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是作者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这本书还是中国学者出版的一部有关乔治.凯南的研究专著。1993年之后,作者两次到美国做长期的学术研究(1994年1-7月,以及1999年8月-2000年7月),也多次赴美参加短期学术活动,有很多的机会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特别是1994年1-7月,作者作为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的研究员,在美国从事档案研究,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赛利.马德手稿图书馆等地查阅了很多与凯南有关的一手文献资料。现在出版增补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国学界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影响美国冷战时期对外战略的 遏制之父 乔治.凯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40余年中国的战略决策,其内容包括联盟、局部战争、国际危机管理、大规模对外军事援助、全面战备、建构均势战略,等等。通过重新研究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 炮击金门 、援越抗美、调整对美政策、中苏关系 正常化 等六个案例,揭示了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初步建构了研究中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毕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部分为安全理论,包括西方传统安全理论、西方非传统安全研究、西方现实主义安全理论、西方自由主义安全理论,以及关于国家安全观,尤其是新安全观的综合性分析和评论。第二部分为国家政治体制与国家安全体制,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的政治体制与国家安全体制的关系,即国家安全体制在这些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政治体制因素对其国家安全决策体制的影响。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本书精选多篇《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报刊已发表的理论、评论文章,围绕 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这一主题,从理论基础、现实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本书有助于读者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涵养新风正气。
《埃德蒙 柏克与英国宪政转型》一书旨在勾勒18世纪后半期英国历*为引人瞩目的政治人物 柏克与其所处时代英国宪法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梳理柏克的生平、著述与时代以及对柏克的政党理论、帝国理论、政治经济学和英国宪法理论的阐释,紧密结合18世纪英国政治的国内国际现实背景,进而客观考察柏克本人及其思想在推动英国宪政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以柏克为代表的英国宪制发展之路对于当下处于现代政制转型进程中的中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价值。
二战结束后美国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同盟体系,这一体系并未因冷战结束而瓦解。在中美国际秩序博弈背景下,从总体上把握美国同盟体系及其国际秩序作用很有必要。本书将美国同盟体系置于近现代大国竞争的历史视野中,考察美国同盟体系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国际秩序作用。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同盟体系赖以维持的军事纽带及认同、价值观、政治和经济纽带,阐述了美国同盟体系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并对其在新一轮大国国际秩序博弈中的作用做了初步考察。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成为权力中心,从 1953 年到 1964 年,执政苏联 11 载。在这十余年中,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锐意改革:东部垦荒,种植玉米,实施农产品采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开放克里姆林宫,释放政治犯,秘密召开震惊世界的苏共“二十大”,实施去斯大林化;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评苏联现状的作品得到发表。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成绩与失误并存,这些丰富的政治场景和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变革交融在一起,再现人所共知的胜利以及令人遗憾的失误。本书系谢尔盖·赫鲁晓夫所撰“父亲三部曲”后一部,作者将自己的回忆和档案史料有机结合,展现出一幅苏联 20 世纪中期栩栩如生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画卷。
本书聚焦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和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俄罗斯从保障和维护大国地位及影响力出发,国内各派别就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不同的外交观点和构想。这表明冷战后的俄罗斯未能形成一致认同的世界观,从而导致其外交政策的不完整、多变和缺乏一致性。直到21世纪以来,普京确定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回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多级平衡外交构想,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成败落基山 卡普兰在儿时的家庭旅行中邂逅了这句话,它既概括了美国的地理环境,也是西进运动的写照。卡普兰将之引为人生箴言,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游历过全球近70个国家后,2015年春天,卡普兰带着对父亲的回忆、对祖国的感怀,开启了人生中后一趟美国自驾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长岛海峡到西部荒野,这一次,不是作为记者或旅行者,而是作为一名分析师,他细致地分析了地理因素(纬度、水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土地特性等)对美国命运、国家性格和国力所造成的影响,并省思当下的美国将如何自处与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对于理解美国的历史,还是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知识分子的想法,本书都具有参考意义。 了解美国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重要而被遗忘的事物,平凡而被忽视的事物。在喷气机时代便利的表象之下,
