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面向2035年的战略研究。围绕空天海装备(航空、航天、海洋)、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民生装备(农业、食品、纺织、医疗),以及承压设备四个重点专题方向,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工业基础现状及重点领域短板,提出了“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建议,同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布局及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机床工具工业是一个在经济与军事上同时具有高度战略性地位的行业。机床工具工业的创新,是人类制造能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本书从“机床工具工业”这一具有战略性地位的行业发展史入手,运用档案、口述史料、企业内部报刊与文件、厂志、行业协会成系列报纸等多种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原始史料,完整刻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路径、发展特点、发展成就及影响,特别是中国工业界以引进为基础,坚持持续创新的奋斗历程及其成绩,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和展示了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作者运用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了该产业追赶与创新的机制,总结了工业史与工业创新的规律,深具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国资本品部门“由大变强”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沿、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金融服务业集聚对FDI流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并购模拟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基于中国空调业案例的实证研究、东北振兴战略提高了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吗——差分内差分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规制扭曲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分析等。
《中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蓝皮书 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经典案例之二(2014~2015)》是针对国内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集锦的第二集,是在评选第三届、第四届 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活动的基础上,精选获奖的13家纺织企业案例汇编成集,希望据此能够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纺织企业管理创新经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引导企业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体系建设。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子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全书结合“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紧密跟踪“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政策体系,分析各领域重点技术的发展趋势、产业布局和各种创新模式,归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发展视角,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子课题"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研究成果。《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在剖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发展特点以及关键新材料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新材料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建议。
壳牌是五大 石油公司中除bp外没有被拆解、并购的公司,发展主线清晰,发展特色鲜明。这家以贸易起家的能源公司无论产业链如何向上下游拓展,其灵魂始终流淌着“贸易”的影子——整合资源、谋取利益。 所以直至 ,壳牌也骄傲地宣称自己是“ 的能源贸易商”。其次,早期的海运贸易给了壳牌 化视野,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其“ 化”的过程。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之前,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荷兰本土,资源都相对匮乏,但壳牌的全球化视野让公司迅速在 开展业务,从第二章中我们能看到,壳牌的资源地遍及当时 主要资源盆地。这固然和英国、荷兰当时的国力密不可分,但也和公司本身的 化视野息息相关。 第三,壳牌是一个勇于突破自我并不断创新的公司。在第三章中,我们尽可能详细地写出了壳牌是如何一步步从滩海走向深海的以及如何快速整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 产党的使命任务,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同时指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 略性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工程建设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为准确反映工程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充分 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中国施 工企业管理协会联合部分企业成立了 工程建设企业科技创新指数研究 课题组,并编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辽宁不断探索并亟待解决的课题。张晓明和李占芳编著的《转型进程中的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辽宁工业发展研究》是针对辽宁工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基于实地调研撰写而成,可被看作这些年来辽宁工业克服困难、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的一个反映。本书分为五篇:篇是总论,总结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剖析一直未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和金融危机以后出现的新矛盾,提出辽宁工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之后分四篇探讨辽宁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别为:做强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创新驱动。本书内容可供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咨询研究人员参考。
装备制造业被称为 工业之母 ,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性产业。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转折期,创新是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线主题。明确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明确产业创新路径,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内涵以及积累性和过程性兼具的二元特征,将技术创新水平解构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并进行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研究。通过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现状、发展趋势、行业特征、地区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力求客观、清晰地反映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特征,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电力工业文化是在电力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渗透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电力工业发展壮大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的影响。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及 外典型案例,从文化也是生产力出发,深入研究了发电厂建筑表皮及主控室软人因设计理论、水电站工业旅游、发电厂遗址后工业景观设计、景观变电站、大地艺术介入太阳能发电站、装置艺术融合风力发电场等,为“文化创意+”电力工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设计路径。
由代春艳著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数据方法与模型研究》围绕构成可再生能源决策支持系统的三大主要要素:数据、方法、模型分别展开研究。其中,数据是构建中国可再生能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 本书梳理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数据采集和统计的现状。 分析可再生能源数据采集和统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组织机构、协调沟通机制、数据核查和评价机制、人才的培训和建设等方面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信息采集和统计的对策建议。方法是构建模型的基础。本书以一种综合评价方法——VIKOR多属性评价方法为例,说明如何针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实际需要解决的一个或一类问题,进行方法学的研究。本书指出了可再生能源决策支持系统涉及的方法构建模式和标准。模型是构建可再生能源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和重点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本书是作者用英文写作的,1932年出版。中文书名为《中国之棉纺织业》,是部对中国棉纺织业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包括八章,全面论述了中国棉纺业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