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具有强大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滨海城市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滨海城市独特的发展定位,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内涵的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塑造及环境生态的保护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城市相比,滨海地区城市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多样性表现在因地域、文化、经济、人口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城市定位与形象的差异。其复杂性表现在除城市普通工业与居住功能外,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水产养殖、旅游度假、沿海景观等是滨海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城市建设的同时又需充分考虑区域水环境保护与安全。因此,城市发展不能单纯遵循传统城市建设思路。 滨海城市的发展不仅要与内陆城市建设区别对待,具体的滨海城市更是要根据现有的发展趋势
本书系统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其韧性建设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重大引领作用。客观地评估了2019年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成长性态势,并增选了10个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对其进行发展潜力评价,提出了今后抗击疫情常态化的过程中有效建设韧性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书中重点研究和阐述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进展和未来展望;并对部分国家中心城市和代表性特大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的特色实践,以及部分国家中心城市韧性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推动解决后疫情时代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市韧性建设及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用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依据,以上海开埠以来一直到1937年抗战前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研究1843-1937年近代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所表现的特征,房地产交易制度的变迁,建筑结构类型的变化,房价、地价、房租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演变,以及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管理。本书通过充分收集、计算各个年份的建筑面积、地价、房价、房租数据,从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描述近代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力图体现近代上海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全貌,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旨在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今的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是对全球有代表性的5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报告,书中从全球城市的空间格局、规模格局、收入格局等各个角度,将500个城市进行了分类,在进行数字分析后得到了计量发现,并以各种典型城市为例,分析了其特点及在全球城市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书中还筛选出150个城市作为正式的研究样本,这150个城市横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覆盖了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了当今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
当今城市治理的特点是地方事务管理参与者众多,这就提出一些有待调查的问题:到底谁在规划和管理城市事务,是个人还是机构?公共的还是私营的?又是怎么规划和管理的?这一进程中有哪些共同利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采取合作行动?城市治理的众多参与者相互作用的关键动机是什么?本书以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和海得拉巴的一系列案例研究为基础,围绕上述问题讨论了印度大都市的治理问题,对21世纪初10年印度大都市治理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基于不同部门的比较性研究。书中分析了自由化和权力下放后发生的变化,侧重于初级教育、医疗保健、贫民区改造、供水和卫生、垃圾管理五个公用事业。
本书遴选的文章都是作者在水电、能源管理平台上,结合工作实际,着眼于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发展、农村农民、减贫脱贫、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展)、 组织、 合作、现代科技等问题,深入研究、思考后,提出的政策建议、改革思路和组织开展工作的意见以及实践成效。这些文章早年大都发表在中央和 核心刊物上,反映了 “十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水能资源开发、水利经济发展的探索历程。
本书是陈前虎教授团队协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服务浙江省委省政府美丽城镇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行动的系统成果。该成果构建了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的城镇建设理论体系,梳理了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的发展成就以及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做法,分析了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态势,提出了新时代美丽城镇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多层级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指引,分别选取典型地区案例,详细阐述县市、乡镇、跨地市城镇集群、县市域城镇集群在规划建设上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未来全域美丽城镇创建的具体行动与重点任务。 全书从战略高度、历史维度勾勒出浙江小城镇特色成长与美丽城镇建设的主线脉络,以美丽城镇为“先行地”,深刻回答了如何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同富裕”目标这一现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的核心之一。地球大数据存在宏观、动态、连续性等优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本书围绕地球大数据应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应用案例,介绍了 上主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框架,详细论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与评估方法进展,阐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综合监测及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应用实例,并指出了地球大数据应用于SDG11监测的研究前景。 本书主要的读者对象为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大数据、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等。
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深度调整中。 从发展动力看,2023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在202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发展动力减弱,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降低。但是,也应看到房地产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从增量与存量两方面挖掘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从市场风险看,风险防范与化解仍然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问题,应从土地入市、保障房供给、房屋收购储备等方面防止房价大幅波动。从市场预期看,供给方面,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开发投资额持续下降,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需求方面,居民购房意愿低迷,部分贷款购房者选择提前还贷以减轻负债和利息负担。因此,应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修复信心,改善企业与购房者的市场预期。 从市场趋势判断,预计2024年房地产行业大概率维持筑底企稳态势,下半年在政策效果逐渐显
本书在充分借鉴现有城市指数基础上,以 城市理论、特别是 城市演化原理为依据,基于动态发展、多维度的视角,从 城市网络连通性、要素流量、发展成长性三个维度来构建 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并对 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为上海等 城市建设 城市提供评估、监测工具;通过对标 上 城市发展水平,找出 城市发展中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方向与重点。本书是上海 城市研究院年度系列产品之一。上海 城市研究院是由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主管,专门从事 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学术理论、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的开放式研究平台,被上海市 授予 重点智库。
在经济优选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具有强大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滨海城市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滨海城市独特的发展定位,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内涵的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塑造及环境生态的保护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基础设施高质量协调、产业布局高质量协调和社会发展高质量协调三个维度构建西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西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模式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一个多元数据分析框架模型,模拟出西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纵观全书,在研究方法、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我国的城市化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1)2000年-2010年京津冀城市化的状况、扩展过程、强度及其生态环境影响(2)2000年-201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
本书继续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的宗旨和原则,追踪中国房地产市场 动态,深度剖析市场热点,展望2022年发展趋势,积极谋划应对策略。全书分为总报告、市场篇、服务篇、热点篇。总报告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其余各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张耀忠主编的《见证(红寺堡开发建设之路)》分上、中、下三卷,采用篇、章、节、目四层结构形式,共设9篇32章96节1附录,基本上以红寺堡开发建设的时间先后和事件主次为顺序安排章节内容。上卷首立《概论》,
本书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健康城市建设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从优化垃圾分类、社区管理、控制吸烟、人口老龄化应对、水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多维度地梳理归纳健康北京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所有报告均基于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威数据,组织研创力量开展决策应用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
......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根据靠前城市化经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经
张耀忠主编的《见证(红寺堡开发建设之路)》分上、中、下三卷,采用篇、章、节、目四层结构形式,共设9篇32章96节1附录,基本上以红寺堡开发建设的时间先后和事件主次为顺序安排章节内容。上卷首立《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