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史(第4版)》的独到与精妙之处在于其涉及的范围和主题所包含的广泛内容。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具有这样的跨度。金融专业人士可以由此来评判当代利率水平和货币发展态势。研究历史的人们也许会看到相应的国家和文明的兴衰、战争的发动和灾难,以及和平的享用和滥用。研究经济学的人们也许能从利率的潮汐变化中意识到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这两股轮流坐庄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本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意见汇编包括了委员会于2012 2016年期间做出的从TA755rev到TA840rev的系列意见,是四十余年以来委员会著名的系列意见汇编出版物中*一集。本书中所含的82个意见反映了国际商会全球应用的信用证、银行间偿付、跟单托收及见索即付保函规则是如何运用于日常实务的。银行委员会的意见代表了委员会对国际商会规则如何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官方解释。多年以来,这些意见不仅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有力指引,也被法官们在审判涉及国际商会惯例的争议时所广泛引用。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最主要的来源。当前,好银行和坏银行的区别,主要是由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决定的。本书专注于探讨微观层面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实践及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辅之以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了银行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道理。本书从信贷从业人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概念着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客户分析、用途与交易背景分析、项目分析、市场分析、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担保抵押分析和融资方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从银行债权人的视角,对信贷业务涉及的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解读,对债券承销及投资、表外理财投资、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于2015年4月出版后,受到金融理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正逐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但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如GDP、CPI、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再版,修订了第一版前十章的部分内容,将统计数据更新至2015年末,并新增了以下三章内容: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第十二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给”;第十三章“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
本书囊括了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编辑出版的小额信贷通讯,总共六期。这本合集详细地介绍了小额贷款公司自2005年试点之后中国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主要包括:政策导向,各地规则,统计监测,试点动态,专家视点,经验交流,探讨园地和世界视野等栏目。
《利率史》第四版以极其详尽的笔墨分析了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市场和借贷做法。它汇总了所在时代和地点的政治和经济事件及金融习俗,从而将利率和信贷形式置于各自的环境之中。具体包括: 古代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罗马。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 1900年前的近代欧洲和北美:英国、法国和欧洲其他 ,以及美国。 1900年后的欧洲和北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以及加拿大和美国。 20世纪90年代的其他 和地区: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拉丁美洲。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巨著,涵盖了历史学、法学与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它以丰富的细节、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理论论证,全面展现了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史,系统阐述了奥地利学派所认为的关于货币、银行信贷与商业周期之间的关系,并且试图打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藩篱,构建更闳阔的研究和分析的视角,即历史演化的视角、理论的视角,以及道德的视角。 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约尔格 吉多 许尔斯曼(J rg Guido H lsmann)博士认为本书有5项主要贡献:(1)全面重构了货币与银行业的法律框架 从古代到现代;(2)把法律和经济学的逻辑应用于银行业,把微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现象联系了起来;(3)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观点,广泛批评了部分准备金银行业务;(4)把奥地利学派对计划经济的批评应用于中央银行体制;(5)从基于市场的企业家
本书系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票据发展报告编写组所撰写。本书共分五篇、十一个章节,分别从环境、市场、治理、创新、展望五个篇章介绍了2014年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经营环境,中国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中国票据市场利率情况,票据市场监管与规范,票据业务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票据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票据业务市场创新、互联网票据新业态的发展,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未来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与展望等内容。本书附录包括七个专题,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有益补充,从而使本书的叙述更加详实而全面。本书旨在推动市场各方从理性、客观、积极的视角,共同呵护和推进我国票据市场的持续发展,为我国金融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由刘伟等著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与传导机制研 究》主要对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中催生出来的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货币政策失效不单 是因为理性预期,也可能是因为传导机制的问题,对 主流研究涉及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信贷等四种 传导渠道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和实证研究。虽然无法从 理论上直接证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绩效有 影响,但是,对若干经济危机案例的实证研究能证明 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公众预期外的货币政策失效, 那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定有异常。提高货币政策在 防范危机方面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一 个重要方向。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房地产业和股票市场 等探讨了我国资产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关系 ,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指标产生 显著的影响,但是对企业的投资
本书是英文影印版本,是货币银行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此次修订,作者除了对相关材料和数据尽可能进行更新之外,还增加了对证券化和影子银行体系的讨论及对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的变化的介绍等相关章节。此外,还根据课程需要对一些章节进行了调整,把 金融危机 一章调整到 银行业与金融机构的管理 、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与 银行业:结构与竞争 这三章之后。 本书适于货币金融学课程使用,同时,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也可供渴望了解货币金融知识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是证券从业人员专项业务类资格考试(专业资格考试) 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辅导用书,适用于已经进入证券业从业的人员(入门资格考试合格者均可参加)。它紧扣新版证券考试大纲,精心编写证券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业务知识,并设计了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真题以及解析,便于考生复习使用。
《品谈ISBP745》一书围绕鲜活生动的银行信用证审单实务,在“不符点是否存在”的意义上,本着“信用证服务贸易”的原则,从贸易、结算、运输、保险和法律多个视角,结合精心整理编排点评的319个经典案例,深入浅出,与您一同品味信用证审单的艺术,为您逐段解读国际商会2013年“信用证审单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的近期新出版物??《ISBP745》。 本书可作为银行审单、企业制单和大学院校师生的作业和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国际商事法律咨询、案件审理和学者研究的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