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释义及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利好因素。其次,对广西边境地区八县(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概况和保护与传承情况,总结出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五种模式。接着,深入剖析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以百色市为例,阐明红色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互动。最后,为促进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铸牢广西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对策建议。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从梳理分析信息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入手,阐述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农村电商、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农业、智慧绿色乡村、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扶贫等方面,阐述在各个领域如何建设数字乡村。同时也介绍了部分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与农业农村现状的对应关系。之后,分析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适合负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学习阅读,也希望能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对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执笔,是一部全面系统解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权威著作。全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分析,探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 振兴什么 怎么振兴 谁来振兴 等基本问题,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为如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可借鉴的思路,是领导干部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案头之书。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章至第六章是欧洲国家 法国,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则介绍了亚洲国家 日本。法国、日本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上与美国一样,属于发达国家。但由于这三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不同,各国农业耕作的环境不同,所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书前六章从农业社会、农业现状、农民教育、社会保障、传统习俗等方面详细地向农民朋友们介绍了法国农民的生活。从第七章开始依次介绍了日本农民的生产情况、收入水平、家庭生活、农民教育体系、社会保障和风俗习惯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主编了这本《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典型案例》。本书紧扣中央战略部署,编写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成功案例。全书围绕党的领导与乡村善治,产业兴旺创新创业、合作走出共富路,新农业与新农人,艺术活村、文化富村、教育兴村等7个部分,收录21个先进典型案例,每篇案例下设 故事人物金句 和 专家点评 板块,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 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本书的分析具有原创性,并拓展了新的领域,对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伯特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英国萨塞克斯大学通过对生计方法的概念与应用进行独特而全面、清晰而重要的梳理,伊恩 斯库恩斯结合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充分论述了重拾和拓展生计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 争斗 ,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 冲突 ,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 对立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 内外有别 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村官处理日常纠纷***(第二版)》采用问答的形式,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新时期村官应该如何处理纠纷,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方式方法,是村官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村官处理日常纠纷***(第二版)》从整体构思上突出三大特点: 一是实用性与可用性。从农村的工作实际出发,突出实用、够用,可读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力争把《村官处理日常纠纷***(第二版)》做成村官的案头***书。 二是全面性与通俗性。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涉及村官纠纷处理的方方面面,使村官能在工作之余轻松掌握和运用。 三是新颖性与创新性。无论是篇章架构,还是内容形式,都新颖、创新、独到,并糅合了农村新的管理方法与技能,具有超前的时代感。 总之,这是一本村官案头***的指导用书,它系统、全面、生动地向读者
美国的小城镇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规划思路。古谚有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无疑能给我国欣欣向荣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书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聚集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就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建设管理、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作了一定的介绍和概括。 在本书的内容安排上,为了使本书能够更加通俗易懂,方便读者阅读,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很多美国小城镇建设的实例来具体描述。另外,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作者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附上了一篇有关美国小城镇的趣闻故事,希望读者朋友在了解美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趣味故事所能带来的乐趣。
农产品短视频很好地连接了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了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农产品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引流、直播变现、运营等系列内容,集理论分析与实践于一体,方便读者学习提高。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短视频的基础知识和四大短视频平台;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短视频定位、策划与拍摄的相关技能,以及后期制作的相关软件;第六章全面分析了短视频推广技巧;第七章解析了短视频引流与直播变现的方式;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围绕直播带货,分别阐述了直播筹备、直播带货的具体实施、直播带货中爆款农产品的打造及直播运营等。
本书采用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详细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并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对中国式农业机械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创新型地利用俱乐部模型对中国式农业机械化进行研究,并从实证维度揭示了农业机械跨区服务引致的技术溢出对中国粮食生产的深远影响。
本书围绕党和国家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就建设农业强国的科学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实施路径及各地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的实践经验展开讨论同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过程性和内容性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并就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以深化改革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同样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关键节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不是简单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单纯加总,亦不是两者的阶梯推进,而应当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其中,农业现代化包括
本书是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编制规定、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预算定额三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土方、石方、混凝土、管道、农用井、设备安装、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修复和其他工程等的预算定额标准。本书“体系完整、指标齐全、内容全面、定额合理”,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江苏率先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状,为我省土地综合整治 高层次的科学、规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也可为其他省市的土地综合整治预算定额的制订提供参考。
本书立足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村庄社会密切关联这一独特国情和农情,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多维关联,依据村庄嵌入性差异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两种类型,基于农户回应、贫困脆弱性、理性选择等理论探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实践对策,阐释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三重组织属性及其结构性张力。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洞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农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本书采用结构 行为 规则 绩效的叙述框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为叙述主线,以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以中国农户对土地依赖关系的动态变化为观察视角,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并从地方的制度实践以及农户主体的行为反应出发,力图全方位、真实地还原自1978年到2014年中国集体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不失为一本 百科全书式 的扎实而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刘守英作序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如何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秩序规则,如何协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权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本书对农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进行溯源,指出村集体、农民的土地发展权与制度改革的关系,进而揭示在产权归属存在制度模糊的状态下,中国农地收益分配制度领域出现的独特现象 钟摆式变迁轨迹。本书对于农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分析,将有助于思考未来城镇化发展和农民权利配置的关系,也对理解当代中国农地改革和城镇化转型的走向具有启示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路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 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 的作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本书立足于回应时代重大议题,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为何及如何能促进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等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判断,为理解数字经济作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路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基于对中外实践的比较研究,本书总结了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炼了以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 中国经验 。
......
本书从农业经济本体论出发,强调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指出了土地的属性、自然环境、地力肥力、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现代化都有极大的制约性,使得农业在发展中无法象工业经济那样 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农业本来便有自然经济属性,农业发展受到种种自然障碍的制约,使得农业发展缓慢曲折。非资本主义和半资本主义结构成分的存在是发达资本主义 农业经济发展一个时期的常态,而资本主义农业只是在发达 农业局部出现的情况。即便在以农业资本主义著称的美国,在19世纪后期中西部土地经营面积有将近一半仍然采取了租佃农场的性质, 使用雇佣劳动力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农场不过占农场总数的一半左右。作者指出,资本主义时期没有 消灭小农,在第三世界 小农和家庭农场 是广泛存在,这也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书稿从土地法研究着
从全球的视野看,土地家庭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土地使用权人均碎片式分割占有格局,及由流转所产生的高租佃成本,形成了家庭规模经营的障碍。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也对家庭规模经营造成了挤压,并对粮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针对由此引发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笑主编的《村官素质修养提升**(第2版)》详细阐述了提高村官素质修养的方式方法,为村官们提供参考,以利于提升他们的个人魅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大贡献。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新时期村官如何提升政治素质、理论修养、专业技能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是村官不可或缺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遵循“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仿真—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农业土地系统 直接的管理者—农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可持续生计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转型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在大别山区收集的农户入户调查数据和中 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开展农业环境政策与农户生计可持续转型研究。可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土地科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阅读资料,也可为在农业农村发展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