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特殊主义抗争 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的 风起云涌,反抗着先前统治了政治视域几十年的各种总体化的意识形态。这无疑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和对解放的期望。为此,拉克劳开始探索以下问题:启蒙时代以来的经典 解放 概念,如何在新条件下被重构? 拉克劳考察了源自现代性主流视域的 解放 观念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固有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政治身份的形成,以及政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的状况,用独特的领导权的解放策略为重铸激进政治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资本和数据控制横行的世界上,我们需要一种解放的新希望,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重读拉克劳的原因。
加拿大政治学家托马斯 F.霍默 狄克逊教授曾将世界比作一辆豪华礼车。车里,坐着来自后工业地区的人们,吹着空调,稳步前行;车外,则是饥饿贫穷的乞丐,朝着相反方向,渐行渐远。受此启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 D .卡普兰走下 礼车 ,开启了一趟 逆行 之旅。从西非出发,他行经尼罗河谷、里海海岸,后抵达亚洲大陆,亲历充斥着种族冲突、军事动乱、人口激增、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第三世界。通过近距离观察,卡普兰严肃地思考和探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过去到现在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社会及种族等问题背后的真相,终得出结论:第三世界并非孤立存在,面对和思考他们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在我于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前完成的《巴尔干两千年》一书里,我试图通过艰难的、血腥的过去来看现在。如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竞争的新热点。北极是俄罗斯的资源宝库和地缘政治筹码,在其社会经济与政治军事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北极国家中的强者,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不断调整。本书以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地缘竞争新态势为背景,通过对俄罗斯北极政策的阐释分析、俄罗斯与北极各行为体北极政策的对比分析,探究俄罗斯新北极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及其对不同行为体产生的影响,分析北极地区的安全走势,对于中国合理争取本国北极权益具有现实意义。
战后日本政治无非是 吉田路线 与 岸路线 交叉演进的历史。进入21世纪后,原本长期屈于 支流 地位的 岸路线 重新以安倍晋三政权 摆脱战后体制 路线的形式粉墨登场,塑造了21世纪前二十余年日本政治的主要面貌,同时也是未来日本政治可能的主要路径之一。 本书从 战后执政时间累计最长 的安倍晋三政权切入,沿着战后至今日本保守阵营内部绵延不绝的 反战后 源流, 抵近侦查 这股势力在本时代的代表人物 日本保守政治家安倍晋三的所思所想,详细梳理、对照印证其政权的所作所为,全面考察 摆脱战后体制 路线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在 百年变局 的大时代背景下,揭露该路线所提示的日本国家发展方向,探索其可能的时代意义。
中美 世纪博弈 的序幕已经拉开,它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命运。美国推动的 大国竞争 在很多方面具有 新冷战 意味,竞争会否沦为冲突,全球为之忧心。中国如何应对,考验战略智慧。 一带一路 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经济外交思维。然而,美国却将 一带一路 安全化,试图在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展开制衡。本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技术视角,分析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对 一带一路 的影响,探究动荡世界中发展与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是我们所知关于此题目的古老著作之一。这部短作共十五章,以非常概括性的方式论及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是在论述斯巴达人的日常生活、以国王为统帅的军队生活;实际上,色诺芬的曲折笔法和隐微写作想传达出来的,却是斯巴达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教育、律法、习俗和惯例等,这其中还暗含褒贬。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由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花费十多年译笺而成,本书主体部分包含两大板块,一是《斯巴达政制》的完整汉译全文(以古希腊文的梵蒂冈抄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几种校勘过的专业版本译出),约一万多汉字;二是对正文的逐节笺注(参考五种专业笺注本编译,并附有作为中国研究者的译笺者本人的笺注或按语),笺注文字超过正文十倍。
本书对近十年以来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基本认知与主流实践进行了回顾,凝结了国内诸位网络空间治理专家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视野出发,书中对 网络主权 、网络空间国际秩序、联合国主导的网络治理基本对话机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评估。从实践层面扎根,本书对俄罗斯网络空间治理、全球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态势、网络空间攻防威慑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对当下网络治理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全球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共治模式,寻求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推动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良性变革。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西南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全球供应链的资源出口大国。本书深入展示了21世纪前二十年里,澳大利亚国内不同利益群体结合政党政治为应对世纪变局,在君主立宪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抉择、劳资之间的经济分配、如何弥补历史上的殖民统治给原住民带来的伤害、有效维系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经济资源依赖型模式的合理转型道路等一系列领域进行的开拓探索。