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的碳减排及零碳化是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零碳化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估认证涉及政策、技术、管理、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目前仍缺乏相关的统一标准。本书将从工业园区零碳化流程出发,依次讨论实现零碳化的开发管理、关键性技术、驱动要素及实现零碳排放的碳抵消、碳排放核算及零碳工业园区认证、基本建设方法和评价标准,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现有或在建的低碳、零碳园区进行整理分析。
本书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面向2035年的战略研究。围绕空天海装备(航空、航天、海洋)、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民生装备(农业、食品、纺织、医疗),以及承压设备四个重点专题方向,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工业基础现状及重点领域短板,提出了“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建议,同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布局及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系统介绍了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概念、分类、共性与区别;梳理了国内外不同时期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监管政策及产业发展状况,并对国内外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揭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同时,探讨了我国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基于大量案例分析探讨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产业发展创新途径,以期为相关政策的落地提供参考。
本书系统梳理了汽车智能化的整体现状与趋势,从发展背景、功能应用和产业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发展背景方面,本书探讨了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业生态的转变。在功能应用层面,详细介绍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产业链层面,聚焦智能化关键零部件,分析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潜在瓶颈。针对智能化主题,本书创新性地展望了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格局和技术突破,展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新生态与新格局。书中提出了多项具体的发展建议,旨在帮助行业参与者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汽车产业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适合从事智能化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战略研究、市场营销和企业技术管理的专业人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令,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跃升,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面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新变化,面对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需求,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精准地把握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支撑科技创新决策、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但是,我国在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迫切需要突破决策支撑工具方面的瓶颈制约。 本书共分为 4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详细阐述了中国科技创新图谱的 建设背景及大数据条件下科技创新图谱服务于不同场景的技术框架
本书从技术角度系统性地介绍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在电力需求侧资源聚合响应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书中介绍了电力需求响应的背景、基本原理以及需求侧资源的分类与响应特性,分析了需求侧资源聚合响应的商业模式,对需求响应聚合商优化运营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资源潜力评估、预测支撑技术、优化调控技术、市场交易策略、基线负荷估计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技术落地角度对需求侧资源聚合响应实验测试平台与示范应用系统进行了探究。
全书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图景中,以开阔的历史和世界视野,从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城乡工业、区域工业、工业化发展同社会发展及国内外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多视角、多层次地考察和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创新和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独特贡献。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原中共党史系主任王顺生教授,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谢春涛教授等专家认为:这 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新成果 , 一部高质量的优秀学术著作 , 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有利于推进对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深入研究 。
本书面向“双碳”目标和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焦2030年、2035年、2050年和2060年这四个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对全国终端能源和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和消费结构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并统筹能源供应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运用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对全国能源供给进行了超结构优化仿真。基于模型系列量化结果,本书围绕能源行业近中期“先立”过程形成了2030年与2035年中国能源发展预测篇,围绕能源行业中远期“立破”接续形成了2050年和2060年中国能源发展展望篇。在此基础上本书分别针对煤炭、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氢能、储能、CCUS等八个产业的近中期和中长期发展趋势形成了研究专篇。最后,凝练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步走”战略路径,总结提出能源产业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态势
很多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管理好现在,同时还能创造出未来的两难局面。过度专注现在,很容易错失未来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走向没落。而将太多精力用于发展新业务,又会面临现金流不足、现阶段经营困难的问题,无法实现平稳过渡。 为此, 的创新专家维杰伊·戈文达拉扬提出了ー个简单、有效、可实践的创新模型,帮助各个层级的管理者科学地协调新老业务的关系。 通过快速迭代,企业可以及时剔除那些过时的业务,在做好当前业务深化的同时,努力发展未来的新业务,从而使公司的精力与资源达到“把握当下”与“创造未来”的有效平衡。通过运用这一模型,通用电气、孩之宝、百事可乐等 知名企业均已成功实现自身业务的平稳转型和升级。 对于任何希望企业获得长期成功的管理者而言,本书都值得一读。
