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城市》收集作者近年涉及全球化和亚太区城市剧变的论文18篇,分3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城市》通过理论探索和观察区内实际的发展经验,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和区域的转变, 宏观与微观分析兼而有之。所收论文同时兼顾整个亚太区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沿海城市的独特发展,都是施政者、学者和投资者感兴趣的课题。在过去20年,由于全球化过程的推动,亚太区经济迅速发展,市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由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出现的局面有如日月换新天。在亚太区的剧变过程中,城市的作用和效应,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全书共分8个部分,分别为1、世界有名湾区基本情况及发展经验。2、粤港澳大湾区现状、发展优势及重大意义。3、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总体思路。4、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5、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6、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7、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8、政策和重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研究》回顾了清末民国以来湖北城镇发展的历史,探索近代湖北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别对这一百多年里湖北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和停滞时期的原因作了研究,并分析了湖北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书稿强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城镇化正相关,并绘出了湖北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对促进湖北城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多年来受内需不足困扰,始终未能摆脱主要 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到今 天,不仅使我们感受到经济依赖外需的危险,而且使 我们感受到启动不了内需,经济就会面临大幅下滑的 风险,进一步加大了经济转型的难度。 《要素市场扭曲下的中需问题 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以国际比较的视 野研究了中需不足的问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中,通过测算,揭示了中国核心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价格的扭曲现象,结合对中国居民收入来源和劳动收 入份额的国际比较,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 了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最终解释了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抑制居民消费的原因。在二次分配中,通过国 际比较实证研究了我国的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保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 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
本书从组织公平出发,在理论上探索了组织公平、员工建言与工作产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三者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组织公平通过员工建言对工作产出的作用机制,丰富了有关建言的理论研究;发现了组织公平与工作产出、组织公平与建言、建言与工作产出之间关系的边界条件,即传统性。在联系实际方面,从员工的组织公平三种感知分别出发,探究它们对建言及工作产出的不同影响,建议管理者应有区别地对待组织公平氛围的塑造;对于建言,在建言行为之外考虑了建言机会与效果感知,并进行了区分,对此管理者要注意员工是否感知到了建言机会,并考虑是否采纳员工建言;要重视文化传统性的调节作用,针对不同特质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促进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互保险作为保险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我国保险业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保险探索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央财相互保险丛书”围绕相互保险这一保险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对靠前外相互保险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就此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央财相互保险丛书”从四个层次展开了对相互保险的研究,分别是:《相互保险:开启保险新方式》《相互保险:定义保险新方式》《相互保险:创新保险新方式》和《相互保险:开创保险新未来》,其中《相互保险:开启保险新方式》已出版。《相互保险:定义保险新方式》是在《相互保险:开启保险新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靠前外的研究,并对靠前开展试点的三家相互保险组织设立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提炼出相互保险组的运营实践标准,并对
《五大发展理念在浙江杭州的实践》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浙江经验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在杭州的实践;协调发展理念在杭州的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在杭州的实践;开放发展理念在杭州的实践;共享发展理念在杭州的实践;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等。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立足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内涵,联系其与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在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启示。同时,结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在全球价值链中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铜陵经开区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蚌埠硅基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并提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力图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志文、卢萍编著的《中国居民消费分析与扩大消费策略研究》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变化的趋势,做出实证描述,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一般性收入(收入流量)、家庭资产(收入存量)三个层面,研究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偏低与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居民的消费特点、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的变动剖析阻碍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和消费倾向提高的政策、制度和环境因素,并进行省际比较,揭示差距所在;构造回归模型验证消费倾向,科学估算未来消费规模和水平,阐述确定合理消费目标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的经验,构建我国消费拉动经济的长效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书中以30余问即30余个专题的形式,回答关于全球城市内涵、关于上海迈向全球城市之愿景与路径等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并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基本逻辑论证,阐述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大战略意义及所负国家重任,探讨上海如何破题和开启迈向全球城市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