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强城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报告的 辑。本书用数据说话,以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评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活力。在中国,人口正在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中。想要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就要以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格局。多年来,陆铭教授等多位学者致力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关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等。他们提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资本市场活力指数等重要概念,全面、立体地解读发展与平衡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为社会各界预测宏观经济及城市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无论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个人的置业和就业的关键抉择,都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这本书提供的分
《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之规律》一书基于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需要,从产业兴衰与转化的一般理论出发,利用一般产业兴衰与转化的机理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特征和特殊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调整、接替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在产业的配套发展中必须进行主导产业创新。通过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的实证分析,指出了政策保障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本书作者通过近年来实地走访调研,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贵州、河南和北大荒等代表性区域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实例,从资本、社会文明、营商环境、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维度,展现区域发展的前沿成果,洞察促动其发展的内在基因和核心竞争力,探讨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 价值的参考,也为读者了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 发展和宏观趋势贡献新视角。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可视性”;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耦合”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影像是当今城市传播的主流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旨在从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和社交网络短视频入手,研究其对于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探讨其生产和传播的创新改进;另一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视频文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对未来上海城市影像的创新提出策略建议。
《浅山区城市发展战略》是这三本出版物中的后一本,它彰显了设计的力量:质疑、重新解读、想象并终改造,而且可能是会带来激进变革的一种力量。这几次课里涉及的具体想法和建议未来可能都不会出现在北京的近郊,但希望未来能因此出现更有想象力的建议,和更为强烈的变革意愿。本书由俞孔坚等著。
本书对主管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者吸取经验,避免错误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建筑师及有关城市研究部门和开发单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规划和建筑管理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北京市自1990年代初步确立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到2002年2月市政府批准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使这些地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市政设施的改善提到了实施的日程。本书是这次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工程的成果。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做全面系统的研究,课题承担者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对我国现有有关规范作了充分的分析,在总结吸取国内外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多方位着手,引进新技术,运用新材料,作非标准设计,提出了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殊条件下系统地解决市政设施问题措施和方法。这项研究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全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实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