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德国强制执行法进行了简明而全面的讲述,包括强制执行的基本概念,程序要件和执行要件,基于金钱债权对动产、不动产、其他财产权的强制执行,基于物或行为的强制执行,权利保护和法律救济,假扣押和假处分等。书中将知识讲解与法律条文结合,且附有思考问题和基础案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德国的强制执行规范。 丛书介绍:欧洲法与比较法前沿译丛 本丛书精选了欧洲各国近三五年来出版的影响力较大、业界评价较高的学术著作进行译介,较为集中地反应了欧洲主要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法律研究的前沿成果。涵盖领域广泛,既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如国家法、民法、商法、刑事法、刑事诉讼法、法学方法论等,也包括具体制度实操层面且我国现在较为关注的合同法、强制法、食品法、医事法、反歧视法、知识产权法、竞争法
\\\"历经十几个小时的航行,你终于行走在北欧的大街上,但很快你会发现,身边的北欧人个个“面色冷漠”,几乎没有谁会因为你的东方面孔而表现出好奇。他们克制疏离,排队等公交时人与人相隔两米,公共场合中相邻的座位永yuan只坐着一个人——比起与陌生人并肩而坐,他们宁肯远远站在别处。 “北欧尴尬症”真实地存在着,却又在某些时刻消解了:他们喜欢与亲人朋友彻夜长谈,在音乐节喝酒聊天,邀请好友蒸 桑拿,再一起跳进冰冷的湖水中。 冷漠与热情,阴郁与善良,这些矛盾不仅属于北欧人, 广泛存在于北欧的每个角落——漫长的极夜,珍贵的夏天,冰雪童话和荒凉苔原,朴素又温润的极简设计,城市被绿荫与河流包裹,线条硬朗的建筑里通透温暖……《北欧,凛冽的世界尽头》,通过27位长居北欧的作者的眼睛,还原了这片极北之地的神秘和
近些年,国际刑法学迅猛发展,在司法实务和法律研究中的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本书详细讲解了国际刑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和原则、刑事处罚的构成要件、国际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及欧盟刑法的基本规定等,并收录了欧盟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和德国联邦高等法院的许多原则性司法判决,是一本了解国际刑法的基础性读物。
在我国,破产法理论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相应的重视。在自然人破产、金融机构破产、债务人自我管理、破产程序的统一化等方面还亟需理论的支持和外国法的经验。在这一背景下,译介德国破产法的意义重大。本书对《德国破产法》进行了清晰而详尽地论述。首先,本书涉及程序进程、立法改革和国际破产法等各个方面。其次包含了基本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强制执行法、银行法和社会保险法等法律领域。本书的特点在于资料详实、内容新颖,附有大量的案例和图表以帮助理解。通过本译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德国的破产法和新的立法改革,从而对我国的破产法研究有所增益。
《孤寂深渊》(The Well of Loneliness)是英国现代 女诗人、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她 一部公开涉及小众群体主题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景物、心理等的细致描写突出了女主人公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与被外部世界孤立的强大孤独感。全书并没有露骨的内容,诗一般的描写让人不禁共情,但这部小说曾因特殊主题陷入争议。 作家E.M.福斯特和伍尔夫夫妇曾公开支持这部小说。《孤寂深渊》打破了性别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沉默,为小众群体发出了开创性的声音。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在英国浪漫主义小说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新优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利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利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利来和简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的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两对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班纳特姐妹们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简·奥斯汀以女性的特殊视角描绘了她对爱情的观点:寻找真正爱自己的人,追求 的爱情
小说以 人称讲述一个出生在西班牙托尔梅斯河的小流浪儿拉撒路——一个 领路人——如何在饥饿的逼迫和相继伺候的一个个悭吝、虚伪、恶毒的主人的欺凌和“ ”下挣扎苟活,渐渐悟出生存的诀窍,变得越来越“厚颜无耻”, 终成了一个十足的无赖汉的故事。书中拉撒路的自白带有两重性,一方面赤裸裸地叙述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诉说其对道德的顾忌和良心上的自责。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863至1869年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涵盖了19世纪初俄国和西欧 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全书以鲍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家族成员们的经历为主线,对当时的俄国社会生活做了全面的反映。此外书中还有大量关于战争、历史、哲学的议论,作者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的同时,表达了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思想。
