫砂以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热”为推力,随着17世纪世界经济的流动、中西文化的碰撞,进入欧洲市场。17世纪饮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对茶器的市场需求,使得荷兰代尔夫特、英国斯塔福德郡、德国麦森等欧洲各国陶工竞相对宜兴紫砂进行仿制。陶工们的生产不是简单的模仿,在吸收与借鉴宜兴紫砂颜色、造型、装饰等艺术形式的同时,进行了工艺技术、设备的改进与艺术的本地化。这一生产过程,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早期陶瓷产业的提升。 同时,文化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宜兴紫砂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对欧洲艺术样态也进行了选择性地吸收、接纳。18~19世纪,紫砂茶器求新求异的造型、繁复华美的装饰表现出与欧洲审美趣味的融合。进入20世纪,宜兴紫砂一方面融入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为传统工艺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仍然持续着它的影响力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本书是老古董丛书中的《古代民窑陶瓷》分册。本书收录从汉代到明代450件具有代表性的精美陶瓷器。每件陶瓷器均附有精美图片、尺寸、市场卖了及将要说明。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许多品种均附有参考价值,可供文物收藏者欣赏、参考。
周高起、董其昌著的《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生活经典)》介绍: 《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 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 《阳羡茗壶系》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 部宜兴紫砂专著。
《收藏之眼:20世纪海内外收藏中国陶瓷》关注的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这一百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所造就的欧洲、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地区的很好中国陶瓷私人藏家,包括约翰·摩根、洛克菲勒家族、尤摩弗帕勒斯、大维德爵士、鲍尔、横河民辅、布伦戴奇、安宅英一、松冈清次郎、胡慧春、赵从衍、天民楼、鸿禧美术馆、玫茵堂。他们的藏品水平和市场价值可与世界各大博物馆比肩。本书介绍梳理了这些重要私人藏家收藏中国陶瓷的故事、藏品特点和原因,并且对他们所经手的重要藏品与拍卖市场上以及各大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比较,希望对陶瓷爱好者们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中国陶瓷珍品在全世界的分布,以及中国古代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历年的交易情况,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周高起、董其昌著的《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生活经典)》介绍: 《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 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 《阳羡茗壶系》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 部宜兴紫砂专著。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 ,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
陶瓷产品设计指借助设计的思维或技术手段,对陶瓷产品的功能、原理、结构、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包装,其目的在于提升陶瓷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于清华著的《英国陶瓷产品设计》是“中外陶瓷设计艺术丛书”之一种,本书主要介绍英国的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其以“文化、工艺机构与设计活动”“手工制作”“百年品牌”“陶瓷打印”为着眼点,从英国人的饮食文化、家居生活,及陶瓷涉及的主要城市、工作室、设计师、设计组织、设计品牌等角度展开细致论述,向读者呈现英国陶瓷产品设计的整体特征及其文化气质与陶瓷风格。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新馆于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省投资规模 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悠久辉煌的历史,美丽富饶的山河,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若群星璀璨。本书为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系列图书分卷之一,主要收录山西博物院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图文并茂。
中国瓷器,名满天下。本书从器型、纹饰、颜色等美学角度,解读中国瓷器,同时普及瓷器工艺知识、文物知识,带领读者鉴赏瓷器、了解瓷器。 本书共五章。 章“瓷器之源,天下名窑”,展示和介绍不同窑口烧制的14件瓷器,体现不同名窑瓷器的特点;第二章“白地生花,青丝红线”,展示和介绍16件在白地上施以其他釉色图案的精美瓷器,青花瓷是其中的代表;第三章“釉上作画,瓷上多彩”,展示和介绍15件彩瓷瓷器;第四章“如脂如玉,粉嫩多彩”,展示和介绍17件粉彩或斗彩瓷器;第五章“匠心创烧,精工不凡”,展示和介绍14件造型新颖、工艺独特的瓷器。 本书适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瓷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收录了公元1368年至公元1948年的紫砂名壶,细致介绍了明代33只,清代138只,民国29只紫砂名壶,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明、清、民国紫砂名壶作品的一大集成。 本书充分展示了跨三个朝代的紫砂名壶艺术品的造型特征,是儒、道、 三合一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紫砂艺术品,作者历时20余年,逆向前行,穿越其间,盯住目标,与古人对话。艰难寻觅,向名师请教,终成此作。 在本书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类54只,儒教、仿青铜器、植物类72只, 类35只, 类39只,总共200只。在似与不似的创作中,体现出 的艺术魅力,使极至的紫砂塑泥智慧唤发出一个洒脱超然的辉煌发展时代。
周高起、董其昌著的《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生活经典)》介绍: 《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 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 《阳羡茗壶系》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 部宜兴紫砂专著。
宜兴紫砂以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热”为推力,随着17世纪世界经济的流动、中西文化的碰撞,进入欧洲市场。17世纪饮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对茶器的市场需求,使得荷兰代尔夫特、英国斯塔福德郡、德国麦森等欧洲各国陶工竞相对宜兴紫砂进行仿制。陶工们的生产不是简单的模仿,在吸收与借鉴宜兴紫砂颜色、造型、装饰等艺术形式的同时,进行了工艺技术、设备的改进与艺术的本地化。这一生产过程,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早期陶瓷产业的提升。 同时,文化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宜兴紫砂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对欧洲艺术样态也进行了选择性地吸收、接纳。18~19世纪,紫砂茶器求新求异的造型、繁复华美的装饰表现出与欧洲审美趣味的融合。进入20世纪,宜兴紫砂一方面融入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为传统工艺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仍然持续着它的影响力
本书依据陶瓷新彩装饰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法编写,是一本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用书。内容涉及理论概念和具体案例实操,主要内容包括:“陶瓷新彩装饰”学习之初,绘制工具材料介绍,典型技法范例,新彩烤花的工艺流程、常见问题及避免方法,新彩作品赏析。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章的前后设置了知识、技能、素质三大目标及课后实训板块,以便于学生 好地了解并掌握重点内容。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以及陶瓷艺术设计等类似专业的教材,还可以作为陶瓷绘画爱好者和相关从业者学习的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