清代矿业主要分布于西南边疆地区,尤以滇铜黔铅为代表。清代滇川黔虽然位于西南一隅,但其矿业不仅仅是一种地方产业,其影响遍及全国。从 治理的角度看,清代西南边疆矿业既是 边疆经济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对象之一,其成效也对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多重影响。因此,本书在边疆治理的视野下重新思考清代西南矿业,探讨矿业兴衰与西南边疆安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具体而言,本书主要探讨以滇铜黔铅为代表的西南边疆矿业兴起的原因与背景、矿业兴盛对边疆与内地关系的作用、分析矿业衰对边疆社会的影响及边疆危机中的矿产因素。本书认为,清代西南边疆矿业的兴起是全国资源需求驱动下政府扶持的结果,而矿业长期兴盛带动了边疆经济发展,推进了边疆社会治理的深化,全国铜铅运输体系的形成强化了边疆与内地联系;矿业衰落则
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产业工人特别是传统产业工人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本书在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聚焦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从何而来的核心问题,通过描述煤炭产业工人在人口学特征、技术技能素质、劳动经济权益、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归纳这一群体面临的主要现实挑战。通过从技能升级、教育转型和地位发展三个维度分析产业工人的转型与发展问题,试图回应“人们为什么要当工人”和“工人为什么要学技术”等问题,倡导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益,营造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氛围。
资金密集的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价体系对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影响。本书从电价体系建设入手,服务能源革命的四个方面;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在大量数据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和研究了电价政策与电力低碳发展战略转型、电价形成机制与电力集约发展战略转型、电价传导机制与电力协调发展战略转型和电价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电力管制发展或法治化管理战略转型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本书所提出的理论或政策观点、政策建议及政策分析方法,对我国深化电价改革和电力工业转型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论丛是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的部分呈现,已经出版的前五辑内容 丰富,填补了 外学术界的出版空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和影响。本辑为“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内容包括:《我与青海“三线”核工业705厂的不了情》《光荣与梦想:我和三线建设研究》《从目击者到研究者:我的 篇三线建设的研究文章》《从“我们厂”到我的杂志: 三线建设与我》《我在追寻三线历史中的爱与际遇》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课题组持续研究青海藏毯产业达14年之久,作者全程参与了《青海藏毯志》(调研和撰写先后持续了6年多才完成)的调研和编写。《青海藏(地)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经过3年多的深入调研,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冒着酷暑严寒,经历了日喀则的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和呕吐,以及整夜整夜的失眠,经历了四川和重庆的高温,也经历了新疆的风沙袭击,更是领略了上海的湿冷和绵绵细雨!从西走到东,从东走到南,从南走到北,深入展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和访谈,发现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发现了青海藏(地)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个性问题。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基于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实 现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福祉和进一步推 动能源电力领域改革发展的双重任务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 电力系统是解决方案。 本书从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了构建新型电力系 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思考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难题,从保障电 力安全供应的重要举措、推动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的高度,提出了构建新型 电力系统的战略意义。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将推动我国能源消费更加科学节约,能源 供给更加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更加绿色先进,能源体制更加符合市场发 展规律;同时,
本书旨在探讨碳中和时代的 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绿色低碳浪潮下的 能源秩序、权力变革趋势、转型道路分歧、能源供应链竞争、新型合作网络等,重点关注中、美、欧在能源事务上的激烈博弈,并及时跟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所引发的能源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诸多冲击。此外,本书揭露了西方 在能源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提出在新时代中国应成为 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与“造势者”。
机床工具工业是一个在经济与军事上同时具有高度战略性地位的行业。机床工具工业的创新,是人类制造能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本书从“机床工具工业”这一具有战略性地位的行业发展史入手,运用档案、口述史料、企业内部报刊与文件、厂志、行业协会成系列报纸等多种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原始史料,完整刻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路径、发展特点、发展成就及影响,特别是中国工业界以引进为基础,坚持持续创新的奋斗历程及其成绩,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和展示了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作者运用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了该产业追赶与创新的机制,总结了工业史与工业创新的规律,深具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国资本品部门“由大变强”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鲜明地揭示了海尔集团坚持改革开放,形成新型客户关系、新型劳动关系等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从技术引进合作到创新 发展的辉煌历程,充分演绎了一代代海尔人不断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家电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壮举, 展现了新发展理念下中国企业争创世界 企业的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