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下,以期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本书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影像是当今城市传播的主流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旨在从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和社交网络短视频入手,研究其对于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探讨其生产和传播的创新改进;另一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视频文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对未来上海城市影像的创新提出策略建议。
《强城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报告的 辑。本书用数据说话,以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评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活力。在中国,人口正在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中。想要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就要以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格局。多年来,陆铭教授等多位学者致力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关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等。他们提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资本市场活力指数等重要概念,全面、立体地解读发展与平衡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为社会各界预测宏观经济及城市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无论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个人的置业和就业的关键抉择,都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这本书提供的分
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 的《乡土中国》。 ,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 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
本书从城市化、城市形态、城市理性发展、城市交通与住房、城市土地、城市房地产税与公共财政六大方面讨论城市发展及其问题和相应的城市政策对策响应,既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成因和机制,又从实证研究归纳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既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又分析中国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既分析市场机制下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又揭示政策干预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并根据国际经验分析总结许多城市政策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目标的缘由。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发展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员参考。
城镇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及国际经验比较来看,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为配合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本书三位主编厉以宁、艾丰、石军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托,开始组织撰写“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城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由王艳萍等编著。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城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简介: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借助于 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 改善我国较严重的城乡信息分化现象,进而促进城乡 一体化建设。实践由主 体、客体、中介构成,若使城乡信息共享机制能够真 正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就需要把以上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作为城乡一体化建 设的客体,城乡一体化 包括城乡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作为城 乡一体化建设的中介, 城乡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探寻一系列相关保障机 制,如政府政策、法律 法规、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以及农民的信息素养; 政府、各种人才以及城 乡居民作为信息共享的主体,对城乡一体化这一客体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启动
本书在《城市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做窄化研究,研究城市经济前沿问题。*篇为时间经济,主要探讨时间价值、时间集约及城市 快 经济等;第二篇为信息经济,主要研究信息价值、信息价值的评估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第三篇为文化经济,主要研究文化价值,特别是理念价值,进而延伸为经济和文明程度的挂钩,并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等;第四篇为知识经济,主要研究知识价值、知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才对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等;第五篇为生态经济,主要研究生态环境价值、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及环保产业等;第六篇为特色经济,主要研究特色产业的发展原理以及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等。
本书基于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区域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空间视角透视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区域差异篇探讨互联网技术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从省际层面分析互联网技术扩散对区域差异变动的影响。《BR》城市体系篇考察互联网技术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影响作用,重点从新兴互联网产业的空间分布分析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的变动态势。城市空间组织篇以上海为例,分析软件产业、网上购物、无线城市的空间组织和空间效应。本书试图把握当前新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新趋势,从而为理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未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BR》本书可供科技经济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徐有威、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第2辑小三线建设与国防现代化)》为国家社科重大项 目(项目批准号13 ZD 097)。内容包括:特稿 三 线遗产概念、类型、评价标准的若干问题 20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与完善 三线 建设与中国国防现代化 ,专题研究 皖南上海小三 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 上海皖南小三线东至化工 区个案研究 北京小三线军工厂建设研究 ,手 稿 三线建设日记选编 ,口述史及小三线档案整理 和研究等。
为什么一些城市的经济能持续增长,而另一些城市的经济却起伏不定,甚至日渐衰败?作者迈克尔·斯托珀尔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地理学家之一,在书中探讨了我们为何要以城市地区为背景来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为何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发现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四个背景因素:经济、制度、创新和社会互动以及政治。该书研究了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出现。该书还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主要大城市发展的驱动,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最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则,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化六个问题的看法呈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根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对这些报告作了认真研究并采纳了其中许多建议。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之后,又依据规划对丛书作了相应补充完善,进而使丛书内容更加符合规划要求。 本书着重探讨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本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进行了整体框架设计,并形成了推进农民工“四个融入”市民化政策路线图和具体操作方案。
城镇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及国际经验比较来看,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为配合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本书三位主编厉以宁、艾丰、石军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托,开始组织撰写“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
丝绸之路既是一个由自然地理要素和军政商业要素历史形成的文化遗产廊道,也是由古代城市遗址、城市文明形态与当代文化遗产共同建构的活态文化空间,不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型的城市共同体,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本书以文化城市群为先进理论基础,以汉代形成的穿越中亚、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抵西亚的“沙漠丝绸之路”为主体,以史书记载骆驼商队路线上的 26 个重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梳理和阐释了丝路城市的发生演化历程、文化资源结构及当代发展路径,为丝路城市研制文化产业战略、规划文化旅游线路、策划文学影视作品以及开展城市空间改造、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形象创意提供历史人文参照系统。 同时,作为国内外首次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政治与经济、地理与人文、社会与环境、规律与特质的系统研究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化六个问题的看法呈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根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对这些报告作了认真研究并采纳了其中许多建议。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之后,又依据规划对丛书作了相应补充完善,进而使丛书内容更加符合规划要求。 本书以上海新型城镇化为案例进行重点评介。上海张江以高科技为驱动力,以人才为核心,以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手段,生态优先,注重文化建设,打造科技、创新、文明、生态张江模式。
本书是国家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之一,该套丛书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由三部分组成:总论卷、专论卷和模式研究卷,《双创驱动新型城镇化》属于模式研究卷。 新型城镇化有多种驱动机制,双创驱动城镇化立足于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不光概念新,而且和中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精神高度吻合,是一个全新的新型城镇化驱动理论体系。同时各地也有很多创新实践作为支撑,突出表现在以 一、二、三产联动 为特征的农村产业创新、以 农民创业 为主的主体创新、以 产业小镇为突破口 的载体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给予保障。陕西西咸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主体创新为源泉、以载体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西咸双创驱动城镇化模式,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参考。 本书作者贺
本书作者通过近年来实地走访调研,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贵州、河南和北大荒等代表性区域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实例,从资本、社会文明、营商环境、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维度,展现区域发展的前沿成果,洞察促动其发展的内在基因和核心竞争力,探讨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 价值的参考,也为读者了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 发展和宏观趋势贡献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