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欧盟不同国家市政设施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模式,但总的趋势是,各个国家越来越强化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而仅把经营权市场化。欧盟《水框架法令》导言中说:“水不是一种商品,而是遗产,必须受到保护”。欧盟150多年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控制权,才能实现“政府提供”与“普遍服务”。 本书全央总结了欧盟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法国、德国、尤其重点分析了荷兰水与垃圾行业管理的模式及实践,如政府所有、按商业法则运营的荷兰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法国水务租赁与特许经营模式;德国二元垃圾收信系统(DSD)、法国垃圾“绿点”标识系统等。同时也对这些国家水与垃圾行业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职责明确且事权清晰的管理体制,链式的可持续管理
《强城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报告的 辑。本书用数据说话,以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评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活力。在中国,人口正在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中。想要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就要以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格局。多年来,陆铭教授等多位学者致力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关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等。他们提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资本市场活力指数等重要概念,全面、立体地解读发展与平衡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为社会各界预测宏观经济及城市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无论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个人的置业和就业的关键抉择,都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这本书提供的分
由仇保兴主编的《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以构建“宜居、安全、便捷”的健康城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主线,提出了对数字城市的深层次理解,在客观地分析评价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我国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支撑、业务应用、资本产业、政策标准、评价指标五大体系,同时探讨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公众实践”的数字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并强化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后探讨并初步建立了中国数字城市推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方向。《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作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之一,尤其是中国数字城市发展年度报告的期,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信息量大,是社会各界回顾和评述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理想平台。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共十五卷。桥梁工程卷是反映本专业领域内容广泛、深入的一本辞典,它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一些名桥,桥梁的各种类型、体系和结构型式,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总结构,桥梁的构造、设计和施工,桥梁的试验和维护等各个方面。本卷共收录辞目4500余条,分属于桥梁历史、桥梁美学、桥渡设计、桥址勘测与定位、涵洞、桥梁总体规划、桥梁类桥梁结构设计、桥梁上部结构、桥梁墩台和基础、桥梁施工与设备、桥梁试验与检定、桥梁维护等十四个门类。
本书系统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 雄安新区等 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基于历史视野、 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之规律》一书基于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需要,从产业兴衰与转化的一般理论出发,利用一般产业兴衰与转化的机理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特征和特殊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调整、接替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在产业的配套发展中必须进行主导产业创新。通过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的实证分析,指出了政策保障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本书以我国省际边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省级行政区边界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探索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等问题,提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确立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遵选、评价方法;并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为研究区域,提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探索我国中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政府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用书。
本书从承包商的角度,分析了承包商项目管理与业主项目管理的根本区别,指出了施工总承包商与工程总承包商项目管理的程序、内容的不同点,详细地阐述了施工总承包商项目管理的实施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本书共12章,包括:承包商工程项目管理概述;工程总承包商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程项目资源管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本书是建筑业企业、工程咨询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的工程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作者通过近年来实地走访调研,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贵州、河南和北大荒等代表性区域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实例,从资本、社会文明、营商环境、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维度,展现区域发展的前沿成果,洞察促动其发展的内在基因和核心竞争力,探讨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 价值的参考,也为读者了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 发展和宏观趋势贡献新视角。
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课题组编著的这本《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金融区低碳指标体系研究》是关于我国于家堡低碳示范城镇指标体系的一份研究总结报告,作者团队对于家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城市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减排的措施、手段和技术路线,形成细化的指标体系,带动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把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独具特色的低碳智慧金融创新基地。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可视性”;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耦合”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影像是当今城市传播的主流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旨在从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和社交网络短视频入手,研究其对于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探讨其生产和传播的创新改进;另一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视频文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对未来上海城市影像的创新提出策略建议。
《浅山区城市发展战略》是这三本出版物中的后一本,它彰显了设计的力量:质疑、重新解读、想象并终改造,而且可能是会带来激进变革的一种力量。这几次课里涉及的具体想法和建议未来可能都不会出现在北京的近郊,但希望未来能因此出现更有想象力的建议,和更为强烈的变革意愿。本书由俞孔坚等著。
该书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房地产价格进行了较全面地介绍:一是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中利用市场均衡的分析方法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二是房地产估价学科利用一些估价技术和手段,具体地估计和揭示某一宗房地产在某一特定时点的市场价格;三是,资产定价的理论和技术在商业房地产和各类房地产衍生证券中的定价应用。将传统的房地产估价课程进行延伸,希望不仅仅教给读者房地产估价的技术,而且让读者 为系统地了解房地产价格形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接触一些房地产资产在资本市场上的定价过程。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各项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支撑城市运行的“骨架”。由于各类城 市基础设施划归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根据需求分别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实施,使得对城 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考察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在这种 背景下,万冬君、刘伊生、赵世强编著的《基于协调视角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价研究》借鉴国内外 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于协调的视角,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协 同理论、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系统评价展开系统 、深入的研究。 《基于协调视角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价研究》可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 也可供城市管理、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4卷城镇 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城镇化进程中 的公共治理研究)(精)》由李强、薛澜主编,《中国 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4卷城镇化进程中的 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 研究)(精)》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 究》的课题六和课题八的研究报告。课题六《城镇化 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提出新型城镇 化必须从“物的城镇化”走向“人的城镇化”,而人 的城镇化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 会权益等全方位进入现代文明体系的过程。建议以市 县域综合改革引导农民就近城镇化,实现从城乡“单 向流动”到“双向流动”,从“被动城镇化”向“主 动城镇化”的转变,构建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 局。课题八《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
邓卫、张杰、庄惟敏、焦杨、杨红梅等著的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对2012— 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建设、配置流通等各领域 的实况与动态 予以全面、客观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分6章,主要 内容包括:2012—2013年度中国 城市住宅发展概况,住房的供需与住房价格情况,重 大住房政策对住房市场影响,住宅用地发展情况,以 及住宅建筑节能等。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的主 要特点在于:主要以国家统计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权 威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反映 2012—2013年度全国城市住宅的 发展状况,数据翔实、图表丰富、行文简明、语言朴 实、表述明了。是从事住宅规划设 计和开发建设工作者可参考借鉴的工具书。 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 济、住宅经
本书对主管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者吸取经验,避免错误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建筑师及有关城市研究部门和开发单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规划和建筑管理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