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编制规定、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预算定额三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土方、石方、混凝土、管道、农用井、设备安装、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修复和其他工程等的预算定额标准。本书“体系完整、指标齐全、内容全面、定额合理”,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江苏率先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状,为我省土地综合整治 高层次的科学、规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也可为其他省市的土地综合整治预算定额的制订提供参考。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研究》所关注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指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结构、农业内部各部门(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划分依据)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内部的生产结构。这些结构指标既包括产值结构,也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各种作物之间的种植面积结构、粮食亩产量比较、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等等。
本书从农业经济本体论出发,强调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指出了土地的属性、自然环境、地力肥力、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现代化都有极大的制约性,使得农业在发展中无法象工业经济那样 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农业本来便有自然经济属性,农业发展受到种种自然障碍的制约,使得农业发展缓慢曲折。非资本主义和半资本主义结构成分的存在是发达资本主义 农业经济发展一个时期的常态,而资本主义农业只是在发达 农业局部出现的情况。即便在以农业资本主义著称的美国,在19世纪后期中西部土地经营面积有将近一半仍然采取了租佃农场的性质, 使用雇佣劳动力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农场不过占农场总数的一半左右。作者指出,资本主义时期没有 消灭小农,在第三世界 小农和家庭农场 是广泛存在,这也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书稿从土地法研究着
......
本书遵循“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仿真—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农业土地系统 直接的管理者—农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可持续生计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转型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在大别山区收集的农户入户调查数据和中 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开展农业环境政策与农户生计可持续转型研究。可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土地科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阅读资料,也可为在农业农村发展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2015年底,由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组织全国近50所涉农大学的农学院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以知贫、识贫、述贫、解贫为目标的学生社会实践力量,汇聚了一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教育济民、支农报国的庞大队伍。五年来,联盟共组建小队1400余支,组织千余名指导教师、15000余名农科学子,奔赴全国1765个县、乡开展联合实践行动,深入扶贫,潜心调研,深入实践,助力精准扶贫,聚力乡村振兴。 本书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走进乡土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系列丛书”第五册,记录了2020年实践行动当中,广大农科学子走入乡村、融入乡土,作为行动者和亲历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助力春耕夏耘的实况;讲述五年来涉农院校师生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带给乡村的改变,记录农科学子、教师在实践中的成长心路。 本书旨在帮助社会公众和致力于“三农”服
本书详细介绍了以下内容:我国医疗保障及DIP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管理绩效优异的医疗机构在DIP实施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浙江省DRG介绍及与DIP的异同,DIP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病案首页、医保结算清
团队围绕党的 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提出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技需求判断;对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进行了 比较分析;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分析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战略方针、战略任务和实现路径;研究了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重点方向以及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等。研究成果为研制 “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编写,还结合近年来 农业科技的重大进展和政府政策,分析提出了我国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对应策略。
本书关注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这一核心内容,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尝试性提出资本下乡中的“有为政府”解释框架,基于此,进一步阐释资本下乡中的乡村关系、政企关系、村企关系, 提出在资本下乡过程中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理论观点。本书为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和农民提供建设性的行动指引和策略建议,旨在通过建构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来回应和承接资本下乡,进而探寻新时代资本下乡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能性路径。
本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结合大量一手调研数据、经济实验数据和实地考察案例,尝试对我国农村转型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进行深度分析。本书主要讨论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期的“三农”议题;从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及农户收入等视角探讨了中国迈向农业强国,进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经验与路径。希望本书能够使读者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转型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为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延续几千年的乡村价值究竟怎样换发生机?本书梳理了乡村为适应农业生产而产生,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教化等多种功能,并融合成有机整体。乡村衰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功能失调导致,乡村振兴唯有沿着乡村固有的价值体系,按照乡村本来面貌建设乡村,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带来乡村的建设性破坏。本书以乡村价值理论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乡村价值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目标的关系,总结了各地乡村建设经验,旨在为乡村建设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书重点分析了资本下乡度乡村振兴的效应评估,从农民收入、生态安全、产业发展、宜居程度、粮食安全等角度,深入分析资本下乡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首先,在对农民收入影响层面,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直接收益主要通过租用土地的地租、被雇佣的工资和参与资本经营,或的股份所支付的股金;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在农户利用资本下乡技术外溢、销售渠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其次,资本下乡对农村生态环境通过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兴办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业态,利用微生物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 技术,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本书通过解剖W县扩大管理权限前后的财政支出变化,提出分权与财政投向关系的理论假说,并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了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变化和分权对促进财政支出公共方向转型的影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农村金融改革是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瓶颈的根本途径,其核心在于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作为全国少有试点引人瞩目。如何突破原有产权制度约束,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与多元化产权制度安排,是深化丽水乃至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课题。 本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下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推动丽水乃至全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为学术专著单本,主要论述我国土地流转的历史变迁、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学视角对土地流转行为和农地流转中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其创新之处:一是把土地流转和风险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论述;二是把大量用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到农地流转风险的防范中,从而开拓了风险理论研究的新视野;三是通过土地流转中的风险防范来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权益得以保护,强调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为课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A630042)中期结题报告修改完善而成,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