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编制规定、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江苏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预算定额三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土方、石方、混凝土、管道、农用井、设备安装、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修复和其他工程等的预算定额标准。本书“体系完整、指标齐全、内容全面、定额合理”,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江苏率先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状,为我省土地综合整治 高层次的科学、规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也可为其他省市的土地综合整治预算定额的制订提供参考。
本书遵循“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仿真—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农业土地系统 直接的管理者—农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可持续生计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转型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在大别山区收集的农户入户调查数据和中 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开展农业环境政策与农户生计可持续转型研究。可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土地科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阅读资料,也可为在农业农村发展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2015年底,由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组织全国近50所涉农大学的农学院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以知贫、识贫、述贫、解贫为目标的学生社会实践力量,汇聚了一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教育济民、支农报国的庞大队伍。五年来,联盟共组建小队1400余支,组织千余名指导教师、15000余名农科学子,奔赴全国1765个县、乡开展联合实践行动,深入扶贫,潜心调研,深入实践,助力精准扶贫,聚力乡村振兴。 本书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走进乡土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系列丛书”第五册,记录了2020年实践行动当中,广大农科学子走入乡村、融入乡土,作为行动者和亲历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助力春耕夏耘的实况;讲述五年来涉农院校师生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带给乡村的改变,记录农科学子、教师在实践中的成长心路。 本书旨在帮助社会公众和致力于“三农”服
本书详细介绍了以下内容:我国医疗保障及DIP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管理绩效优异的医疗机构在DIP实施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浙江省DRG介绍及与DIP的异同,DIP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病案首页、医保结算清
本书重点分析了资本下乡度乡村振兴的效应评估,从农民收入、生态安全、产业发展、宜居程度、粮食安全等角度,深入分析资本下乡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首先,在对农民收入影响层面,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直接收益主要通过租用土地的地租、被雇佣的工资和参与资本经营,或的股份所支付的股金;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在农户利用资本下乡技术外溢、销售渠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其次,资本下乡对农村生态环境通过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兴办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业态,利用微生物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 技术,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本报告以我国旱区农业科技工作为主线,共分为旱区农业技术发展环境分析旱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旱区农业技术产出情况、旱区农业技术进展、旱区畜牧业技术发展专题、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政策建议六个部分。这是迄今为止全面梳理我国旱区农业科技发展的第九个年度报告。本报告所使用数据资料的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包括各类统计年鉴和相关机构公开披露的数据。期望本报告成为一部 、全面和客观介绍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文献,为所有想了解旱区农业科技进展情况的读者,特别是各级政府行政人员、政策与管理研究人员和相关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
本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制度创新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历史比较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把“风险”的概念引入到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中,构建宅基地“三权分置”风险识别与规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演进历程、探索现状、未来趋向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因果连锁理论、能量释放理论等,依据调研资料数据,建立风险分析模型,识别、评价、分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可能的风险因子和演化特征,从思想观念 新、制度体系完善、治理体系优化、利益关系均衡等视角提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风险防范策略,以回应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这种艰巨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之后,如何确保已有脱贫成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防止农村再度出现贫困人口或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现象? 二是在城市工业化和工业信息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出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条件下,如何保护长期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如精巧民居、服饰、村落及其建筑群,以及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戏剧、绘画、音乐、礼仪、医术、传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 四是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兴起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本书以新一轮农地确权为研究对象,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代理变量法和工具变量法等,分别以农户耕地抛荒、有机肥使用、化肥与农药使用为例,实证检验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保护和耕地生态保护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新一轮农地确权为表征的农地产权保护显著强化了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基于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农村能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与融合机理进行了探索。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山东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的 重要性,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新进展。本报告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光荣使命,立足山东各地近两年(2021-2022年)丰富多样的乡村振兴实践,力图完整、准确、全面地总结山东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成效,梳理新挑战新任务,为因地制宜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厘清思路和路径。《山东乡村振兴蓝皮书(2021—2022)》是 哲学研究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编写的第二本山东乡村振兴蓝皮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不仅关系着农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也关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精神为指导,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本书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田野访谈、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了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治理演变,阐释了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依据、要素构成和基本原则,分析了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成效与制约因素,探讨了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主体权责、保障机制和现实路径,旨在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治理机制的有效协同,构建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本书是作者胡晓云在2014-2022年间,基于中国乡村现状、乡村振兴的需求所作的有关“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的研究积集。 其核心要素及学术主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扶贫”“乡村全域品牌化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战略选择”等,均被农业农村部、中央一号文件等利用,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方法论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学术建议,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社会好评。 出版此书,可进一步向相关部门及人士传达作者针对中国乡村的振兴、繁荣的需求而提出的独特的品牌主张、探索成果,让 广泛的读者学习并运用,产生 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