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 双碳 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在前十一份报告的基础上,将城市竞争力明确区分为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过程的、由投入向产出转化的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投入的、可持续的和长期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三个组成部分。根据这样的理论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我们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宜商、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在长期研究中,我们还得到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在此基础上,我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为主题,论证了一个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包括沪、苏、浙、皖40个
本书以 国际经验、中国借鉴 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 一带一路 发展倡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发现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 欧亚大陆 世界岛 腹地出现的 丝路城市 板块。书中主要从世界地缘经济新变化的理论视角,归纳总结了 丝路城市 的概念、特点及现实意义,并对这一城市群体在 一带一路 倡议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书主报告部分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的中观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报告持续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并配以近30个城市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发展的案例,以期对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书中还新开辟了 金砖国家城市 专栏,以期为不同层次城市提供更为全面的镜鉴。
作为一市政府决策的参谋部门和重要助手,多年以来,大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大连,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出发,就大连市具有前瞻性、长远性的重点、难点课题开展调研和政策咨询,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推动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这五年,更是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多的五年,共完成课题研究成果及调研报告160多篇。为了让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及得到广泛的宣传,我们对“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本书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为主题,以总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态势、协同发展模式、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发展政策,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 雄安新区等 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基于历史视野、 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本书以 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为主题,指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具体路径,总结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十余个中小城市以及部分知名企业推进双创的具体实践,对全国双创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本书总报告改进了2014年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理论发展篇系统梳理了2014~2015年理论界关于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政策进展篇对中国城镇化重点领域的政策演进、*政策进展和未来政策展望进行了研究;专题篇和案例篇分别聚焦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理有据、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具体表现。作者基于一般均衡价格理论的“三化”协调发展模型,获得的结论为:如果存在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则“三化”协调发展可期。本书提出的基本政策建议是: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