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杭州全书 西湖丛书》的一本,本书对西湖周边及其景区内的各种名石进行介绍,分为湖山石景、悠久文化、故事传说、名石鉴赏等部分,从名石的形状入手,兼顾其背后的文化、经济、故事等,并对其中的十五块石头进行了鉴赏,*后还有西湖名石的集录,让读者对西湖的名石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世上有一种征服,不凭蛮力,不用刀枪,亦无需牺牲,这便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文”,亦即“文化”。 《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单地说,就是考察客观世界以研究其规律性的变化;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儒者的思想,未免有拔高人文之嫌。但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与华夏文明几乎同时形成的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大都已经衰落甚至灰飞烟灭,唯有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磨难而依然长盛不衰。力量来自何处?主要是靠自身积累的深厚人文底蕴,支撑了五千年来这片物质上并不丰裕的“天下”。 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历史命题,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中国人尤其是他们的人文学者,进行长期的、艰难的心血智慧投入的伟大
《石道--奇石形式的创建与解析/博古书系》编著者吕耀文。奇石是指岩石中的造形石或形象石、画面石或图纹石。拓展奇石文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笔者独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奇石界的三大流派,即:“形”、“色”、“图”派。沿着这三大奇石流派的脉络,试图探索出它们的经典范式,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本书通过对奇石形式世界的梳理,抽象出其中有价值的范式,总结出赏石审美的瞬间感受,获得奇石”象外之象”的美学规律。人们以奇石为观照、审美对象,通过“静、和、乐、悟”,从中获得愉悦,进入一种宽松、自由、忘我的境界。
随着珠宝开采加工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珠宝也由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常宝贝系列:珠宝选购》中玲琅满目的珠宝玉石,拥有或与生俱来、或后天雕琢加工的不同特质,传达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只有根据各人的喜好、气质、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珠宝,才能做到二者的相得益彰。
《名表的历史》讲述当孔子发出 逝者如斯夫 的感慨时,人类对时间的追问已经开始,但时间无始无终。世间的绝妙好辞,也无法捕捉出时间的痕迹,时间似乎让人无法寻觅其踪影。然而,钟表的出现,将浑圆无尽的时间分割成以秒分时命名的单元,人们的生活也因而有了规律,有了节奏。那些真正的钟表匠坚信 镌刻岁月,呈现完美 才是钟表业的*终目的,当一款由人工制造的机械表问世时,它代表一种历史,犹如两千年的古罗马竞技场内凹凸的石板记录千年的雪雨风霜一样,为你记录所有经过的点点滴滴。
历经百年沧桑的天津卫,在动荡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古玩圈内曾演绎出不可胜数、发人深思的传奇故事。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集藏故事。书中不仅借收藏唐代稀世珍宝金壶杯的坎坷历程和主人公曲折缠绵的爱情长跑故事,生动描绘了天津人的执著、豪爽、炽烈和急公好义的性格,以及当年古玩界鲜为人知的逸闻轶事,还让读者站在津沽码头上,领略天津的民俗民风和人情世故。同时,还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津沽大地率先在全国掀起收藏热的某些珍贵历史镜头,从而使初入道的集藏爱好者从中学到一些集藏鉴赏知识。 本书从民国晚期写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国内写到国外;从美国旧金山写到缅甸密支那。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充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激烈矛盾。相信这部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作品,定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意味无穷的好心情!
公元三百五十三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显赫家族名士四十二人,雅集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名士们共成诗三十七首,想编成一部集子以流传后世,提议集会发起人王羲之写序。王羲之乘着酒兴,现场挥就了一篇《兰亭序》。这篇书法共三百二十四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堪称神品,被后世誉为 天下*行书 。 正史记载的《兰亭序》大概如上所述,但实际上围绕《兰亭序》还有很多历史争议与公案,可以说千年以来,争议不断,谜题迭出:这篇文章是否王羲之所写?书法是否王羲之所作?为什么被称为 天下*行书 ,却不见真迹?为什么唐太宗要用计骗取《兰亭序》? 为什么郭沫若质疑兰亭真假,却引起了*的批示? 《兰亭序》真迹下落何处?是否陪葬昭陵或乾陵? 本书作者雒长安先生是书法家,也是历史考古学者,
《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选取常用格言警句、诗词名篇、楹联条幅以及贺词妙语等数十条,以甲骨文书体书写,不仅方便读者临摹、练习,也是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参考书。《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希望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书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