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地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类图书。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刑法文本,二是关于修改刑法的一系列决定和法律解释。为了便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学习、运用刑法;同时便于广大群众学习和了解刑法的规定,本书根据刑法修改的决定和修正案,对1997年刑法条文进行了编辑、审定。
近年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全面排查整治工作不断推进,为系统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方便各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案件查办,编写本书。 本书全面收录与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在编写体例上,以基础规范性法律文件统领主要内容,以要点提示解读重要法条,以关联规定列举参照条文,以典型案例指导执法司法。本书是准确适用法律、规范办案程序、排查发现问题、保障刑罚公平公正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一本专为法考刑法主客观题观点展示设计的实用指南,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书中深度解析了刑法主客观题的考查方式与应对策略,并系统探讨了多个刑法领域的争议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观点和详尽的理由。作者精心挑选了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以及刑罚的适用等在內的多个代表性争议点,对每个争议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与分析。在每个争议下,不仅列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背后的理由,还深入比较和辨析了这些观点,明确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 通过合理的章节划分、清晰的逻辑结构以及穿插的大量案例和法条,本书旨在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关键知识点,提升解题能力和法律素养,深化对刑法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本书的编写特色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刑法修改比较频繁,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需要,对原有罪名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增设了一些新罪名。本书在选择案例和罪名法条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挑选一些近年增设的新罪名以及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危险驾驶罪、高空抛物罪、催收非法债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赌博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以及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等。二是重点关注一些在农村比较常见、多发的刑事案例,如交通肇事、重大责任事故、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非法捕捞水产品、污染环境、非法占用农用地、滥伐林木等。本书聚焦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遇到的60个刑法问题,吸收司法经验和地方法治实践情况,是集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于一体的专业工
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虽然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但是其与刑法中的犯罪记录、前科报告、前科消灭、累犯、 再犯等制度关系密切。故本书将采用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视角。“刑事一体化思想有两层意思,作为观念的刑事一体化和作为方法的刑事一体化。刑事一体化作为观念,旨在论述建造一种结构合理和机制顺畅(即刑法和刑法运作内外协调)的实践刑法形态。”“刑事一体化作为刑法学研究方法,重在‘化’字,即深度融合。 刑法在关系中存在和变化,刑法学当然也在关系中发展”“此处的‘关系’首先指内外关系。内部关系主要指罪刑关系,以及刑法与刑事诉讼的关系”“刑法自身作为方法的一体化至少应当与有关刑事学科(诸如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监狱学、刑罚执行法学、刑事政策学等)知识相结合,疏通学科隔阂,关注边缘(非典型)现象,推
本书是针对刑事司法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集。全书由“主题研究”、“专题研讨”、“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和“学习与思考”五部分组成。本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仅针对刑事司法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理论性阐释,显示了刑法理论研究者的新视野、新思维、新成果,而且针对刑法理论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了经验性解析,反映了刑法实务工作者的法态度、法情感、法责任。可以说,本书既为刑事司法实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又为刑法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务素材,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证据、类案、合规与理念的视角,阐释了刑事辩护实务中的重点问题。在内容上,主要是作者多年辩护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具体包括两类:一是证据辩护。既有一般性的问题,如刑事辩护中的证据思维、证据规则、证据鉴真,也有具体问题如电子数据、司法会计鉴定的审查,辨认笔录的审查等。二是类案辩护。如具体罪名的犯罪边界的探讨,罪与非罪,此罪彼罪的界定问题,以及刑事合规的具体问题。同时,本书也带有司法理念的相关思考,对司法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虽然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疾病与生死面前总是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必须将医疗刑法置于 刑法科学的视野之下,必须充分借鉴其他 的宝贵经验。有鉴于此,希尔根多夫教授《医疗刑法导论》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医疗刑法导论》是一部“技道并进”的主题式教科书。于“技”而言,本书以高度浓缩的篇幅、清晰的体系以及形象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德国医疗刑法的全景图。在篇幅、体系和内容的平衡上,本书可谓是主题式教科书的典范。就“道”而论,希尔根多夫教授并无意提供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和实务工作者对医疗刑法的核心议题进行法律与伦理思考。读者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医学与刑法学之间的光影交错,科技与法律、伦理之间的力量博弈。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一趟关于医疗、