《浮士德》第二部主体作于1825至1831年间。第二部是歌德76至82岁间的创作,浓缩了其毕生实践和思考。第二部上演“大世界”,即公共领域事物,涉及广泛,政体形式、经济金融、学院学术、历史 迭、军事作战、围海造陆、海外劫掠等,被悉数搬上舞台,囊括歌德时代乃至整个近代 ,德国和欧洲的重要事件。且人类社会景象,又与其时自然科学类比映照,如以火成说、地震、地质地貌学原理比照革命;以炼金术古法杂糅无机化学,制造人造人;以气象学关于云的分类,映衬层层向天界飞升。歌德时代繁荣的人文科学话语、科技手段、对古希腊的考古发现,亦无不蕴于其中。译文注释以知识性解说为主,分为边注与脚注;每场幕前置简要“说明”,是为题解,及对成文史、情节、诗歌戏剧形式的简要说明;大多场幕后置“简评”摘要该场幕所涉问题,追加评述。
约公元1230年至1235年间,萨克森贵族埃克·冯·雷普高使用德语把德意志北部地区的习惯法汇编成书,名为《萨克森明镜》,意在取法鉴人,以资政治,不料竟就此奠下德意志法律大厦的 块基石。 这部私人笔记性质的中世纪习惯法大全产生于德意志进入“大空位”时期的前夕,由于它建立在对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丰富搜集并深刻观察的基础之上,因而成为德意志几代君王及诸侯可以诉诸的几乎 的立法资源。公元1 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就明确显现出《萨克森明镜》的影子。很多德国学者相信,《萨克森明镜》是德意志能够向上追溯到的 早的法律源头。 本书围绕着《萨克森明镜》的几个主要存世抄本展开研究,力图发掘其渊源,追寻其流变,梳理其内容,注释其含义,还原其风貌,展现其价值,旨在将《萨克森明镜》这部全面透视出
英美刑事法的内容由法庭中控辩双方的对抗面充分展现出来。这种对抗多是围绕刑法中的犯罪成立要件(包括表面成立要件与实质成立要件)进行的,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证明标准和证明方法均与此密切相关。但在特别强调程序正义的英美法系 ,刑事诉讼法自身的内容(如受审能力)也同样不可忽视。英美刑事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对我国相关立法与司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书对76种语言时体态的语法语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概括了完成体、进行体及相关语法语素类型以及将来时和部分表示情态的语法语素的语法化路径,深入讨论了语法化理论中的一组假设,总结出语义演变的若干机制。本书还对时体态跨语言研究所涉及到的100个左右的“意义标签”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必要的比较。这些定义不仅保证了该研究在跨语言标注时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而且也为今后的时体类型学研究和语法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克服时体态研究领域概念混杂的局面起到了很好的澄清作用。概括而言,本书不仅是类型学中时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语法化研究的经典著作。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高校法学类专业出版机构,其宗旨是为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多年来我社始终把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
《伯爵家书》是英国18世纪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写给自己在欧洲游学的儿子的家信集,共收入书信320封。在这数百封信里,伯爵与儿子谈心、并对儿子在学业和为人处世方面加以指导,涉及生活经验、学习方法、思想道德、吃饭穿衣、待人接物以及欧洲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历史、语言、文化、社会和风俗习惯方方面面,不但是全面的人生智慧读本,也是18世纪欧洲的真实记录,值得阅读和研究。
继承法作为“ 之事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私法的“圆满结束”。它作为一种财产分配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与个人生活。而继承法的学习却往往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只有具备了对民法其他内容的良好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全面而透彻地理解继承法。 施 教授撰写的这本《德国继承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德国继承制度的全部框架与景象。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概括性的介绍,而是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发读者的思考。此外,运用大量案例来辅助阐释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对数字遗产、遗产税、遗产信托等问题的探讨,前沿且深刻,是比较法学者值得关注的素材。
少年克里斯托弗从小在伦敦郊区长大,这片中产阶级开发出的枯燥土地,承载着他年幼世界里所有的期许与憎恶。他和挚友托尼一直试图摆脱这种乏味的一成不变。他们警惕好奇地观察着外界,如饥似渴地研究艺术,学习知识,希冀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把自己塑造成 高尚而与众不同的大人,与糟糕的 和富人们划清界限。1968年,克里斯托弗终于迈出了成年的 步,他申请到奖学金,到巴黎游学。但因沉溺于与法国女孩的恋爱,他错过了发生在咫尺之遥的世界风暴,错过了见证改变现实的机会。数年后,已结婚生子的克里斯托弗又回到了伦敦郊区定居生活。这片他曾一度要逃离的土地,却成了他 的托身之所。长大和他幼时的想象全然不同,当被托尼质问起他们少年时代的共同追求时,克里斯托弗陷入了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