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落在两个重要维度上: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创新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必然影响生产关系,需要友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激励机制。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如何提升产业链安全?创新的关键领域又是哪些?公共政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成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 本书从宏观、产业和金融三个层面试图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宏观层面,本书探讨了创新的供给(研发投入和人才)、需求(与国际)和生态(区域与国家创新体系),剖析了经济增长中创新动能的来源。产业层面,本书聚焦数字、生物、绿色领域,探讨了产业链安全的关键点和创新潜力,包括整体制造业和物流的基础作用。金融层面,本书从估值、融资、投资等多个角度阐述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创新。 本书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
《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发展现状、共生效果、共生影响因素、共生发展机制、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区域的共生路径和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发展路径研究》紧扣国家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运用田野调研和数理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因此具有紧跟时势、视角创新、方法科学的特点。 《乡村振兴视阈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发展路径研究》的读者主要包括农业经济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农业农村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人员等。
《上海营商环境蓝皮书(2020-2021年)》全书由正文部分和附录组成。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上海营商环境总报告、上海营商环境区县篇、热点专题篇和案例研究篇。总报告部分系统总结、量化了2020-2021年度上海营商环境改革情况、经验借鉴、不足之处。区县篇对浦东新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的营商环境进行了量化分析。热点专题篇汇集了上海营商环境中心2021年重点课题的成果,包括跨境贸易、税务营商环境、G60营商环境等。案例研究篇对上海营商环境改革的案例进行了整理和汇总。附件收录了2020-2021年上海营商环境改革系列相关政策。
稳定粮食安全供给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不仅面临着耕地被占用、生产成本上升等挑战,而且还要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供应下降的问题。但是,在此情景下,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却不降反升,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十二连增”与多年丰收。 《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粮食产出的影响研究》围绕这看似反常的现象展开研究,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时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留下的生产能力空缺,起到了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粮食产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结论对我国保障粮食产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具有政策启示作用。
本书从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现状、问题入手,通过对域内外的考察,分析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指标体系、对策,阐明了我国生产要素、创新能力、质量体系建设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的情况,讨论了我国的开放程度、行政制度、政策转型、节能减排因素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还通过我国的区域制造业典型案例以及高质量产业领域(包括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服务型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的分析,对我国的高质量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能够有效整合土地、资本、劳动力、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对于推进城乡要素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北京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北京市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呈现出发展方向不明、服务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规模、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本书在前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北京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和成效,并针对北京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列举出相关创新案例。本书将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的综合研究,试图达到以“通观”为目标,重新认识由于中国崛起而备受关注的“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或者说,通过研究与社会史密切结合的社会思潮所表现的观念世界的转变,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作整体性的观念反思。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超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和国家创新系统,提出并提炼、创立普适的“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分析框架。协同创新网络是指通过网络组织各个节点的所有相互作用与促进的创新主体、要素、政策等环境的联系,通过创新资源和创新行为、创新结构大跨度集成整合、系统叠加优化、匹配性协同的价值链,通过互动作用而构成开放、协同发展的有机体系,并融入创新环境中的有效叠加而形成的运行要素和动力要素关系的总和,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其兼有网络组织和协同组织的特性与优点,核心内容是创新要素“互补互动互惠”的集中集成整合。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其中各个因子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将封闭分散,甚至垄断状态的资源、行为协同整合为强大的创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