本书以可能的语义范围为初始起点和中心线索,研究了为确定可能的语义范围而划定的各种学说标准,分析了关于可能的语义之理解空间和实践效用的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论争,总结了体系解释方法在刑法条文语言的模糊和省略之处的应用原理,梳理了涉及可能的语义之时代坐标和正当源泉的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关系,探索了刑法解释方法位阶之问题指向和本来样貌,确认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之间的相同思维模式。
在司法实践中,没有 会对轻微危害行为一律给予刑罚制裁。不处罚轻微危害行为,意味着需要确定犯罪成立的量度,是为犯罪定量。我国刑法 3条但书规定为犯罪定量确定了法律依据,具有出罪与入罪双重功能。作为但书理论根据的社会危害性理论,是主观判断与客观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在构建犯罪构成论体系时,应当包含体现犯罪量度的要件。但书规定对界定排除犯罪性行为是否过当,对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的处罚范围以及既遂犯的处罚类型,以及对共同犯罪中的共谋共犯、帮助犯与教唆犯的处罚范畴等,均具有直接影响。以但书为依据,在具体犯罪的定量上应坚持立法定量与司法自由裁量并行原则。适应但书定量需要,应对我国刑法中的罪刑体系加以改革及完善。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在理论层面,论证公众参与是提高公众认同度和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参与民主理论和犯罪治理理论等,论证公众参与的正当性,探讨公众参与的价值目标,对公众参与进行类型化研究,构建公众参与刑法适用理论新范式。在实践层面,根据公众参与的价值与不同类型的参与模式,构建多样化的公众参与制度方案和保障机制,在制度框架内实现公众与司法人员的良性互动,化解刑法适用中的价值与利益冲突,提高公众对司法裁判的认同度。本课题除引论外,共分七章对课题进行全面阐述。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在理论层面,论证公众参与是提高公众认同度和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参与民主理论和犯罪治理理论等,论证公众参与的正当性,探讨公众参与的价值目标,对公众参与进行类型化研究,构建公众参与刑法适用理论新范式。在实践层面,根据公众参与的价值与不同类型的参与模式,构建多样化的公众参与制度方案和保障机制,在制度框架内实现公众与司法人员的良性互动,化解刑法适用中的价值与利益冲突,提高公众对司法裁判的认同度。本课题除引论外,共分七章对课题进行全面阐述。
\"本书的编写特色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刑法修改比较频繁,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需要,对原有罪名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增设了一些新罪名。本书在选择案例和罪名法条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挑选一些近年增设的新罪名以及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危险驾驶罪、高空抛物罪、催收非法债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赌博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以及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等。二是重点关注一些在农村比较常见、多发的刑事案例,如交通肇事、重大责任事故、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非法捕捞水产品、污染环境、非法占用农用地、滥伐林木等。本书聚焦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遇到的60个刑法问题,吸收司法经验和地方法治实践情况,是集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于一体的专业工
《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五)》是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于2019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刑法学术研讨会上中德双方同行的主旨报告、单元报告与单元评议的合集。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来自中德等国的刑法学者分别就“犯罪参与模式”“间接正犯”“中立帮助行 为”“帮助 / ”“参与理论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与互联网”等展开了讨论。 文集的出版,有利于拓展中国刑法学者与读者的理论视野,加强中外刑法学术交流,扩大中国刑法学术影响力。
本书从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立场的激烈交锋入手,对刑法解释立场之争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了正本清源,并从哲学根基的角度,对刑法形式与实质解释立场之争背后蕴含的法哲学及语言哲学对立进行了阐释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刑法整合解释立场的观点。基于该立场,作者对刑法解释的思维范式进行了考察研究,对“刑法禁止类推”的经典命题提出了质疑,指出刑法解释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并总结概括了刑法类推的具体步骤。 ,作者对指引、规制思维范式运作的刑法解释方法进行了探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注重围绕刑法的实践运用展开,结合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力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
本书以我国刑法立法方法与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的立法背景和立法现状,分析了当下刑法立法方法论的转变与改革方向,并从犯罪论与刑罚论两个角度具体探析了刑法立法方法的完善。本书分为五章, 章介绍了当下的刑法立法背景,并对目前我国的刑法立法思维作出评价,同时探讨了我国刑法立法方法的价值方向。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构建与选择我国刑法立法方法应考量的具体因素。第三章从犯罪论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刑法立法的方法论。第四章从刑罚论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刑法立法的方法论。第五章展望了我国刑法立法方法论的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刑法立法方法论与刑法教义学的关系,进而研究了刑法立法方法论对刑法立法所应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