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农业经济本体论出发,强调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指出了土地的属性、自然环境、地力肥力、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现代化都有极大的制约性,使得农业在发展中无法象工业经济那样 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农业本来便有自然经济属性,农业发展受到种种自然障碍的制约,使得农业发展缓慢曲折。非资本主义和半资本主义结构成分的存在是发达资本主义 农业经济发展一个时期的常态,而资本主义农业只是在发达 农业局部出现的情况。即便在以农业资本主义著称的美国,在19世纪后期中西部土地经营面积有将近一半仍然采取了租佃农场的性质, 使用雇佣劳动力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农场不过占农场总数的一半左右。作者指出,资本主义时期没有 消灭小农,在第三世界 小农和家庭农场 是广泛存在,这也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业的自然规定性。书稿从土地法研究着
本书精选的30个案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内容朴实接地气。案例涉及乡村建设中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这些案例,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成果,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党的全面领导、政府统筹协调、企业参与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本书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2—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本关于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蓝皮书。全书内容包括摘要、理论进展篇、基础建设篇、应用进展篇、地方建设篇、企业推进篇、科研创新篇、发展政策篇、专家视点篇、大事记篇,共十部分四十六章。本书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支撑服务”项目(项目编号:17240178)的支持,凝聚了众多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领导、专家与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见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储粮生态系统多场耦合传递过程数值模拟是研究储粮生态系统热湿传递、虫霉演替规律及储粮状态调控的新方法。《储粮生态系统多场耦合传递过程数值模拟》阐述了储粮生态系统中物理与生物因子耦合机理和仓储粮堆热湿传递的数值模拟方法,介绍了储粮通风工艺的数值仿真优化结果。《储粮生态系统多场耦合传递过程数值模拟》共9章。 ~4章介绍了储粮生态系统的粮食储藏原理、多场耦合传递机理及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原理和方法。第5章和第6章阐述了局地气候条件下仓储粮堆内部空气自然对流、热湿耦合传递以及虫霉发展规律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研究成果。第7~9章论述了机械通风时仓储粮堆内部温度、水分变化规律及通风工艺的数值优化结果。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由钟甫宁教授发表过的 26 篇中文期刊论文汇编而成,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农村人口与城市迁移,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城乡迁移规模和潜力的探讨;二是土地产权与流转市场,特别是对土地产权如何影响农业投资和土地流转的分析;三是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补贴可能带来福利改进以及作为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收入支持政策工具的可能性;四是农民收入,特别阐明劳动力市场调节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并指出农民角色明显分化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补贴来缩小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五是农村社会保障;六是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总结回顾了18个(种)主要农产品2019年市场形势,对未来10年尤其是2020年、2025年和2029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对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共12章,涵盖粮、棉、油、糖、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18种重要农产品。
本书提出一种多类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耦合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共同影响,突破了传统CA模型只能模拟城市用地的局限。首先,介绍FLUS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尺度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分析未来 城市扩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其次,阐述SSPs-RCPs耦合情景的未来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拟,探讨未来 陆地碳储量变化;再次,论述基于FLUS模型和“双评价”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后,对FLUS软件及应用实例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迅速学习地理模拟系统理论并进行软件实操。
《中国棉花年鉴2019/2020》全面系统客观地阐述了2019/2020年度中国棉花市场运行情况,主要通过行业发展概况、主要产棉省区概况、年度报告、统计资料、大事记、政策文件和附录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棉花行业的年度发展与趋势。
本书是作者及其团队在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基础上,经实地考察、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的资料后撰写而成。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总体介绍亚洲中部干早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土地退化给该区域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第2章论述中亚地区的气候及干早的时空特征。第3章从草地生产力的角度讨论中亚地区草地的退化问题。第4章通过土地退化指标评估中亚土地退化格局,同时分析中亚土地退化的驱动要素和评价中亚土地退化的风险。第5章评估中亚重点区域咸海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第6章和第7章分析阿姆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和土地退化情况。第8章主要针对亚洲中部干早区的土地退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环境、遥感应用等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通过对明清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研究,探索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探求其对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启迪。具体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绪论部分,研讨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二是探索明清两代前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诸因素,如政府扶农政策、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高产作物引进、商品性农业发展及与粮争地等;三是探讨明清两代后期的农业经济变化,包括地主经济发展与变化、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与发展以及地主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衰落的影响;四是理论总结,指出明清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总根子在于受中国特色封建经济体制,即地主制经济运行轨道的制约。与此同时,对两代农业经济发展变化进行精心梳理,总结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经验、教训或启迪,力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