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名联鉴赏》共收录历代咏梅名联300余副,分为名胜联、题赠联、悼挽联、谐趣联四部分,并配有名联图片(主要是楼台亭阁、寺庵庙宇、书院会所等建筑物)100余张,可谓图文并茂。每一名联下均有作者、简析等栏目,详细介绍名联的来历以及相关的趣闻轶事。通过梳理并阐述这300余副有关咏梅的名联,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并把握作者赞颂 梅 之五大独特人文意蕴:一是如郑板桥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之颂其品,二是如蒋廷锡 梅老格高,横枝贵疏瘦;笔奇腕弱,饮兴转粗豪 之赏其姿,三是如赵宦光 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之品其香,四是如孙心筠 游子归来折杨柳,故乡人到问梅花 之道其情,五是如金埴 兰畹骚翁为远祖,梅花仙客定前身 之吟其情。
以各朝代发展顺序为纲,从原始社会书画艺术的起源,一直讲到近现代中国的书画,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几乎将中国从史前文明到民国时期的书画艺术发展全部囊括其中,在中国书画鉴藏类书籍中尚属首次。 全书分为十章,前九章为历朝历代书画发展情况,每章都包括此一时期的时代概况、书画创作情况、以及官方和私人书画鉴藏与著录介绍。内容翔实,对于画家与书法家的介绍绝不流于一般认识,而是在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单设第十章为中国书画鉴定方法论,列举中国自古以来的书画作伪手法,穿插实例,通过现实中的例子来分析具体作品的真伪鉴定思路,于目前学界尚无此种写法。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
王献唐一生经眼金石书画无数,善作题跋,内容多为考述源流,甄别真伪,评其价值,或兼抒心怀。文字或长或短,多博证详稽,释疑订谬,识见渊致,语言精峭,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曾撰有《金石过眼录》《金契石友小谱》等,惜已散佚。本书蒐集整理了王献唐所见鼎彝金石文物、历代书法绘画以及相关著述等所作题跋精品数百篇,按铜器、货币、印玺、封泥、刻石、碑版、砖瓦、陶器、书法、绘画等,分类汇编,并配有部分原件图片,其中多为首次公开,是研究金石书画之学的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王献唐全集》编纂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21ATQ001)成果之一。
《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此剧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袁了凡先生释义琵琶记》意在将 外图书馆古籍库里的版画原作与文献,以及平日难睹真容的善本珍刊化身千百,以利学者在细细品鉴、对比中发见深意。 选编这部丛刊,一是为版画史研究提供接近于真迹的图像;二是为版画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完整的文献。
全书图文并茂,将随文史掌故大家、祖父郑逸梅与海上书画名家交往、带其拜师学习、收藏,其中很多书画创作及名家交往轶事多为 披露在读者面前,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人文,为研究当时文人社会生态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成为书画及名家研究不可多得的 手资料,具有很强的研究文献性、收藏导读性,再现了近代海派文化的繁华。
全书图文并茂,将随文史掌故大家、祖父郑逸梅与海上书画名家交往、带其拜师学习、收藏,其中很多书画创作及名家交往轶事多为 披露在读者面前,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人文,为研究当时文人社会生态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成为书画及名家研究不可多得的 手资料,具有很强的研究文献性、收藏导读性,再现了近代海派文化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